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句成语,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思是用某人对付别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他自己。这种语言技巧,简称“还治”。 “还治”在交际中有种种妙用。 一、反击挑衅 某公园一僻静处有一个矮树墩,一个中年妇女坐在上面休息,坐了一会,觉得口渴,就去买雪糕。等她回来时,树墩已被一位姑娘占据,她顿时柳眉倒竖,出言不逊:“下蛋不勤,占窝倒挺快的。”姑娘先是一愣,见这位妇女眼盯树墩,便明白了说话的意思。她一边起身让座,一边说:“对不起,耽误你下蛋了。” 这位姑娘借词(“下蛋”)还词,以牙还牙,既反击了对方的无礼,维…  相似文献   

2.
贮藏幸福     
沉默良久,他开口了:“我们分手吧,我认识了另一个女孩。”她没说话,捧出一个白色的水晶瓶子,那里面装了满满的一瓶硬币。她哗啦一声把硬币全部倾倒出来,轻轻拈起一枚,说:“你还记得我们往瓶子里放第一枚硬币的情形吗?”他的心一下被牵动,他怎会忘记呢?  相似文献   

3.
妻子坐在书桌前忙碌地批改学生的作业,隔着房间对在客厅里看电视的我说:“你这个人已经退化了。”正陶醉于一个情节曲折的电视连续剧的我,过了好一阵才反应过来她是在和我说话。我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问她:“何以见得?”她一边改作业一边说:“你看你那肚子就知道了,刚到30岁的人,看见你就让  相似文献   

4.
一次我们班一个女孩坐在后排在听“随身听”,耳朵堵着所以说话声音很大。她对同桌说:“教师过来告诉我一声。”几乎所有同学都听到了,连在黑板上写字的老师也不例外。老师回过头看看那位同学,竟然说:“我不过去!”  相似文献   

5.
一、由学生自杀引发的思考 我们在心理辅导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15岁的女中学生,被自己语文教师的品德、才华和风度所折服,她痴情地迷恋着,却从未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向所崇拜的老师表白,也未造成对任何人的伤害。但当人们偶尔从日记发现她的“隐私”后,“第三者”,“居心不良”,“心理变态”等恶言纷至沓来,周围一  相似文献   

6.
聆听的艺术     
世界级的大文豪伏尔泰说过一句名言:“通到心的大路是你的耳朵。” 生活在这个迅速变迁,各种资讯排山倒海般地冲向我们的信息时代,聆听已经逐渐成为稀有罕见的事了。 不少夫妻彼此抱怨对方不愿“听”他或她说话,作父母的也埋怨子女不肯“听”他们说话。青少年们也在抱怨自己的父母从来不愿“听”他或她们说话。 形成如此普遍的“怨”之因由,我认为在于“聆听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9,(10)
神慧,一个出家人的法名。这个名字,对沈阳人来说太熟悉了。近年来,她用瑜伽术治愈病人上千名,骨折的得以弥合,近视的不再近视,濒临绝望的某些癌症患者得到她的治疗,仍留在人间。……她的事迹在沈阳市大街小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愈传愈神,“神慧”这个名字也染上了神奇的色彩。《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周末版》、《辽宁日报》、《辽宁老年报》、《中国实业与中国文化》等报先后报道了她的医术和感人的事迹,称她为“气功师”、“医师”、“法师”等。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见过她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慈祥、善良、正直的出家人,被她治过疑难病症的人说她是位良医,她的心如金子,她的行为象慈善家。今年66岁的神慧法师,是辽宁省气功协会科研组理事、沈阳市气功研究会顾问、  相似文献   

8.
<正>这是一个已咨询20多次的个案。咨询师是个新手,她想讨论来访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来访者在咨询中的情绪流露被督:“这次咨询中来访者有更多的情绪流露,她开始谈到和妈妈的关系,表达出对母亲非常复杂和强烈的情绪:愤怒,悲伤,以及内疚。在您督导之后,我有意识地跟着她的感觉走,没有过多指导性。我发现这样的咨询感觉很好。”督导:“你能总结一下为什么感觉好吗?”  相似文献   

9.
<正>这是一个已咨询10多次的个案。咨询师是个新手,这次督导的主要议题是她不清楚为什么来访者看到的自己和她看到的形象不同。来访者的不同形象:情绪表达上被督:“来访者描述自己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我看到的不一样,她说自己是一个平静的人,处理事情非常冷静。在咨询中大多数情况下她都是如此,但她提到的几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当她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她的情绪反应就不再是我熟悉的模式。”督导:“你能具体说一下吗?”被督:“比如之前她曾说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说到一个新闻事件,她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初中时,我是她的班主任,而她和我,却对抗了两年,在她黑色封面的日记本里,我是第一个被她写进“死亡日记”的人。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人会说话,又不会说话。这句话听起来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前一个“会”是讲发出声音表达简单的意思,后一个“会”是指一种交际技巧和语言运用能力。身在职场,勤干和巧干是很重要的,如果还很会说话,那就更受欢迎了。第一句:“我立刻去办!”在职场总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常常是公司内部没有考虑周全,而客户又有新的需要。这时,冷静、迅速地作出,“我立刻去办”的回应,会让上司直观地感觉你是一个工作讲效率、遇事顾大局、处事果断,并且服从领导的好下  相似文献   

