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道德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换——梁启超《新民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新民说》是对以《大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新民”思想的改造和发展。他以民权、独立、自由的资产阶级“公德”代替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封建主义的“私德” ,用中西文化中的优秀道德传统构建新国民 ,实现了从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旧道德向以权利为本位的新道德的转换 ,“旧国民”向“新国民”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公德是公共行为的道德规范.公德建设能够推动法治建设.在中国,由于长期伦理本位传统的影响,公德建设滞后,影响了中国道德建设,也遏制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推动中国公德建设必须超越伦理本位传统,将公德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3.
以"生态"为本位和以"人类"为本位的生态文明理论,由于它们都拘泥于哲学价值观的视角来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之道,寄希望于人们道德境界的提升来约束自己的实践行为,是一种作为境界论的生态文明理论。作为发展观的生态文明理论把实现制度变革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强调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合理协调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内在机制,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维护民族国家的发展权和环境权,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企业伦理新概念探索罗长海正在深化的企业改革,同时也在转变传统的道德观念,孕育新的伦理原则。本文拟就下述几个概念来概括。一、企业本位道德。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也就没有自身的独立意志,从而就没有以自身为主体的群体道德建设。在深化改革中,把企业推向了市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获得各种权力的同时,也就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因此,改革使企业具备了作为道德主体的资格,开创了我国企业本位道德建设的新篇章。所以企业本位道德,是以整个企业为本位的道德,是企业群体道德,包括企业社会道德,企业生态道德、企业人际道德及行业道德等。二、能动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由于过去国家对企业统得死、管理过多,使之执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常处于被动状态。现在我国的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决定生产什么,并要接受市场竞争对企业及其产品的权威评判,独立承担风险,为此,企业必须树立的道德观念是以本位利益带动集体利益,提倡通过积极创造本位利益而使集体增收。道德主体的行为是自律的,是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统一的原则。三、差别公正为善。企业改革要打破平均主义;凡在效益不同企业中工作的职工,在同一企业不同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本源道德与正义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的本源道德是蕴涵在物质生产关系中的伦理属性 ,是一种体现社会发展必然规律、以权利义务关系表达、本体与价值相统一的伦理范型。法律正义就是社会本源道德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如果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属性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本源道德 ,是一种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伦理范型 ,那么它便是各种具体社会制度道德的根据 ,并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不同的制度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中 ,就是权利本位、公益优先和人民主权三大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6.
吴柳财 《学海》2022,(6):31-40
差序格局并非描述一种以个体为中心向外辐射而形成的个体本位的社会形态,而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展形成的一体本位的社会形态。差序格局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描述,背后暗含着中国社会特定的道德体系。充分阐释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规范内涵,需要追溯传统丧服制度等礼学根源。丧服制度中的厌、厌降等特殊服制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体本位”的原则在差序格局中的作用机制。“一体之义”,特别是父子一体,是人们在扩展社会关系时最重要的原则。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人们“向外推”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内看”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讲,义务与责任几乎是伦理、道德的同义词,因此,谈到消费伦理,在过去人们马上会想到勤俭节约的美德.而今天,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消费者勇于维权的表现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念变革的一道重要景观.现在再谈及消费伦理,自然会将消费者的权益维护作为整个消费伦理阐释框架的基石与出发点.而这一消费伦理研究视角的明显变换,实际上折射出了正在迅速发生着的中国社会道德思维结构从以义务为本位到以权利为本位的巨大转型.  相似文献   

8.
现代家庭伦理精神建构的思考--兼论自由与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伦理精神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它决定着家庭伦理规范的具体内容.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建构必须坚持自由和责任相统一的观点,超越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和西方传统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建立个人和家庭双重价值取向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陈根法中西方人生哲学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人生哲学的本位问题,涉及人生哲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的问题。人生哲学以什么为本位,展现着该人生哲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以知识为本位是西方人生哲学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重视知识在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2.认定智慧是一种主要的美德;3.追求“为知识而知识”的人生目的。以道德为本位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特征。这种人生哲学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本质,也是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人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要审慎地选择道德理想,不断提高生命意义,以达至善的目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西方人生哲学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时也诱发了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西方的精神危机。而以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则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精神,塑造了中国人重视修养、崇尚道德的传统并由此增进了人际关系的温馨与和谐。但同时也遏制了科学的进步和个性的发展。因此,中西人生哲学应该并且能够相互补充。(日摘自《复旦学报》1992年第5期)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陈根法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以人的属性、人的思维和人的境界为理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观。人的属性有主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之分。人的思维具有个体本位、社群本位、自然本位、信仰本位四个维层。人的境界有伟人、英雄、模范、先进、普通之区别。  相似文献   

