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从梳理决策的情绪理论入手, 在综合几种主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前瞻性情绪作为社会风险信息源”的假说。前瞻性情绪是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的, 由于对决策选择的预期而感受到的, 进而影响决策行为的情绪。社会环境下的风险事件具有突发和稍纵即逝的特征, 如果一个公民对这类风险事件做出反应, 其结果的概率难于量化。在这种情况下, 前瞻性情绪能够为决策者快速提供有关信息, 并形成对决策预期结果严重性和可能性的综合表征, 从而成为公众场景下风险决策的有效线索。不同前瞻性情绪的组合在面对社会性风险事件时具有针对性的作用。近年来在文化比较中对于面子、荣誉和尊严文化的划分, 也为我们研究文化的情绪特征和行为效应提供了理论框架。本研究拟通过四项研究和多个实验探讨前瞻性情绪如何影响公众场景下人们的风险应对行为, 并对三种文化的情绪特征进行比较, 探索情绪性决策中个人因素、群体因素、及文化因素如何共同决定公共场景下风险决策(如亲社会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期望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两难中合作行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预测人们将做出合作行为,是社会两难决策研究中重要的问题。该文回顾了社会两难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社会两难的特征、来源、类型、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综述了两难中影响合作行为的个人因素和情景因素,重点介绍了目前存在争议的制裁系统和合作的关系研究,以及为什么它们之间会表现出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对合作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未来的研究将更侧重于合作决策的理论建构、文化内涵和认知过程的揭示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 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 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 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 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 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 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决策的内隐认知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泳红 《心理科学》2003,26(6):1095-1098
决策是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都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如决定购买哪一品牌的商品 ,选择什么样的住宅 ,乃至升学就业都离不开决策行为。为了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对决策的机制和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在物质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 ,人们需要做出决策的机会越来越多 ,决策研究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更加重要。长期以来在传统决策研究中 ,研究者关注的是在外显 (明确意识 )条件下 ,个体决策的现象和原因。直到最近才有少量关于决策的内隐…  相似文献   

5.
政府决策的伦理含量指向政府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其有效提升能够推动政府更加廉洁、公正、高效、为民,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支持。基于"2017年全国道德发展状况调查"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对社会大众对政府决策伦理含量判断方面的共识及不同城乡属性、职业阶层、教育程度群体对政府决策伦理含量判断的差异进行描述与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大众对政府在决策中的伦理角色、政府决策的伦理过程以及伦理感知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共识;而对政府决策中社会行动主体的伦理角色判断、政府决策的伦理评价以及政策效果的伦理感知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胡发稳  丁颢 《心理学探新》2011,31(3):244-248
采用自编亲社会行为决策材料,以行为决策对象的被选频次为指标,通过对65名男女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发现:1)在阈上和阈下的"图-词"启动范式下,均存在显著的情绪启动效应,且实验性情绪变化明显。2)在正性图片启动下,自尊水平和情绪效价对亲社会行为决策均无显著影响,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低自尊个体在负性情绪下的亲社会行为决策存在显著性差异;行为决策对象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决策有显著影响,与自尊水平、情绪效价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在负性图片启动下,自尊水平、情绪效价、行为决策对象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亲社会行为决策均无显著影响。3)总体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决策受自尊水平与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影响,也受行为决策对象及其与自尊水平、情绪效价的三次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慧  苏彦捷  张康 《心理科学》2012,35(6):1423-1428
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是社会决策中最重要的心理冲突之一。在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中寻求平衡是社会决策的关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追求自我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在社会互动中,人类同时也会关心他人的利益。本文试图将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作为社会决策中利益权衡的两端,综合起来阐释诸如合作、利他、公平、利己等人类社会决策行为的重要概念,力图将纷繁的概念整合到统一、清晰的框架中。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信任指人们在面对不同信息传达者时,能依据信息的正误区分出他们的可信赖度,从而有选择地相信某些传达者。本研究探讨幼儿选择性信任与亲社会行为及决策判断的关系。研究一以7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信任任务与分配糖果任务相结合的模式,探讨亲社会行为与选择性信任的关系,发现3~4岁幼儿在选择性信任形成后,亲社会倾向更多地指向可信赖者。研究二关注选择性信任与幼儿的决策判断的关系,在对72名3~4岁幼儿的研究中发现,在众多颜色糖果的选择中,相对于对照组的均等偏好,实验组的3~4岁幼儿决策判断明显受到可信赖者的影响,即更倾向于选择可信赖者推荐的颜色糖果。  相似文献   

9.
薛贵  陈传升  吕忠林  董奇 《心理学报》2010,42(1):120-137
先进的无创神经影像技术(如EEG和fMRI)允许研究者直接观察被试在完成多种知觉、运动和认知任务时的大脑活动。将脑功能成像与严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考察大脑不同脑区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中的日益成功运用, 一个被称为神经经济学的新兴领域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本文中首先对脑成像技术进行一个总体介绍, 重点在于探讨近年来在多体素分析和多模态数据整合的最新进展。接下来, 我们以风险决策、跨时间选择以及社会决策领域的几个研究为例, 阐述神经影像技术如何能加深和拓展我们对人类决策的认识。最后, 我们讨论了神经经济学中研究中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旭凯  尹航  李鹏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8):1438-1449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催产素对人类社会决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以往研究者采用多种实验范式用于探讨催产素对社会决策的影响,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合作与保护行为、道德行为、信任行为和慷慨行为。研究者已提出三种关于催产素的可能的作用机制用来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三种理论各有侧重。未来的研究中应关注鼻喷催产素和受体基因多态性等生理机制、并考虑催产素影响社会决策行为的性别差异、建立更完善并可供检验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13.
能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节约能源是人类需要采取的刻不容缓的行动。仅仅依赖金钱刺激很难解决能源浪费问题,而心理与行为科学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应用行为决策的经典理论(如,安于现状偏差、决策双系统模型、参照点效应、框架效应和社会规范等)促进节能行为的研究成果,同时总结了诸如情绪、认知对象特点、信息呈现等影响个体节能行为的因素,最后从开展本土化研究、研究方式改进和拓展应对措施的角度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希望本文能给心理学研究者一定的借鉴和启发,在节能管理领域做出更有价值的研究,以最终提高民众节能意识、增加民众节能行为。  相似文献   

