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吞并威尔士后的英格兰王国与苏格兰联合(1707),形成不列颠(Britain)。苏格兰王国和英格兰王国为世仇,但两个王国的议会最终于1707年签署《联合法案》,则得益于苏格兰长老会在该法案签署期间发挥关键性作用。苏格兰长老会拥有比苏格兰议会更强的公信力,决定了苏格兰教会性质。随着联合进程,不列颠飞速成长为大英帝国,苏格兰长老会作为重要的制度性资源,推动苏格兰人相当程度上认同英国,但因苏格兰未能同整个大英帝国得到同步发展,最终导致苏格兰未能建立起对英格兰的信任。  相似文献   

2.
18世纪初,英格兰、苏格兰的政治家都将合并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最佳选择。虽然安立甘宗与苏格兰长老制教会同为新教,但两者在教会组织制度、宗教礼仪、教义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苏格兰长老制教会因担忧在联合王国中有被安立甘宗同化的危险而强烈反对合并。为顺利实现两国合并,英格兰、苏格兰最后达成默契:以法案的形式确保安立甘宗与苏格兰长老制教会在联合王国内共存并相互独立,两者均为联合王国的国家教会。两国政治家对宗教问题的明智安排是英格兰、苏格兰顺利实现合并,以及两民族能在联合王国内长期平稳共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6,(5):207-211
清教主义产生于宗教改革时代。16世纪后期,清教分离派脱离国教会,清教运动兴起。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格兰后,清教运动形成高潮,并直接推动了英国革命的进程。但在复辟时期,轰轰烈烈的清教运动突然衰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清教的激进主张和政治化倾向不再适应革命后英国寻求政治妥协的现实需要;二是清教的分裂与内斗,大大削弱了清教的整体力量,给王党等外部势力分化瓦解清教运动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复辟时期议会与君主实行的宗教政策沉重打击了清教运动。总之,清教运动的衰亡既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17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4.
赵文媛 《学海》2015,(2):211-216
威廉·科贝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激进思想以传统主义和宪政主义为核心,主张通过温和政治改良变革"腐败的旧制度",引导劳工大众放弃地下密谋支持激进主义,从而推动民众激进运动的发展和1832年议会改革的实现。科贝特在19世纪英国的激进运动和社会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转型时期社会弊端的批判为近代英国政治社会改革和成功逾越转型期陷阱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任裕海 《学海》2012,(3):180-187
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在北美大陆传播,正值北美殖民地宣告独立和制定新宪法之时。当时苏格兰与北美殖民地同属大英帝国的"文化省份",这些思想与美国缔造者们所思考的问题存在不少相通之处。本文就哈奇森、里德、休谟、斯密等有代表性的苏格兰思想家的理论与美国早期宪政思想形成之间的关联试作探讨,兼及威瑟斯彭对美国教育所作的贡献。尽管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在某些问题上看法不尽一致,美国建国领袖们有时对某个思想家的评价也好恶相参,但可以肯定,苏格兰启蒙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立国和制宪,是美国宪政多元政治思想的重要源流。  相似文献   

6.
访英随想     
们这次访问的邀请单位是基督教联合圣经公 会(The United Bible Society )、英国及国外圣经公会(The British & Foreign Bible Society)和苏格兰圣经公会(The Scottish Bible Society)。基督教联合圣经公会是一个全球性的超宗派的翻译、发行圣经的国际组织,在国际基督教界较有影响,总部设在英国。后两个则是其成员组织。我们代表团的团长是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陈洪为顾问。在英七天,代表团主要访问了联合圣经公会总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圣经公会,会见了一些宗教界领袖、英国国会下院议员、…  相似文献   

