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汇。我国是世界上收藏大藏经最宏富的国家,拥有汉、藏、傣、蒙、满等多种文本。80年代以后,我国的大藏经出版事业进入了近代以来最活跃、最有建设性的时期,核勘、整理、出版有汉、藏文大藏经多种,包括《中华大藏经》、《敦煌大藏经》、《房山石经)、《乾隆版大藏经》、《丹珠尔》等。这些藏经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佛教文化事业正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同时,除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之外,这几部藏经也是我们接触较多的藏经。兹依次介绍如下。一、《中华大藏经》简称《中华藏》,由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辑,中…  相似文献   

2.
《赵城金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版木刻汉文大藏经北宋《开宝大藏经》的复刻本。本文作者依据多年来积累的有关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赵城金藏》发起、刻印、补雕、抄补、发现、保护、修复以及以《赵城金藏》为影印底本的《中华大藏经》的出版等八百年的历史踪迹进行了系统和科学的考证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据《人民日报》报道,由中华书局承印出版的《中华大藏经》计划分装二百三十册,印制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今年将出版前五册。《中华大藏经》收录佛典著述共达二万三千卷,是目前海内外收集最全、底本最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藏文史料证明,在明永乐帝以前西藏还没有出现印刷出版业.至元武宗海山帝时,其国师大德加央刻印出版了卫巴·洛赛也西等翻译的《大藏经》,存于那唐寺.卫巴·洛赛也西、译师索南卫色和加戎·降曲崩等人整理编辑了西藏各地的《大藏经》.从此,西藏《大藏经》日趋完善.萨迦、贡唐、采贡唐和大隆等地流传的《大藏经》只是手抄而成,未能印刷.此后布顿大师编纂了《大藏经》.舍去了重复的部分,重编次序,增加了不少有关佛教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佛教事业总体上呈一派大好发展势头,佛教研究成果丰硕;然而从汉文大藏经文本切入而对佛教中国化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实为罕见。2020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纯一法师的专著《佛教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以汉文大藏经为中心的文本研究》,终于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本期待已久的好书。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我国曾编印过两部大藏经,即《频伽藏》与《普慧藏》。这两部藏经均为铅印线装。《频伽藏》,全名《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是清末民初上海频伽精舍私版大藏经,由英籍犹太人哈同出资编印,故有人将这部大藏经称为《哈同大藏经》。另一部大藏经就是《普慧藏》。《普慧藏》的编辑出版先由上海《普慧大藏经》刊行会主持,后继者为民国增修大藏经会,工作从1943年开始,至1955年结束,未能按计划全部完成。总计收著作104种,合100册(含《概述·目录》1册)。自问世以来,印本较少,知者亦寡。又因为它是随编随印,所以保存者以零本为…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5)
正《心经》初见于600卷《大品般若经》,文字通俗简约,义理玄妙深邃,问世以来广受世人推崇,光芒一度盖过《般若经》,遂被从中择取而单成一经,始成字数最少的佛教经典。史载《心经》前后共有译本十多种,叹惜收于《大藏经》的汉译本仅余七种,其中名气最盛、流传最广的当属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全文260字,附上标题不过寥寥268字;短小精悍、文意精确、便于持诵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决定重新编印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陆续出版。 《大藏经》这部汉文佛教经典的汇总,简称《藏经》,也称《一切经》。内容分经、律、论,包括天竺和中国佛教著述在内。藏经的编辑从南北朝开始,  相似文献   

9.
近读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的《法音文库》之二——周叔迦居士所著《法苑谈丛》,涉及佛教殿堂、制度、仪式、文化艺术等,内容至为丰富,得益良多。《漫谈大藏经》一章,所举“汉文大藏经”,单是国内刻本,自宋至今达21种。其中提到《宋安吉州思溪圆觉院大藏经》和《宋思溪资福禅寺大藏经》二种(安吉州即今浙江吴兴),但宋元间同在吴兴所刻的尚有《妙严寺版大藏经》一种未见提及。早年日本《中国佛教史学》第五卷第一号载有小川贯式氏所撰《吴兴妙严寺版藏经杂记》一文,资料虽不全面,然亦可补《法苑谈丛》之缺,因为译载《法音》。  相似文献   

10.
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重要的佛教经论和资料都保存在中国的汉文、藏文、傣文佛教经籍之中。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好形势,对于我国的佛教《大藏经》,实有重加整理、编纂、刊行之必要。一九六二年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应各方面的要求,召集了会议,决定重新编定《中华大藏经》。首先的工作是编定目录,然后再选定古刻本,加以校勘,影印出版。  相似文献   

11.
大藏经是所有佛教经典的总集。由宋太祖发愿雕造、至太宗时才完成的官版大藏经是我国第一部汉文大藏经。宋版大藏经是在官方的主持下于成都雕刻,从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历时12年。因始雕刻于开宝年间,故称《开宝藏》;又因成于蜀地,亦称《蜀藏》。它是我国最早雕刻印刷的一部佛典总集,其成书不论是在佛教史还是印刷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开宝藏》成书之后,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传入了高丽、日本等国,成为了海内外各种大藏经的祖本,影响极为深远。《开宝藏》早在元代就已散佚,国内今存者,仅有两种…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6,(3)
《高丽大藏经》,亦称《高丽藏》或《丽藏》,系朝鲜高丽王朝显宗二年(1011)以我国宋代蜀版《藏经》为底本开始雕印,至文宗末年(1082)完成(一说是公元1010—1031年间雕印的).全藏共五千九百二十四卷.高丽显宗时代,曾先后三次雕印大藏经,即上述初刻本大藏经与续藏经及再刻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初刻本,迄今仅知日本南禅寺正因庵藏有《佛说佛名经》等七种及南朝鲜所存三卷。现在通  相似文献   

