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尝试对章太炎民族主义主张的复杂性进行解析,试图揭示出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的深层结构和核心旨趣[1]。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是在与立宪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持"金铁主义"说的杨度、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严复的自由主义的论辩中确立自身内涵的。他用"历史民族"、"政治民族"概念取代"天然民族"和"文化民族",深化了近代思想界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同时他又通过对民族主义与无生主义关系的阐发,确立起一个贯穿民族主义、导引民族主义的"齐物平等"政治理想,从而为民族主义赋予了一种伦理性的内涵,超越了近代民族主义的自我封闭想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指出语言和民族主义的觉醒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欧洲民族主义国家的诞生大多得益于对自己语言和文化的信心,显示出了对自己国家语言和文化的认可与民族国家的建立之间紧密的联系.然而中国民族国家的建立则是在对自己语言的否定、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批判上诞生的,激进者甚至主张废除中国文字.表面看这似乎与欧洲民族主义国家建立所走的道路不同,但终其目的却一样.即建立一个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富强的民族国家.而当中国民族国家建立以后.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也激动着亿万中国人,当代中国人用其语言表达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主义--对民族主义问题的一种自由主义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全喜 《学海》2004,(1):58-77
虽然人类历史上民族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民族主义却是晚近以来的事情。从西方历史来看 ,民族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产生。从大的历史框架来说 ,它是一种现代性的思想观念 ,具有现代政治的本质特性。我们知道 ,现代民族国家是西方政治历史中的一个转折性的事件 ,西方各主要民族在经历了中世纪的神权政治和基督教文化的洗礼后 ,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政治国家。这类政治国家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政体形态 ,它们的形成呈现出政治共同体特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有的与王权专制相融合 ,有的与城市联盟相携手。但从总的方面来…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从90年代初开始,“全球化”理论首先在西方紧接着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迅速流行,成为一种国际通行的主流话语。它描述的是一种现实状态,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即全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交流日益发展情况下的世界各国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和趋势。全球化进程的逻辑指向应当是作为民族国家精神支柱的民族主义的日渐萎缩。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全球化的时代潮流非但没有造成民族主义的式微,反而是催发民族主义在理论和行为两个层面的勃兴。例如,阿根廷经…  相似文献   

5.
在 18世纪末 ,以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战争创建美利坚合众国和法国发生大革命并建立法兰西共和国为标志 ,民族和民族主义获得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大众政治形式、意识形态概念以及全等于享有主权的人民即国家的确切词汇语义。此后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政治动员话语和建国运动形成世  相似文献   

6.
《原道》2015,(4)
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是近代国人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下,历经从器物到制度,最终到文化的艰难探索,而实施的力求从文化变革的角度来应对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救国路径。它以西方的进化论和功利主义为思想基础,通过国人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转变,实现国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和民族精神的重塑,最终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最近十年来对欧洲一体化的学术讨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后民族主义理论为解决后民族格局下民族国家出路问题、推进一体化背景下个民族国家的顺利融合提出了合理的途径。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深入剖析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理论,发掘其为后民族格局下民族国家社会的建设以及推动世界格局在一体化全球化趋势下健康发展所提出的构想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其对政治经济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原道》2015,(4)
"战国策派"是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复兴民族文化为宗旨,以救亡图存、建立强大统一的民族国家为伦理目标。忠于国家,孝于民族,是他们呼吁国民树立适应"战国时代"的国民伦理与民族伦理。在抗日御侮的现实情境下,他们以"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为主旨,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挽救民族危亡,重建民族文化,进而建立民族国家,表达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是"战国策派"构建民族国家的伦理核心主张,由此彰显的民族主义则是他们构建民族国家的伦理原则,但其民族主义却游离在政治与文化之间。  相似文献   

9.
甘地宗教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精英立场和引导大众参与的两大阶段。他的宗教民族主义改变了精英阶层只关注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权力机关建构的弊端。在学习提拉克等前人动员群众的基础上,甘地运用更适合本民族传统的抗争方式,把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的运动推向了新高潮。但是,甘地的宗教民族主义是一种站在道德制高点反对现代物质文明,在宗教旗帜下缓解教派冲突的"前现代"模式,暗含有反现代化和引起宗教纷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张君劢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纪霖 《学海》2005,(1):14-20
20世纪是自由主义高奏凯歌的世纪 ,也是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世纪。民族主义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 ,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意识形态。它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可能与自由主义相结合 ,像在美国和法国革命中那样 ,赋予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以民族国家的形式 ;也有可能与各种专制的威权主义或反西方的保守主义相联系 ,成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借口。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性的内在要求 ,不是一个要与不要的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将之与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相结合。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 ,不仅需要历史的实证 ,也需要学理上的理据。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 ,一个以个人…  相似文献   