12.
孤单地跨出教室,她就感到无比后悔。后来,竟一个人跑到体育场边的竹林里抽泣起来。教室里灯火通明,五颜六色的彩条悬挂在屋顶上,VCD播放着轻松的音乐,四周坐满了同学,班里的国庆联欢晚会还未进入高潮。先是大合唱,接着是对口相声,然后是猜谜语。“这个谜语又被他猜中了。”聪明、俏丽的茹心里说,可却不敢正眼瞅他一下。他叫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也是文体活动的活跃分子。不一会,金又朗颂诗歌,声音浑厚、粗犷,又不失甜润,赢得一阵阵掌声。茹心里一阵紧张,下意识地没有鼓掌,而是有意地扭过头和一个女同学说话,不听金的朗诵。老师让大家拉起…  相似文献   

13.
一个星期天晚上,斯潘诺思正在巴尔的摩的一个警站执勤,突然,电话铃响,说话的是位名叫玛莎的妇女,她报告说她的女儿凯丽失踪.玛莎说,那天早晨7:30,凯丽的男友艾克用车带她去上班,可她的老板说她根本就没来,而艾克也未上班,他的同室伙伴说他早晨出去后就再没回来.作为一名克尽职守的警察,斯潘诺思在听完电话后不禁担忧起来,尤其是当他知道凯丽从未不打招呼就外出不归后.“这看起来不像是俩人一时兴起上哪玩去了”,斯潘诺思心里琢磨着,“一定是出什么事了.”  相似文献   

14.
翠岩眉毛     
[举]翠岩禅师夏末示众云:“一夏以来,为兄弟说话,看翠岩眉毛在么?”保福云:“作贼人心虚。”长庆云:“生也。”云门云:“关。”三姐从日本回来,我们天天玩。她见我桌上摊着日本大正版美浓纸大字印《碧岩录》,问我写到第几则了。我就来考她,要她读了这  相似文献   

15.
B·英海尔德教授在近年的“发生认识论和发展心理学的新趋向”一文中提出:“我们当前的研究则集中于被试在寻找解决一个特定问题的办法时的发明和发现的过程。”作者介绍了她和卡米洛夫·史密斯在1975年合作进行的一个实验研究,这对我们开展儿童思惟的研究中,如何从活动中研究儿童的思惟特点有一定的启发。实验介绍如下: 实验是要求儿童使横放在一根固定的金属棒上的种种不同放法的木棒达到“平衡以使它们不掉下来”。(见右图)  相似文献   

16.
下语文课了,和平时一样一群孩子没有出去玩,围在我身边兴高采烈地说起自己喜欢的话题,一个稚嫩的声音传入我的耳畔“李老师,今天星期几?”“星期四”,我回答。“要不然我这么倒霉呢!早上,我妈骑车带着我在路上被一个大坑绊倒了,一进校门就被值周日叫住,说我没戴领巾,早上交作业的时候发现口算条又找不着了。您说我多倒霉呀!”还没等我说话,又有一个孩子接着说:“上周六我小姨结婚  相似文献   

17.
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只要我们掌握了隐含判断的形式和特征,而又能恰当地利用和运用隐含判断,就能够使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故本文特谈谈在刑事侦查中怎样运用隐含判断。一、从隐含判断中发现线索,直接侦破案情。有些案犯在说话中无意识的隐含着别的判断,侦查人员只要善于理解这种言外之意,就可发现线索,从而直接侦破案件。例如案犯王某在火车站偷盗了一旅客的皮箱,被旅客发现。当旅客问他为什么要拿包时,他狡辩说:“我拿错了一个提包。”恰好,一侦查人员听到。这位侦查人员立刻领会到了王某这句话中的隐含判断,即“我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尊敬的编辑同工:你们好!我们这里是一个农村的小教会。可能是信徒本身素质存在问题,在聚会时常常不专心听道,为此教会安排一个同工管理秩序。出于对工作的负责,听到有讲话的,她就用手势制止。一会儿又讲起来了,她就小声说:“别说话。”仍然无济于事。为此,讲道的人在讲道之前也作过祷告,那爱讲话的就是没感觉。有一次,这位管理秩序的同工实在忍不住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别再讲话了。”爱讲话的人受不住了,过后就在B同工面前说:“我这么大个人,要听她吓唬,再这样就不去聚会了。”同工B也是出于对教会的好,就向教会主要负责人A反映信徒的说法,并  相似文献   

19.
拖延心理     
一个朋友读小学的时候,第一次给他暗恋的女同学打电话,犹豫着,徘徊着,设想不下10种的可能:电话响的时候,她在写作业;她在做作业,她妈妈接的电话;她也很寂寞,很想找个无聊的人说话;她正在被父母训斥,郁闷着;她正在想另外一个男孩,靠窗站着;她父亲接电话,问干什么,有什么事;她家正好来了  相似文献   

20.
900年前,在丰沃绮丽的莱茵河谷,一个叫做阿尔采地方的伯默斯海姆家族,诞生了第十个孩子。“十”,上帝的序数,第十个孩子———孱弱瘦小的海德珈特———属于上帝。在刚刚会说话的时候,就没有人怀疑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能说出将要发生的事情。她能预言未来!这就是12世纪德国“莱茵河畔的预言大师”,“上帝的号角”,圣海德珈特(Stheildegard;又称宾恩的海德珈特,HildegardvonBingen,1098—1179)。据她自己说:“从孩童时期起,在骨骼、神经和血管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就感到自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