13.
张莉 《法音》2004,(7):49-49
人民日报讯(记者张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堪称佛教百科全书的清乾隆版《大藏经》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北京经律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重印出版。《大藏经》收佛典1675部,共7240册,若一册一册地摞起来可达40层大厦之高,堪称佛教百科全书。作为宫廷版佛典,乾隆版《大藏经》又称《龙藏》或《清藏》,其雕版工作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三年(1738年)刻完。刻板完成次年即印制了100部,但历经200多年的历史沧桑之后,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龙藏》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多年的译著之大成,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著作和佛学研究著述,是…  相似文献   

14.
大型古籍文献——《乾隆大藏经》《乾隆大藏经》又名《清藏》、《龙藏》,集佛教传入中国一千七百多年译著之大成。雍正十三年开雕,至乾隆三年完成,雕经版七万九千零三十六块,全藏七百二十四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机字,一千六百六十九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此次出版十六开本,分装一百六十八册,定价两万六千八百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史上福建的佛教,以宋代最为隆盛。当时同在福州的两个寺院,就先后刻了两部大藏经。一是东禅等觉院的《崇宁万寿大藏》,一是开元寺的《毗卢大藏》,两藏同被称为福州本或闽本。但是历时将近千年,这两部大藏的遗物,在我国久已无存(闻太原崇善寺藏有若干《毗卢大藏》残卷)。只有日本还保存数藏,都已成为国宝。我国佛教学者对此的研究似不多见,甚至连它的名称也少有所闻。六十年前,日本佛教学者常磐大定博士来华,考察佛教史迹到福州时,在踏查东禅、开元二寺之后,毫无所得。他曾感慨地说:表现福州佛教文化的是雕造两部大藏经的事。一部是东禅等觉院刻的,一部是开元寺刻的,两者同称为福州本。福州本是按照蜀本五千四十八卷,增加新译经论和此方撰述。这个大业,完成于民间之手,而且刻了两部,这是文化史上一大事业,可说是福州莫大的光荣。但关于这个大业,却没有什么资料可得,《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都没有什么记录。甚至当地也没有口碑流传下来。现在只有开元寺某条街名,被称为经院巷,约略可以推察是从前藏过大藏经版之处而已。余闽人也,早知福州除鼓山、雪峰等名刹外,市区还有东禅寺、西禅寺、开元寺、法海寺、庆城寺等许多寺院;但于东禅、开元两寺在宋代曾刻大藏经的事迹,一向并未留意。最近偶然看到1958年日本《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六巷第二号、第七卷第一号),先后载有小川贯式氏的《福州崇宁万寿大藏的雕造》和《福州毗卢大藏经的雕印》二文,引证繁博;虽然时隔三十年;对我仍有启发,因而翻译,分两次发表,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16.
《本教大藏经》的历史回顾与现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教作为藏族的本土宗教,最能反映藏族文化的特性。代表本教理论体系的经典集成世称《本教大藏经》,《本教大藏经》包括《甘》与《甘丹》两大部分,其形成历史可以上溯到11世纪初叶。现存的《本教大藏经》《甘》部有阿拥版、温伦版、瓦琼版、石刻版、电子版等若干版本,其中瓦琼版178函,88692页。《甘丹》部第三版有322函,191254页。本文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大背景,应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本教大藏经》的价值,以法律为保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国内资源优势,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搞好《本教大藏经》的抢救、保护、开发、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拉毛才让 《法音》2021,(1):34-38
《释轨论》是古印度世亲论师所著的一部佛学经典,被称为阐释经典的方轨之论。目前,《释轨论》的梵汉本俱缺,唯存其藏译本。其梵文名为Vyākhyāyukti,藏文名译为rnam par bshad pa'i rigs pa,通常被简称为rnam bshad rigs pa。其汉文名有多种译法,如在郭和卿所译的《布顿佛教史》中译为《论议正理释论》[1],蒲文成所译的《布顿佛教史》中译作《梳理论》[2],《藏文〈大藏经〉总目录》中译成《如理解说》[3]。  相似文献   

18.
《佛母经》现存60号,分为六个异本系统,体现了佛教轮回思想与中国孝道思想的融合。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著录,除《嘉兴藏》外,亦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特别是系统六《佛说小涅槃经》的陆续发现,预示着传统的佛教大藏经以外,佛教典籍还存在着一个民间流传系统。  相似文献   

19.
重印本《满文大藏经》于2002年11月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满文大藏经》是以汉文《大藏经》为底本,翻译、刊刻而成的佛教典籍总汇,代表着清代雕版印刷及装潢的最高水平。原印本《满文大藏经》共108函(夹),收佛教经典699种,计2535卷,刻版48211块,96422页,约1780万满文字。贝叶夹装,双面朱印,每页长73、宽24.5厘米。当时共印12部。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存世的《满文大藏经》仅有二部。一部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76函)和台北故宫博物院(32函);另一部存于西藏布达拉宫(107函)。清代满文印刷品中工程最大的是《满文大藏经》,始译刻于乾隆…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2,(3)
本刊讯据三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消息,历时一周的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已于三月二十四日闭幕。中国佛协理事虞愚和周绍良以成员身份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制订了1982年至1990年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新校印佛教《大藏经》的工作已被列入规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