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7,(4):42-53
香港回归二十年是一国两制在香港实施的"中期时刻",也是总结与反思这一宪制创新工程的重要机遇。香港基本法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第一个正式的基本法律,在保障平稳回归的同时,亦为回归后二十年香港繁荣稳定、高度自治及与国家的互惠互动提供了坚实的宪制保障。但由于香港殖民历史及其遗产的复杂性以及香港制度模式所具有的西方因素,香港的"人心回归"及与内地、国家的制度整合过程遭遇到了多层面的问题与挑战,发生了占中对抗、旺角暴乱、港独宣誓等一系列超越基本法秩序及背离一国两制初衷的激进行为,港独分离主义在香港社会尤其是青年本土派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威胁到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秩序的整体权威。香港基本法在法理学层面亦遭遇到本地司法与国家法理之间的错位和冲突。香港基本法的国家建构之维在价值与制度上未能充分展开,中央管治权与香港自治权及香港社会的有机性宪制连接未能充分建立。但一国两制作为一种科学的宪制方法论,香港基本法作为具有高度弹性及可塑性的宪制安排,在面对当前多重挑战过程中亦逐步积累起新的认知、共识与制度经验,加之国家经济战略拉动与依法治港的理性深化,2017之后的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的全面准确实施仍然可以相对乐观地加以预期和规划。  相似文献   

2.
《原道》2015,(3)
"一国两制"是一种新型宪政制度,保障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是确立"一国两制"的立法原意,"一国两制"是个制度整体,其出发点就是"和而不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透过行使立法权和决定权一直在行使着对香港特区的管治权,也是适格的香港政改决策者。在基本法框架下,中央和特区相互负有着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香港基本法乃治港根本大法,"依法治港"是特区管治实践的根本经验,应回归基本法以巩固宪制秩序。  相似文献   

3.
香港宗教的社会功能及与内地宗教关系的走势□高玉春●香港历来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内地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伴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隆隆作响的礼炮声,香港宗教界必将依照香港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勾画自身发展的前景,为香港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4.
按照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的要求,为增强宪法观念,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国家宗教事务局于2001年12月30日举办了宪法知识讲座。讲座由叶小文局长主持,特邀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专家、我国宪法学界权威、博士生导师、多次参与宪法的修改工作、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的起草人之一许崇德教授主讲。国宗局及直属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在京全国性宗教团体、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主要领导参加了讲座。  相似文献   

5.
在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理解中,有三个应予以回答的重要问题:一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哲学的"多元理解"的关系问题;二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理论创新"的关系问题;三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前提"本身的解释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能否集中地表达哲学的活动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忠斐 《天风》2011,(5):65-65
<正>西方人有句谚语很有意思:"问题的中心,是心的问题!"其实这与箴言中"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一样,都是强调"心"之重要。人有恶行必先因其先有恶念,法律只审判外在行为,难察人心之意念。故社会种种问题,尤其是媒体时常曝光之罪恶问题,皆因人"心的问题"。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显明,诚信  相似文献   

7.
<正>人性问题历来是哲学和宗教的一个主要问题。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以"善恶不二"的人性论,阐释其"生命哲学"的内涵,以实现"人的内心革命"。"内心革命"指的是每一个人通过信奉以  相似文献   

8.
美之道     
美与美学问题,是一个从科学美的经验分析到哲学美的观念综合,再到艺术美的直觉妙悟--进而到一种"言,无言"、"名,无名"、"象,无象"的问题;是超乎言、名、象的美的问题;是超乎科学知识、哲学知识、艺术知识的心灵境界美.  相似文献   