11.
探究道德差异的核心问题以及哪种道德意见被我们采纳,比如为了建立医疗保健伦理模式与决策方法比较传统与后传统、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的关系。考虑到以道德多元化定义当代人类处境,关于卫生保健政策和生命法则的反思是明智的。这个反思强调了俗世伦理学的道德多元化和为对自由和责任进行俗世化思考的结论之间分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代理学伦理思想是宋代道德生活主流价值诉求的集中反映和呈现.宋代理学伦理在回归儒学人伦本位、恢复意识形态文化和学理性文化双重主导地位的过程中,深深体现了道德生活中重建人间秩序、重继儒家道统;重构以“内在超越”为显著特征的道德性命理论;并为实现此种道德秩序而勇于担当主体责任的主流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3.
王进在《改革》1989年第6期发表文章认为:资本主义的人本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它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它必然为一种新的以集体为本位的社会主义人本主义所代替。根据有三点:①这种人本主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而片面地强调“个体”,因而不可能对人的本质有正确的理解。②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个人为本位的资本主义人本主义不可能对当代世界的“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纳粹如何借助于现代工业技术体系和官僚体系弱化人们的道德情感、混淆人们的道德责任,并最终阻止人们的道德行为,六百万犹太人就这样在大众平静的沉默中离去.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机制仍然没有改变,让人们保持道德沉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人类的大罪恶随时随地都可能再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探寻中国社会新出路的过程中,梁漱溟等新知识分子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他从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的认识出发,将"伦理情谊"融入团体组织,依新礼俗为规范,从义务本位确立"团体-个人"中的新关系,以相对论的伦理主义原则培育"团体-个人"中的新观念,以"人生向上"为目标建设中国乡村的团体生活。这种坚持以民族传统资源构建新社会的伦理精神,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因过度倚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力量而忽视其在经济社会变迁中应有的现代转换,梁漱溟的新乡村组织陷入伦理本位主义的理论困境,在"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和培育中出现了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6.
王珏 《道德与文明》2010,(4):135-139
改革开放前单位组织的集体道德行动逻辑有着明确的可预见性.文化多样、利益多元的"后单位时代"集体道德行动呈现出不同于单位制度时代的道德行动逻辑,调查数据表明,单位组织集体道德行动的特征及其规律,具体表现在道德行动方向多元、道德行动动力不足及道德行动能力欠缺上.当代中国单位组织集体道德行动,在传统伦理"路径依赖"与市场经济"自然法则"的双重挤压下现实地呈现,在个体德性与"伦理场域"的相互关联中辩证地开展,在社会现实的伦理需要和伦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健康地运行.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播问题备受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主要有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两种。本位传播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最基础的信息传播,延伸传播则是在本位传播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艺术各类信息的间接性和隐性传播。两者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延伸传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传播地域、传播内容、传播载体的延伸。延伸传播不仅能弥补本位传播弊端,充分挖掘传统艺术的各类潜在价值,而且能将传统艺术与异国元素巧妙融合,引领传统艺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明清时期伦理思潮的早期启蒙性质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之际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批持改革立场的地主阶级思想家 ,开始对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发起冲击 ,形成了一股新的社会伦理思潮。其特点是 :1从群体价值取向到个体和群体双向价值取向的蜕变 ;2从家族本位到社会本位的演化 ;3从超验的理性原则到现实的感情生活的转换 ;4从民本主义到民主主义的突破性尝试。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以《四书》为依托 ,从《四书》开发与阐明的儒家心性论和人伦道德学说实现了人学为本旨的而表现为以理念形态的儒学的复归 ,质言之 ,实现了以人伦为本位的儒学的归位。以此言之 ,理学的兴起亦可谓是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重建与振兴。  相似文献   

20.
道德应当是为了人的生存的,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着相应道德的存在形式.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三重属性的统一,这三重属性在历史过程中依次不断展现出来,这决定了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表现出类、群体、个体三种不同的主体本位存在形式,从而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相应出现为类的、为群体的、为个体的三种不同的道德现象.由于道德一旦产生就表现出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所以,道德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并不总是完全同步,一般来说,它往往滞后于人的发展.所以,要根据人的发展对道德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