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对回族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的城市和农村聚居区,对东部沿海城乡散杂居地区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以秦皇岛市清真街回族社区为个案,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其分化及整合的原因和动力,认为沿海城市回族社区经历了地缘聚居性解体、建构"精神社区"的过程,在社会变迁中寻找到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田珍  秦兴方 《学海》2011,(1):110-114
以2009年对扬州市24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为基础,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集中居住的需求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具有明确的集中居住的需求,且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业、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集中居住的需求相对较强。但对大多数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收入是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且农户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撑居住集中化过程中房屋搬迁和重建的相关费用时,比较适合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居住形式还是村庄。  相似文献   

3.
陈建波  陆春平 《学海》2004,(3):150-154
本文利用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中的“联系效应”理论及“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分析宿迁市重点发展杨树产业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同时也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制约“联系效应”发挥的问题提出思考 ,以期对以宿迁市为代表的一系列苏北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主导产业的确定及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叶克林 《学海》2004,1(5):86-96
江苏区域南北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选择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中长期战略 ,需要不失时机加快苏北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为此 ,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系列研究课题 ,首先简述了苏北工业化研究的源起与意义 ,继而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论述了自身的研究进展 ,最后提出了苏北工业化研究的后续设想。文中强调指出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与社会转型跌宕起伏的新形势下 ,推进苏北欠发达地区工业化 ,有必要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不仅需要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学科内部的综合研究 ,而且需要经济学与社会学、公共管理等不同专业的跨学科综合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富有创新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将是苏北农村工作这几年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势在必行,非抓不可,必须抓好。因此,一定要系统谋划、稳妥推进,争取让农民群众早日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相似文献   

6.
社区营造推动了中国乡村社区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的亮丽乡村模式。强调以人为主导核心,突出人文文化的重要性,是中国社区营造传达表述的核心理念。新农村依据社区营造理念,在实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以休闲农业、健康产业、文化创意、生活美学与文创精神为主题的乡村建设,打造社区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发展自身特色的"一村一品",甚至是"一县一业"的模式,呈现出"农村+城市=综合体"的多元社区融合格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农村,居住建筑的建筑形式仍根据时代的需求在发展,文章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研究其从1960年到2010年来农村乡土建筑的发展。现代乡土建筑是根据当地农民自身功能需求而建造的。研究乡土建筑,可以深入了解从1960年到2010年农民生活方式的发展和邻里关系发生的变化,而研究乡土建筑住宅与其邻里关系的发展,可以为未来中国本土的居住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汇集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旨在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质量,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在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后,如何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打造棚改居民的精神家园成为又一个现实、迫切的课题。从居住环境改善前后棚改社区文化建设这一视角,基于辽宁抚顺、本溪、阜新三城市棚改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将之视为城市贫民住区治理过程中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参照和缩影,以审视棚改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探求棚改过程中社区建设之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涛 《美与时代》2014,(1):80-81
对沐阳农村手工艺发展的现状调研与分析,有利于提出一种合理的农村发展模式——村企一体化,使沭阳的手工艺品规划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手工艺人收入,带动农村手工艺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通过对未来沭阳村企发展优势与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提出合理的意见和规划。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6,(5):74-79
在国家积极倡导"赋权于民"的背景之下,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作为我国农村集体产权领域又一次重要的制度突破,它受到改革时以"地方政府-村集体-村民"三者关系为核心的地方治理结构的影响。S市J区Y村在改制过程中地方政府、村集体以及村民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逻辑与特点。在地方政府主导产权制度变迁的情况下,村集体与村民都试图在既有的约束条件下积极建构其自主性,因此集体产权需要放置在地方治理结构之下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6,(3):55-62
城市化带来的"撤村并居"使得农村回迁社区成为一类重要的城市社区单元。目前国家层面关于这类社区中村委会的职能、居委会的承继问题等并没有指导性原则安排,各地的回迁社区在治理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多种型态。本文通过比较个案研究,分析了回迁社区中村委会的角色期待,及其在实践中发挥的实际作用,提出经营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是村委会在回迁社区基层治理中的典型角色。从其职能履行的特点可以看出,村委会具有居委会所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因此当前回迁社区治理的重点不是后者对前者的简单替代,而是如何引导两套基层治理体系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12.
殷树凤  余达淮 《学海》2014,(6):122-126
作为国家、社会、个人三元关系集中交叉的"中观"领域,当代中国"官民共建"的社区建设实践表明,社区建设必然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密切合作,是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的过程。它为研究和推动国家、社会、个人三元关系的调整,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和典型素材。  相似文献   

