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破坏性膜拜团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进入活跃发展时期。本文通过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破坏性膜拜团体传播的特质、规律,分析其"精神控制"相关因素,提出运用交叉学科、净化舆论环境等有效治理和防范破坏性膜拜团体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卓新平 《天风》2010,(10):20-23
<正>论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基督宗教如何参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在相互理解和接纳上仍存有一定的障碍或问题。"全球化"发展使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再次拉近,在这  相似文献   

3.
"邪教"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有其历史渊源,传统意义上一般指的是那些打着宗教信仰等旗号从事危害社会活动的有组织的邪恶势力,与西方语境中的"膜拜团体""异端教派"在词义上有相近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区别。应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邪教治理体系。当代邪教对国家安全产生很大影响,国家安全应作为处理我国邪教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新时代,要加强我国邪教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邪教犯罪,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4.
对极端膜拜团体造成身心伤害现象的科学研究, 集中在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测量和机制三个方面。本文的目的, 是梳理这三个主题上的研究脉络, 明晰其中的争议之处和取得的成绩。文本分析表明, 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从“洗脑”转向了“心理虐待”, 对这类伤害的经验观察由个体症状转向了群体行为和经历的描述, 测量方法由传统心理测试工具变成了新型团体心理虐待量表, 膜拜伤害的心理机制研究在综合环境和个人精神特质两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交互的病理模型, 表观遗传学和人际神经生物学用于极端膜拜伤害的生理机制研究已见端倪。但是, 迄今对于极端膜拜伤害的学术研究尚未形成范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一种跨文化的研究视角,梳理“膜拜团体”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源流、演变及各种诠释。作者认为,应跨越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模式,确立“膜拜团体”的客观内涵,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这将有助于分析转型时期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6.
吕嘉 《哲学动态》2008,(2):9-12
当代中国哲学的首要问题是现行学科制度问题.不合理的一、二级学科划分,一是导致当代中国哲学学科内部的学科壁垒,中、西、马"三足鼎立";二是将当代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格式化"为各个二级学科的问题意识,使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日益脱离社会的现实需要.改革现行哲学学科制度与"构建中国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必然.目前需要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围绕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的意义世界并以其为精神归宿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哲学各学科间展开对话、讨论.  相似文献   

7.
邹农俭 《学海》2005,(4):205-2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部分人从原有阶层结构中分化出来并重新组合成新兴的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便是这种阶层流动的结果.他们以最先富起来的有产者的身份活跃在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舞台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队伍日益壮大.那么,这一群体为何得以重生?是什么样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决定或影响了他们的生成与发展?今后的命运如何?等等.这些问题从私营企业主再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关注.<私营企业主--财富积累的轨迹>一书从社会学角度比较全面地透视了这一群体生成的秘密.  相似文献   

8.
2003年以来,国内学界对于破坏性膜拜团体的研究渐渐走出了过去单一化、表面化的介绍性研究的层面,开始出现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真正的学术性成果。在综合论述和理论探讨、邪教的概念与历史演变、原因和对策、法律文化社会视角等方向都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以后的研究必须突出强调学术性和科学性,能够真正从学术的角度为解决邪教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理性化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思想与行为朝向合理性与意义的过程,在宗教领域往往体现为宗教的现世性与伦理道德化。本文基于对一个基督教慈善基金会和一所佛教安养院的实证案例的比较分析,聚焦宗教慈善的发展是如何嵌入在一个当代中国宗教不断理性化的进程中的。不同于传统的华人慈善组织视宗族与地区团体成员为主要救助对象,新兴的当代中国宗教慈善能够超越地缘血缘的限制而服务更广泛的人群。通过比较浙江基督教H慈善基金会与江苏佛教D安养院两个具体案例在领导架构、运行模式、组织立场、空间定位以及社会身份等方面的差异,本文尝试刻画归纳出当代中国宗教的慈善实践机制,并指出当代中国宗教的理性化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宗教现象,而是中国社会独特宗教发展生态的产物,体现了宗教在现代性中的复杂角色。  相似文献   

10.
<正>佛教,过去是、将来还会是中国文化的润滑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并且给出了理论的说明。为什么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的文化价值或文化功能,究竟如何表现?本文旨在立足当代中国,讨论佛教的文化价值。一、"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难题什么是"文化"?实际上存在不同语境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典籍与现代西方文献里,该词有不同的内涵。然而,这两层不同的内涵同时蕴含在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概念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