9.
"道德形象与个人命运"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曾以"德福一致"的问题出现,大多数伦理学家主张"德福紧密联系"甚至"德福一致"。在现代社会,道德形象确实关乎个人命运。因为道德形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道德形象是把握人生机遇的重要因素;道德形象是创造人生幸福的关键要素;道德形象是追求人生幸福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0.
顾炎武的哲学思想具有三大问题意识:一是如何从本体论上解决读书人"置四海困穷 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的问题,为面向实际提供本体论的依据;二是如何从认识 论上解决"专用心向内"以致"士无实学"的问题,把"究天人之际"的哲学认识建立在 研究自然知识、工艺知识和社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三是如何解决"今日之务正人心甚于 抑洪水"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士大夫之无耻"这一"国耻"问题,以探索道德文明的重 建之路。顾炎武"明体适用"、"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哲学思想,正是围绕着以上三 大问题意识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哲学研究》2012,(10):35-42,128
<正>最近学术界围绕"亲亲相隐"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如何认识、评价儒家伦理的讨论,涉及到如何看待血缘亲情,以及孔孟等儒者是如何处理血缘亲情与仁义普遍原则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参见郭齐勇主编,2004年;2011年)对此,学者已发表了不少高见,澄清了一些问题。但总体上看,该次讨论更多的是一场"立场之争"而非"学术之争"。其实对于"亲亲相隐"这一复杂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为政》篇记有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学术史上此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孝乎惟孝"之句读问题;二是"施於有政"是否为引《书》之文字;三是"孝乎"之"乎"是否为"于"字的问题。第一方面,阎若璩的论证很有说服力;第二方面,刘宝楠认为"施于有政"不是《书》中文字的意见可从;第三方面,刘宝楠的判断虽有问题,但值得重视。孔子此处引用《书》,对其进行阐释,是符合《书》的精神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一、问题何在?今年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50周年。时过境迁,半个世纪后重读此书,我们依然能从中寻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诸多灵感。这里所说的"当下问题",指的是"后常规科学"(postnormal science)问题。要想理解"后常规科学",无疑须得从"常规科学"入手。按"常规科学"的表达,科学是一种循规蹈矩的"解难题"作业。当然,科学也在演变,只不过演变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4.
<正>王露璐著《新乡土伦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伦理问题研究》于2016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乡土社会",今天,乡村仍然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根基所在。因此,回归"乡土"、面向乡村,是中国伦理学实践性乃至生命力的重要源泉。该书从转型期中国乡村伦理的"问题"出发,立足于对"什么问题"、"问题何以产生"、"问题如何解决"的思考和分析,较为深人地探讨了转型期中国乡村伦理的若干热点问题,如乡村伦理共同体的式微与重建、农民行为选择的伦理冲突与化解、乡村分配伦理问题、人际信任问题、道  相似文献   

15.
曾振宇 《周易研究》2001,3(2):63-72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易传>中表现得比较典型.<易传>之"天"概念蕴涵自然、自然规律、义理、天帝、阳气等数重内涵,逻辑内涵混杂,外延不确定.中国哲学之"天"从未获得"纯粹的哲学形式",天不是一个纯粹哲学概念,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实际上,气、道、理等中国哲学主干概念具有同样的哲学性质.学术界有必要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中国有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首先介绍一下理解本文的背景思想。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Ζ卷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什么是实体 ( ousia) ",而关于亚里士多德在此对 "什么是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7.
唐黎标 《天风》2017,(4):40-41
<正>有人问:"神的存在,你能证明给我看吗?"许多朋友都喜欢问基督徒这样一些问题,如"你如何知道神的存在"、"如何确定你是神的儿女"等。这类问题背后其实都有相同的逻辑——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相信神"是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迷信。  相似文献   

18.
张彦  胡俊 《道德与文明》2020,(3):103-108
榜样示范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教学策略,在教育哲学意义上主要存在两类问题,即"如何激发教育对象模仿行为"的方法论问题和"榜样示范教育应教什么"的实质性道德问题。"模仿"是"榜样示范"中的核心概念,亚里士多德将其视为一种蕴含情感、意动、认知及行为要素的情感美德。因此,在品格教育"榜样示范"的过程中,要避免仅止于对榜样的行为模仿及类推性实践的方法论问题;更要重视所要学习模仿的道德品质独立性问题,化解"模仿者"对榜样无知顺从的困境。从实践角度看,应从多方面审视和改善品格教育的"榜样示范"问题:加强教师对于自身作为行为榜样的反思;要确认榜样必须具有真实性特质;从"道德成熟"标准确保榜样与学生存在的德性位势差,强化德性内驱;创设道德情境,加强学生对榜样的心理认同感;培养道德能动性,促进学生道德层面的知行转化。  相似文献   

19.
<正>在当代社会理论和实践中,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从发展伦理学的角度看,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如何发展"的本体论视野要和"为什么发展"的价值论视野争取充分结合起来;二是发展中要尊重主体性,警惕对物的依赖和资本的控制;三是发展的宗旨是追求公平,因此要重视代际正义和代内正义。在发展伦理学的研究中,这些问题极具理论价值;在发展实践中,对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武汉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青年名家文库",韩庆祥教授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入选其中。这是他近年的一部代表作。作者学术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围绕"中国问题"("一轴"),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问题和政治哲学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