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反分裂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与尖锐性,中央政府的科学决断与坚定意志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在反分裂斗争中,要坚决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推进宗教和睦和顺,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的现代文化,夯实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我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所作的重要报告后,深受教育。我认为,佛教界人士应当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我们应当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全面从严治教,大力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进程。我们应当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把反分裂斗争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3.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支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很多学者和宗教界人士认为,坚持宗教中国化就是坚持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其实,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必须放在当代条件下来看,即坚持宗教中国化不是单单要坚持宗教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融合,而是要做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合。具体来说,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法治化的方针,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时宗教中国化也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宗教极端主义已经发展成为威胁社会安全与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宗教极端势力的社会危害性极大,坚持依法打击和遏制是根本。宗教极端严重践踏国家法治尊严,健全打击和遏制的法治措施是关键,有效应对反分裂斗争,强化合力打击和遏制宗教极端的法治机制是核心。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调研。他强调,藏区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藏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治藏方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维护宗教领域正常秩序,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藏区人民幸福安康和社  相似文献   

6.
宗教中国化的根本属性是长期性,当代中国宗教依旧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具体而言中国宗教要达成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核心价值文化认同。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当代中国认同,它将"人间佛教"的核心内容(佛教人本关怀哲学和人学菩萨道教法)置于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重新涵化,表达了中国佛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契,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进而倡导中国佛教自利利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从服务国家民族最高整体利益,服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外友好交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可为当代中国宗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宗教中国化"可谓一个弥久且常新的重要课题。关于这一课题,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历史考察,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力图展开义理探讨。在笔者看来,"宗教中国化"主要内含三重义理,即真正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这里指出的"三重融入",其理论内涵就是国际学术界在全球化时代所深切关注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就这"三个认同"的逻辑关系而论,"文化认同"又被视为"根本的认同"。因此,本文着眼于"宗教中国化"的三重义理,注重作为根本原则的"文化认同",致力于论证两个基本命题:"宗教中国化"既是符合世界宗教史的发展规律的,更是合乎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  相似文献   

8.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系统工程事关我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事关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必须按照"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坚持"共产党员不准信教"原则,治理涉教乱象,为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提供坚实可靠的政治前提、顶层设计和体制保证;要注意向宗教界广泛宣传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有机统一,强调自觉自愿的对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要最大限度淡化狭隘排他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杜绝涉族涉教类"特殊公民"及相关"按闹分配"现象,为凝聚成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正新华社成都5月27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近日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调研。他强调,藏区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藏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治藏方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维护宗教领域正常秩序,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藏区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大局持续稳定。25日至27日,汪洋深入甘孜农村、牧区、宗教活动场所了解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穆斯林饮食禁忌是重要且严格的宗教禁忌内容之一,它具有规范穆斯林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控制作用,但同时又具有社会认同功能,对内团结信众,对外传播伊斯兰文化。由穆斯林饮食禁忌探讨宗教禁忌的社会认同功能,对我们如何在多元文化下"求同存异",消弥因触犯宗教禁忌而引起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教与族群之关系一直是中国民族宗教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我国民族宗教的复杂样态和多元面向往往使得二者的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通过对族群认同与宗教关联的探讨,是有效厘清和深刻把握二者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对象诺苏是典型的基于血缘和祖源认同基础之上的族群,族籍血缘认同是诺苏族群认同的基础与核心。这种强调血缘根性的族群特性,塑造了以"血缘祖先"为崇拜核心的原生性宗教类型。本文通过对凉山彝族——诺苏的宗教与族群之关联探析,并与其他族群宗教进行对比探究,以呈现族群特性对宗教的型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道教传播与少数民族贵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的认同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民族之间宗教文化的认同、就不能形成稳定的民族统一体。中国之所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文化的认同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分析道教对拓跋贵族、女真贵族和蒙古贵族的影响,阐明这一历史过程,有助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2021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历史和实践表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其他四个方面的认同才能巩固。  相似文献   

14.
作为慈善公益组织中的一名"老资格"成员,宗教慈善组织的主体身份认同的问题和宗教慈善组织的管理问题是始终是当代宗教慈善活动的"中国式困境"。笔者认为在宗教慈善组织主体身份认同方面,可以从宗教慈善的实践模式和文化模式角度来建构宗教性慈善组织的身份认同模式;而增强公信力,形成"玻璃口袋"效应是宗教慈善公益组织最具优势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无神论》2021,(5):39-46
宗教原典因其特有的普遍理念框架成为信众身份认同与具体行动的指南。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宗教原典语境中,耶路撒冷在宗教、历史、现实等方面存在"圣城共享"现象,并派生出三种不同的宗教圣地观。巴以双方因宗教"圣城共享"现象和"圣地领土化"引发现实利益冲突,并在互动中形成双方"敌人"身份的建构。而且宗教深刻影响各方政策与双边关系,就进一步造成巴以和解陷入困境。因此,当前除了要积极破解各方的现实利益冲突外,还应在宗教、文化、价值观等深层次方面有所行动。  相似文献   

16.
<正>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内涵,应该从政治、文化和社会三个维度认识。一是政治层面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法律认同。在宗教工作中,要采用各种方法,强化宗教界人士的国家意识。这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内容。政治认同,就是认同现行的政治制度。引导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把宗教界的政治认同置于突出位置。法律认同是指宗教教职人员承认国家法律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非斯古城的"墙"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其城墙、清真寺的"齐布拉墙"、住宅的围墙等几种"墙"的宗教文化内涵。首先,非斯城墙见证了非斯城市及摩洛哥王朝更迭的历史,是城市与农村、城内与城外的交汇点,是伊斯兰世界与外界隔离的标志,城墙内是一个包容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世俗空间。其次,清真寺的"齐布拉墙"具有将宗教与世俗隔离、分离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之意。再次,住宅的围墙既是隔离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界线,又是一种具有"羞耻感"的象征。非斯古城的"墙"的宗教文化内涵一方面强化了非斯古城"伊斯兰圣城"的地位,对其城市的建筑空间、家庭、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保持非斯宗教文化独特性以及多元文化共存局面的同时,也在不同宗教、教派心中筑起了无形的"墙",增强了宗教、教派认同。  相似文献   

18.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支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很多学者和宗教界人士认为,坚持宗教中国化就是坚持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其实,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必须放在当代条件下来看,即坚持宗教中国化不是单单要坚持宗教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融合,而是要做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合。具体来说,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法治化的方针,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时宗教中国化也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认同论是理解群体及群体关系宏观社会心理过程的重要理论。宗教认同作为社会认同中的一种,既具有一般认同的基本特征,又有独特的运行机制。这样的独特性表现在宗教认同不仅体现为一种群体归属,还体现为一种神圣归属。宗教认同核心作为认同和信靠的根本对象,所具有的群体共性、神圣性和符号性,在强调血缘凝聚的少数民族群体中,即是以"祖灵"为认同与信靠的根本对象,信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祖先—后裔的血脉关联和祖灵—后裔的庇佑关系,基于"血脉相连"的群体共性是区别于其他信仰群体的独特特征。而对同一血缘祖先之灵的根基性情感和认同就成为维系这一信仰共同体、同时也是族群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根基,使得认同更加稳固。我们需要在复杂的社会认同中认识宗教认同独特的特性与作用机制,并观察它与其他社会认同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国家的力量源泉、民族的精神根脉,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高度认同、长期坚守并积极践行中华文化,是包括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要与本土文化相适应。中国宗教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各宗教与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因此,推进宗教中国化就是要在文化的长期碰撞、调适和融汇过程中,使宗教从各个方面更好地适应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