14.
生活充满抉择,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人们常需寻求他人建议,抑或直接请他人代己决策.诸多研究探讨了自我决策、向他人建议,以及代他人决策之间的差异.探究这种差异的动因之一在于考察何种条件下的决策更优或更“理性”.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决策或他人决策(向他人建议或代他人决策)均有可能更易违背理性决策原则,隐含着他人决策优于自我决策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传统智慧有一定的边界条件.研究者一般从认知(建构水平理论)、情绪(类型和卷入度),以及动机(调节聚焦理论)三种视角对自我-他人决策差异进行解释.本文作者提出基于理由的决策(reason-based account)假设来解释自我-他人决策在理性程度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可从决策过程及脑机制上深入考察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5.
经验决策:概念、研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风险决策研究范式中, 决策信息是事先限定的, 即在决策之前呈现各个决策选项的概率和收益, 被试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决策。已有研究表明, 在传统风险决策任务中人们会高估小概率事件(rare event)。然而最近出现的一种基于不完整信息的决策形式, 即经验决策却对这一发现提出了挑战。研究发现, 人们在进行经验决策时会表现出对小概率事件的低估, 经验决策和传统决策形式之间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介绍经验决策的概念及其研究, 并从学习和不确定程度等角度对两种决策形式进行再认识, 以进一步理解经验决策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认知闭合需要、框架效应与决策偏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带有模糊性的决策情境中,决策者个人的认知特征会对其判断决策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实验的方法,考察了认知闭合需要和特征框架效应对个体决策偏好的影响。93名工商管理硕士(MBA)参与了实验,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本研究的3个假设,即认知闭合需要与特征框架效应不仅对被试的决策偏好存在显著的影响,而且二者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说,研究发现,在模糊情境中:高认知闭合需要的被试偏好于立刻做出决策,而低认知闭合需要的被试偏好于暂缓做出决策;接收到正向框架信息的被试偏好于立刻做出决策,而接收到负向框架信息的被试偏好于暂缓做出决策;认知闭合需要与特征框架对被试的决策偏好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研究结论为根据个体认知闭合需要的水平来选拔决策者、利用框架效应来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而提高决策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Lee MD  Dry MJ 《Cognitive Science》2006,30(6):1081-1095
We study human decision making in a simple forced-choice task that manipulates the frequency and accuracy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 Empirically, we find that people make decis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advice provided, but that their subjective confidence in their decisions shows 2 interesting properties. First, people's confidence does not depend solely on the accuracy of the advice. Rather, confidence seems to be influenced by both the frequency and accuracy of the advice. Second, people are less confident in their guessed decisions when they have to make relatively more of them. Theoretically, we develop and evaluate a type of sequential sampling process model—known as a self-regulating accumulator—that accounts for both decision making and confidence. The model captures the regularities in people's behavior with interpretable parameter values, and we show its ability to fit the data is not due to excessive model complexity. Using the model, we draw conclusions about some properties of human reasoning under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18.
Politicians’ desire for reelection motivates them to be responsive to voters’ policy preferences. In the traditional view, voters choose between candidates based on their delivery of favorable outcomes such as ideologically appealing policies or a prospering economy. However, research in psychology shows that, in addition to outcomes, people care about procedural fairness and, particularly, impartial decision‐makers who make decisions without personal motives and interests. This, I argue, confronts politicians with a delicate task: politicians must present voters with favorable policy outcomes but without appearing as if they pursue these policies based on a personal, vote‐maximizing motive for reelection. In four survey experiments, I find support for this argument. Participant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inclined to trust and vote for politicians and support their policies when political decisions were described as motivated by reelection considerations than when no such motive was present. The findings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citizens view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an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on public opinion, legislative behavior, and democratic theory.  相似文献   

19.
时间相关决策中存在着时间成本模糊、时间感知不稳定和远近选择决策权重不稳定等非理性现象。心理账户因素、决策认知因素、决策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影响时间相关决策中非理性现象的产生。通过加强时间价值感知训练、理性分析和想象后悔、团队决策、制订合理时间计划和理解社会文化等方法, 可减少时间相关决策中的非理性现象。研究者在未来可关注主观心理时间和高科技对时间相关决策的影响、个体时间相关决策社会化的过程、改变学科视角和实验范式进行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Decisions are made by individuals in all societies. Reasons for decisions are difficult to locate, yet configure cultural thinking. While taking decisions people can be culture objective and culture subjective at the same time. Methods in research focus on the universal features or etic, and culture specific features or emic, of the construct of decision making. In the methods used to research decision making lie several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 Isolating features of the emic of decision making can be useful in tracing pathways to its etic. The unity of cultural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steer thinking processes of individuals. As a cognitive undertaking decision making experiences the effects of the larger culture, but the domains of decision making determine in what manner and to what extent these effects will be manifest. Decision making is at once subjective and unconscious, culturally guided and idiosyncratically steered, self-oriented and other-related, situationally derived and universally operational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