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品交换总是与作为商品等价物的赁币的各种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货币是对商品的更为普遍的、抽象化了的形式。货币的出现以及它在商品交换中的地位的日益重要,标示着一个社会的(民族的或地区的)商品经济的发达与繁荣的程度。在古代各个伟大的农业文明中,就已经存在着商品交换,从而存在着货币。然而,货币  相似文献   

2.
论抗币的产生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各银行发行的地方性货币,史称抗币(意即抗日货币)。本文从各个角度揭示了抗币产生的历史动因和发展过程,并划分了抗币发展的三个阶段,多层次地分析了抗币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作用。一抗币产生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由于当时华中地区的商品交换有充足的法币充当媒介,因此,抗币不是原始意义上商品交换的产物。由于战争的军事分割,引起华中地区政治与经济统属的变动,使该地区逐步形成了国民党战区、日伪统治区和抗日根据地三元政治经济相异立的格局,而这种格局的本身,必然要排拒任何一种单相货币…  相似文献   

3.
宓文湛 《哲学动态》2003,23(8):16-18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审视,从最初的特殊商品货币到作为物质财富一般代表的金银货币,再到今天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发展最贴切地表征着历史进化节度。货币的这种表征作用,在它同社会最基本的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交往的互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1.货币在与生产力的互动中表征历史进化节度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的价值即一般劳动时间的对象化、物化和符号化。交换是生产的一个环节,生产力的发展是货币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发展。因此,货币在与生产力的互动中,表征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生产力是…  相似文献   

4.
等价交换原则不适用于道德领域张世汶,余仰涛市场经济所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绝不适用于道德领域。这是因为:一、等价交换不是道德领域的范畴。它主要表现在:1、内涵不同。第一,等价交换与道德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是不同的。前者反映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一社会生...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市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市场”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文化”是借助意识和语言而存在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不能进入买卖市场而构成“文化市场”的。可以进入市场而具有商品属性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的物化载体和物化形式。因此,如果要说有什么“文化市场”的话,那只能是“文化物化产品市场”,在这个市场里用货币交换的主要不是这个文化物化产品的文化价值,而是它在物化过程中耗费的劳动和成本。可以花同样的货币买到一套黑格尔的《美学》或一套庸俗消遣小说,但两者的文化价值可能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人认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文化价值,因…  相似文献   

6.
张一兵 《哲学研究》2016,(4):68-77,129
索恩-雷特尔第一次明确提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重新解读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在他这里,康德的认识论构架本身是商品生产中发生的特定历史结果,知识的形式能够先验于感性世界,恰恰因之于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历史性挣脱和分离。这种分离遮蔽了劳动创造性关系在商品交换活动的现实抽象所生成的一种构序社会存在的客观的社会先验性,而这种社会先验才是康德-黑格尔先验观念的真正根据。索恩-雷特尔第一次指认了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现实抽象并不仅仅是主观思维的活动机制,作为概念生成的真正劳作工地是发生于社会存在中的一种客观抽象,恰恰是这种现实抽象建构了先验的社会生活形式,并由此规制了思维形式的主观抽象活动以生成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7.
鲁品越 《哲学动态》2003,2(8):11-13
货币经济功能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它对人类历史最深刻的功能,是由其经济功能而导致的社会功能:它塑造着与其相应的社会价值观,进而衍生出相应的社会结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一社会功能正在凸显,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中国社会。1.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社会功能的来源货币之所以具有塑造社会结构的能力,是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某种脱离社会关系的独立事物。马克思之所以坚持劳动价值论,反对把商品的价值理解为“效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其基本立足点正在于此。作为商品交换尺度的价值量,是对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全社会…  相似文献   