13.
苏北农村的公共空间经过解放战争之前和之后的演变,空间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淮海战役为时间节点,对比分析战前和战后苏北农村公共空间的特点以及空间秩序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公共空间的演变过程,并由此提出了公共空间的演变对秩序重构的意义及秩序重构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孙江明 《学海》2004,(2):132-137
本文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高度 ,阐述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对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并从苏北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了该地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园区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园区建设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5.
立志献身于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冯治教授 ,在近年中陆续推出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农民农村研究专著如《吴仁宝评传》、《史来贺评传》、《中国三大村》之后 ,又于近日向世人献上了他的最新力著《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锡山市农村现代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 )。这是一部藉苏南农村现代化的成功个案而对中国农村美好图景的热情讴歌 ,更是一部通过深入调查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发展轨迹 ,而对 2 1世纪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和远景所作深层次思考的学术专著。读罢该书 ,我们不仅被书中生动系统、大量翔实的农村变革史实所感染 ,…  相似文献   

16.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城市发展初期存留的老旧社区不仅影响市容市貌,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基于此,针对老旧社区的景观以及空间改造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城市老旧社区改造主要是对城区内一些影响整体市容市貌的景观进行二次评估和创新设计。改造过程中需要居民、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相互配合,旨在为居民营造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通过对老旧社区的升级改造,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也为今后更多区域的老旧社区改造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田屹 《学海》2008,(1):96-100
在我国农村,农民对公共物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大多是由政府承担,特别是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在总体上并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迫切需要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农民不需要的公共物品却供给过剩.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单一的政府供给体制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应当探寻其他方式解决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由此,笔者提出农村公共物品的民间提供,分析其可行的模式,并就如何激励农村公共物品的民间提供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扩张,上海出现了大型居住社区的地域特征,即"镇管社区"的基层治理模式。以质性研究为主,发现社区志愿者主要有三方面功能:从社区志愿者的日常职能来看,志愿者主要具有安全、卫生、为老、文化、教育功能;从"自上而下"视角来看,社区志愿者有"模范带头""群防群治""压力分担"功能;从"自下而上"自治体系中来看,志愿者有反思志愿、支持、凝聚社会资本功能。研究发现,"镇管社区"的管理体制下,居委会将社区志愿者作为社区治理的工具,最大化地实现着对居民的控制和条线任务的完成。"国家-社会"关系仍属于"强国家-弱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本质上讲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小区模式忽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单纯注重物质形体美学及其物质形体的功能结构。在西方,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邻里单位模式逐步被社区理论所代替。建立在社会科学领域成果的基础上,社区理论强调社会整体关怀,把居住置于社会网络的整体中。社区理论把人与居住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生活与物质环境的对应,追求多层次的物质环境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相符合,激发居住者对所居住环境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沦为附庸的乡村与环境恶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似乎无需去论证农村环境问题有多么严重,因为几乎所有环境问题都首先表现为农村环境问题.比如水污染问题,尽管城市也一样饱受水污染的影响,但是农村所受到的水污染影响远远比城市严重,一些地区农民所赖以为牛的河流或者干涸,或者被严重污染;空气污染似乎是城市独有的,农村被看做是空气新鲜的地区,但是许多农村地区却饱受污染企业的影响,许多在城市无法生存的企业被搬迁到农村地区,从而在局部地区产生了远比城市更严重的空气污染.传统意义上,农村经常被看做山清水秀的地方,是被污染的城市的一个参照物,因为那里没有现代的东西.但是我们看到,当所谓发展一旦进入到农村地区,农村的污染就比城市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