11.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重点讨论19世纪到 2 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运动 ,本书的主题倾向于欧洲中心论 ,甚至可以说是特别针对欧洲发达地区所作的讨论 ,并将着力讨论这些地区民族主义的变迁与转型。作者的民族及民族主义涉及不同的内涵 ,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与民  相似文献   

12.
论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和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丰清 《学海》2004,(1):83-86
抗战时期 ,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近代 ,特别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集专制性、保守性、爱国性等多种特点于一身。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观能在抗击民族敌人的共同目标下结合起来。然而 ,这两种观点之间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从而又决定了二者的结合只能是短暂的 ,它们的最终分裂却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哲学》2020,(革命时)
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时期对民族问题的讨论有其特定的历史限度。恩格斯当时尚未自觉区分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这影响了他对斯拉夫等弱小、落后民族的判断。恩格斯当时的民族主义理解杂糅了法国的普世性民族主义传统与德国的排他性民族主义传统,结果是其革命策略陷入两难。恩格斯在努力走出青年时代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但一方面现实的革命在催化,另一方面革命的恐怖主义再度燃起,这些都造成了他思考民族问题的困难。深入了解19世纪的历史,给予恩格斯的民族观更多"合情"意义上的理解,实际也是一种审慎的"合理"做法。  相似文献   

14.
张炯 《现代哲学》2020,(1):35-40
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时期对民族问题的讨论有其特定的历史限度。恩格斯当时尚未自觉区分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这影响了他对斯拉夫等弱小、落后民族的判断。恩格斯当时的民族主义理解杂糅了法国的普世性民族主义传统与德国的排他性民族主义传统,结果是其革命策略陷入两难。恩格斯在努力走出青年时代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但一方面现实的革命在催化,另一方面革命的恐怖主义再度燃起,这些都造成了他思考民族问题的困难。深入了解19世纪的历史,给予恩格斯的民族观更多"合情"意义上的理解,实际也是一种审慎的"合理"做法。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是与现代性相连,并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有关,是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形成于近代的中国民族主义,既非一种历史的简单延续,也非政治意识形态的再现,而是社会公众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认同.这一情感认同的对象,便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或许应该说是"忠"伦理的长期影响,所以中国民族主义从形成始便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正是意图从"忠"伦理原本意义着手,考察"忠"伦理的演变过程,寻找出中国近代产生的民族主义特色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路径来看在中国当下语境内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讨伦理的缺失问题,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失衡或偏差:一是从政治正义的角度看,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权力与金钱欲望的过剩,二是公民意识的缺失,三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过剩,四是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显著不同的复杂面相,不平衡应该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教会大学作为一种“非民族情境”,在人事管理、经费来源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族特质”.在此情境下,教会大学学生的民族主义诉求,既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潮流相契合的一面,也有自己的显著特色.面对校外人士对教会学生“洋化或国际化”的嘲讽,部分学生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以洗刷“汉奸”嫌疑.但由于基督教爱国主义的特殊性和其它一些原因,“反省”成为教会大学学生民族主义诉求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外在压力下,当民族主义浪潮威胁到教会大学本身存在的时候,大学生的母校情结与民族情感构成了天然矛盾,既要求母校按照民族主义逻辑向前发展,又竭力维护大学自身的名誉、地位与特性.  相似文献   

18.
胡浩 《学海》2007,(1):110-116
19世纪上半叶,在犹太学领域兴起的科学运动是在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发展、现代反犹主义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背后潜藏着深厚政治和民族动因。德意志民族主义一方面强化了反犹主义,使得犹太知识精英在文化界特别是大学面临困境,犹太人从痛苦的经历中感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存在意识。作为一种正面力量,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思潮也激发并强化了犹太民族自信心,它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汇合,为科学犹太学提供了动力。因此,犹太科学运动可以被看作是犹太民族史上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19.
崔海亮 《现代哲学》2016,(2):124-128
作为文化民族主义者的章太炎,一生以弘扬国粹为己任。章太炎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与他的家世、人生经历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他通过考证民族源流、梳理语言流变、建立无神宗教、举办国学讲习等途径,来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章太炎以国学为根基建构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鸦片战争开始,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开始萌芽和生成,在其后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四次转变.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具有两大突出特征:一是救亡道德与启蒙道德的同时并举;二是改良道德与革命道德的交替进行.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政治伦理既具有优秀成分,也具有消极意叉.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长期面临的各种威胁,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政治体制;重新选择和配置各种现代性公共政治伦理元素,走出现代化与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冲突的传统困境;正确处理中国国内民族问题,避免因民族冲突引发社会动乱,是中国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当代转型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