8.
广告心理学,是商业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广告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霓虹灯、路牌等)对消费者产生心理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广告、顾名思义,“广而告之”。其词义是从拉丁文中“大喊大叫”、“引起特别注意”引伸而来。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略论市场经济本质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考察市场经济本质的方法市场经济这种现象的经济学理解,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至于它的本质,则要由经济哲学来揭示。从社会认识的方法论来看,对一种经济现象可以从不同层次去考察它。首先是它的物质载体。以货币这种经济现象为例,黄金是它的物质载体,但作为自然物质的黄金并不是货币。从自然物质中是找不到货币的本质的。另一个层次是社会关系。这才是货币的本质。因为黄金只有在商品交换中发挥了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它才成为货币。在这场合,货币的社会存在就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商品生产的急速发展和社会道德领域里大量消极现象的出现,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继王锐生同志发表了《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之后,张博树同志也写了《也谈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11期,以下简称张文)的文章,对王文多所论驳。张文认为,商品生产的一般要求乃是建立在价值关系基础上的从求生劳动到求利劳动的转化,而这种要求不为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左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道德演化的“二律背反”势所难免,即一方面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私有意识的膨胀。与此同时,经济与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道德进步。这些观点是有代表性的。然而在我们看来,上述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根据,是我们难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1.
宇野弘藏创立了独树一帜的价值形式理论。他主张在价值形式的理论展开中剔除价值实体的预设,引入商品所有者的欲求关系来推动价值形式的发展。他强调了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两边关系的不对称性,引入"行动论·发生论"的方法,在流通形态的层次上阐述了从商品交换到货币形成的必然过渡关系。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宇野弘藏改造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价值形式理论的论述,使马克思的商品理论成为一种纯粹的流通形态论。不过,他的这一改造也招致一些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反对,并给宇野学派后继学者留下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齐国刀币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国以刀币为主币,形成了独立的刀币体系,“法化”面文和“齐法化”的大量铸行,说明齐国有着统一的铸币权和较早形成统一货币的思想和举措;而开国纪念币——“齐建邦长法化”的出现,表明齐国货币制度的成熟,尤其叠铸技术运用于“齐法化”,代表了中国铸币工艺的重大进步。齐国刀币在中国货币史乃至金属铸造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范宝舟 《哲学动态》2003,1(8):22-23
尽管诸如语言、手势、暗示以及具体实物等等对于社会交往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中介;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追溯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交换是人类真正走向社会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而货币恰恰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活动的物化。同时,也正是货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活动直至社会交往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货币不只是一种纯粹的概念、符号或者工具,还蕴涵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众所周知,货币是人类分工和交换日益扩大的结果。分工的愈益精细和交换的日益扩大,表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和流通手段、贮藏、支付和世界货币的职能的论析而描绘了货币发展的历史,进而揭示了货币概念的逻辑。他透析了货币通过其职能所表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现象,以及这种表现形式之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意味,从而戳破了货币现象的魔术,揭开了货币之谜。马克思指出,货币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社会关系,并且只要这种社会关系持续存在,货币就必然产生和存在,并通过其职能的展开而必然表现这种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货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交往的异化: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承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现代哲学》2007,(5):16-20
文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穆勒评注》因提出"交往的异化问题"而极大深化了整个《巴黎手稿》的理论内涵和意义。这一研究结论可从哲学史角度给予支持和佐证,表现为:在《穆勒评注》中可明显看到黑格尔发明的承认问题对马克思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承认论题的重大推进。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严重扭曲和异化的揭示,就突出体现在《穆勒评注》从货币和商品交换角度对"交往的异化问题"的说明中。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商品生产的急速发展与社会道德领域消极现象的关系问题,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第11期以及1987年第9期,先后发表了王锐生《商品发产和道德进步》、张博树《也谈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陈瑛、朱勇辉《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之我见》三篇文章,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发表了一些不同的见解。现摘要如下: 一、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为了弄清社会道德消极现象与商品生产的关系,三篇文章都首先对商品生产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展开了探讨。王锐生同志提出为了研究的方便,在思维中应该区分“作为生产方式的商品生  相似文献   

17.
把社会主义经济看作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理论。历史唯物论认为,人们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那么商品生产的发展给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如果说,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符合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那么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就应当带来道德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眼界"的概念,意指驻留在商品交换视界中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认知结构。该认知结构不仅主导了亚当·斯密和黑格尔的资本主义观,也制约了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的资本主义批判,将资本主义批判狭隘地局限在商品同质化和社会合理化的界限内。对此,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视界,即商品交换视界和生产方式视界。通过劳动力的商品化,马克思不仅从商品交换视界深入到生产方式视界,而且还立足生产方式视界透视商品交换视界的历史前提。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的认识论意蕴在于:资产阶级认知结构的瓦解必须批判该认知结构的历史前提,这正是马克思认识论与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原则性区别,也是马克思的认识论超越阿尔都塞、广松涉和索恩-雷特尔等认识论批判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Arthur(2002)对马克思有关资本和商品生产理论所作的诠释,虽然很清楚地说明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缘起,但是却使他们看起来像带有“理想式”弹簧(‘ideal’springs)的幽灵之钟。我将证明,应当把“价值”看作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终极性的世俗属性,  相似文献   

20.
1986年年底,江西省哲学会举办“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讨论会。会议着重就商品交换原则应否贯彻到政治生活中去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持肯定意见者是少数,多数人持否定意见,他们认为,商品交换原则只是经济关系的原则。虽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