7.
晓馨 《天风》2014,(5):42-43
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因离婚案与罗马教廷产生冲突,以议会通过的法案推动、确定宗教改革精神,使得英格兰教会脱离罗马公教会,确立国王为英格兰教会领袖,开启了英格兰教会史新篇章。十五六世纪的欧洲处于转折的时代。在经历中世纪的积淀与突破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冠疫情中英国国教(即英格兰教会)的应对举措进行分析。英格兰教会在疫情期间出现了新发展甚至是新变革,同时也遭受了冲击和影响。在"国家-宗教"关系方面,英格兰教会及其他宗教团体与国家机构的互动折射出了英国宗教"硬治理"和"软治理"的深层特征与传统,同时也突出了英格兰教会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9.
一、北爱问题由来北爱问题由来已久。自公元12世纪起,英国国王开始介入爱尔兰事务。1541年,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自称爱尔兰国王,他同罗马教皇的决裂以及把属于新教安立甘宗的英格兰教会确立为英格兰官方教会的做法,使英爱之间的政治纠纷又掺入了宗教因素随着英格兰宗教...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9,(1)
在近代早期的法国语境中,"民族"(nation)一词原本指涉多种义涵,但随着17-18世纪绝对主义国家的兴起,"多元"的意象逐渐被统摄为"一体"。在外部,同"异族"的区隔强化了法兰西民族的特殊性;在内部,对地方的整肃明确了民族之体的完备性。"法兰西民族"逐渐作为整全唯一的政治体概念,形塑近代外交与国际法中的主权国家话语。在其背后,"历史书写"追溯了民族身份的"同一性"记忆,"政治意愿"强化了外部御敌与内部团结的"统一性"意识。1789年的大革命继承了这种统一的"法兰西民族"叙事,议会论辩既阐发了"民族取代国王"的现代主权法则,又确立了人民之间"政治意愿"的合法性。"法兰西民族是一个"既是革命论辩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共识。它构成了此后民族主义的基础,不仅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修辞方式与话语结构,还影响到了20世纪的中国政治与社会。  相似文献   

11.
朱正梅 《学海》2004,(3):133-137
都铎时期是英国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国家机构的近代化变革是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必备要素 ,它对英国政治制度及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莲华(陈曦)是中国动画"闪客"时期重要的作者,"闪客"时期是中国动画探索和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陈莲华通过不断地探究与创作完成了从"闪客"到独立动画导演的转变。独立动画是极具创新性、实验性以及作者个性的艺术创作,它代表着动画创作的前沿,永远在提出问题与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探索对于电影艺术发展与动画产业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逐渐趋同 ,是形成稳固的民族统一体的重要条件。中国之所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与各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并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是分不开的。宗教的传播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白族学者张桥贵的博士论文《道教与中国少数民族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采用历史文献分析与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了道教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少数民族多方面的影响 ,以及少数民族在道教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道教的补充和促进 ,探讨了两者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历史原因、条件、途径、历程和意…  相似文献   

14.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代表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英国道德情感哲学的理论高峰,然而,这种道德哲学却蕴含着一种可以被称为"游叙弗伦困境"的内在理论缺陷。分析"游叙弗伦困境"的表现形式、内在根源及其理论后果,探析斯密道德哲学具有的内在缺陷,客观评价包括《国富论》在内的斯密全部学说以及由斯密所代表的苏格兰启蒙学派,可以为当代道德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提供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5.
英国国教婚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有三种婚礼:英国国教婚礼、天主教婚礼以及世俗婚礼,即非宗教仪式婚礼。由于信仰不同,这三种婚礼有不同的要求和习俗。这里主要介绍英国国教婚礼。 英国国教也称为圣公会,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他又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而以英国国王为  相似文献   

16.
怀特的生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文杰 《学海》2006,(3):158-161
英国18世纪生态思想家吉尔伯特·怀特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塞尔澎村在英国工业革命及其之前生态状况与历史变迁,进而显示出18世纪英国学人的生态思想与人文关怀,展示出近代思想家对于生态文明的追求。怀特的生态思想揭开了近代人类生态思想的序幕,对于当代世界历史补救工业技术文明带来的缺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先秦儒家对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理清忧患意识的源头,以及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之关系,有助于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5)
史学界大多关注议会圈地的经济社会影响,鲜有关注议会圈地本身的性质及内在理念。英国历史上形成的公地制使英国农民的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流转面临多种束缚。从中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已经蕴含着土地确权的因素,18、19世纪的议会圈地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土地确权运动。土地确权是圈地议案出台的主要动因,也是圈地法案的主要内容;圈地法案的实施是土地确权的实践。土地产权的明确使农民最终冲破公地制的束缚,议会圈地过程中及结束后的土地流转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19.
傈僳族是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而居的跨界民族,在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威胁并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先后接踵在中国与缅甸傈僳族中传播基督教,从此,两国傈僳族之间又增加了基督教文化互动的内容。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前半期处于不同国家政治场域与文化场域中的傈僳族基督教发展的背景、特点,并以傈僳族为个案说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督教在重构区域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民族主导的精神力量,是决定民族素质的重要因素。民族情感是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和利益,在与他民族的关系中形成的民族心理体验,是构成民族精神的重要心理因素。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民族精神的表现以及民族情感的宣泄,素来是十分强烈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