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访谈法探讨8个已求助和5个未求助家庭的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比较已求助者和未求助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认识的差异。结果显示,青少年和父母从6个方面描述心理咨询:功能、形式、适用问题、服务提供者、求助者和效果,各方面提及次数最多的分别是问题解决、谈话法、心理困扰、心理医生、心理有病的人和有帮助;误解包括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有病的人,只有严重问题才需要求助。已求助者比未求助者更了解心理咨询,提及问题解决、心理困扰和有帮助的次数更多。青少年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老师处理正常群体的心理困扰;父母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医生处理心理疾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趋于理性和准确,但仍有误解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景怀斌 《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
儒家思想曾居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鉴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对心理健康作用的必然性,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应当充分关注。文章强调,不宜刻板化否定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基于心理咨询的常见问题,文章初步讨论了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可能有贡献的9个领域:人生意义、应对、生死教育、哀伤辅导、心理调节、人际认知、社会生活技能、人格发展、心理咨询技术等。进而,讨论了以儒家思想为资源,以心理学为目的,通过整理和发现、发展、操作化和验证等环节,构建儒家心理咨询学说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儒家伦理普世化的可能性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普世伦理的兴起,儒家伦理普世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支持,但这种观点主要出于情感而非理性.普世伦理是现代性扩张的结果,而现代性所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所以,产生于中国的儒家伦理不可能成为西方的伦理观念.中国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儒家伦理的普世化,而是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国伦理发展.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伦理,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因此,确立人类社会的秩序是历代儒家久盛不衰的理伦旨趣,由此汇成了规模宏大的儒家伦理的思想及规范体系,并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发挥着现实作用.近代以来,儒家伦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目前,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真探讨这一问题: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是只能陈列于历史博物馆的文化展品呢,还是可以继续发挥现实作用的文化因素?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厘清儒家伦理在传统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挥作用以及在近代社会之所以受到冲击而衰落的深层原因.本文正是力图以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线素,通过历史的分析,对这一问题作一个侧面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本书通过对曾国藩、罗泽南、刘蓉和郭嵩焘四人的个案研究,探讨晚清湖南理学家如何把儒家传统学术,首先是经典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资源。第一部分主要考察湖南理学家如何通过对儒家经典学问的反思和重新阐发,为克服晚清中国政治  相似文献   

6.
儒家是三代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层次:一是人生问题,即人的生死问题,根本的一点是养生送死,具体原则是事死如事生。二是政治教化问题,即人间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这里有两点:从社会基础来说,根本的原则是亲亲尊尊;从教化方面来说,根本的原则是以修身为本,落实到实践上就是内圣外王。三是宗教问题,即人与鬼神上帝的关系,根本的一点是祭祀。事鬼神上帝不是儒家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儒家的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养生送死:儒家人生哲学的人道情怀中国礼乐文化或者说礼教起源于什么呢?《礼记·礼运》指出:“夫礼之…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儒学的发展既有义理的创制,也有制度、礼俗的建设,儒家的价值理想落实到社会生活当中,离不开儒者对民生、制度、礼俗的思考与实践。孟子在思考王道时就认识到"养生丧死"等民众切实的需求与仁政落实的关系,历史上的儒者在推行儒家教化时,也重视民生,强调制度设计、礼俗重建,尤其是文化转型期的儒者,其思考和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今天面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在当今社会结构中安顿儒家伦理,创新思考儒家伦理的实践方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果儒家不能为解决当今中国社会的人伦生活、精神追求等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我们或许要重估儒学在当代复兴的价值。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重视社会儒学这一概念,重回孟子王道与伦理的思考,立足当下中国的社会实际,提供儒家方案,开展儒家实践,以期"重建儒家和中国人生活的联系",服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以儒家学说为本位来吸纳、会通西学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或一种文化思潮)。这是目前国内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新儒家”思想所作的概括。“现代新儒家”思潮产生于“五四”以后,这不是偶然的。剖析“现代新儒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或许能揭示出中国文化变革的某些重要问题。对“现代新儒家”试图解决传统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应如何评价?总结和反思这些问题,这对于加深文化的研究和两个文明的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心理咨询的价值悖论与责任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责任伦理角度审视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价值是一个不可悬置也不可逃避的问题。一方面,人的生存悖论与人的社会化过程失衡是人的心理失衡或心理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心理咨询的宗旨是促进来访者的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意味着价值观的改变。因而改变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及规范、咨询者价值取向及来访者已有的价值观三者间的冲突和矛盾。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之争实为价值冲突所致。对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的处理应该遵循普遍性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的价值介入。  相似文献   

10.
罗静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3):32-34,81
由于一些原因造成了中国心理咨询市场的不规范发展,使得很多人对心理咨询都存在着很大误解。本文就这一问题,试图澄清心理咨询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来访者解决问题,更在于发展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文章首先介绍了造成大众对心理咨询产生误解的原因,其次阐述了“发展”心理咨询的定义,最后告诉大家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即“发展”心理咨询能为你带来什么帮助,以期大家重新认识心理咨询的意义,为心理咨询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儒家经济伦理与儒家经济伦理思想,指出重提儒家经济伦理这一概念的意义,进而探讨了儒家经济伦理成立的可能性,并指出思考这一问题先须具备开放的态度,同时基于对经济伦理的理解,可以说明儒家具有发展出经济伦理理论的潜力。而发展儒家经济伦理,不仅可以推进中国自身的经济伦理研究,可以更有效地解释中国的经济实践,并为解决当代的经济伦理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哲学人、物二元对立的架构不同,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对物的探讨始终强调人的在场性和人、物的一体性。《中庸》以诚观物代表了儒家的观物之法,此种视域下的物既有本体论根基,又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价值关联。《中庸》这一端绪为朱熹和王阳明所继承、发展,但二人的理论旨趣又各有侧重。以"不诚无物"为切入点,联系宋明理学来讨论儒家物观,可揭示儒家世界观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线索,同时为解决现代人、物矛盾提供一种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心理咨询作为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冲突,适应环境变化的手段,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承认。心理咨询较之心理门诊与精神病治疗的最大差别在于它不将求询人当病人看待,也不试图以医学的原理来认识、解决其心理、行为问题。它将完善人的自我认识,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作为其首要目标。心理咨询的这种“助人自助”的原则决定它对求询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起辅导作用。在学校环境下的心理咨询活动中,人们通常表  相似文献   

14.
制度化儒家:问题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春松 《哲学动态》2003,(10):13-16
对于儒家命运的关注始终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乐观者宣称已经发现了儒家和现代化之间的结合点 ,悲观者看到的是越来越“花果飘零”的状况。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相信 ,近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儒家表现出来的“热烈或冷静”肯定不是出于“考古”的兴趣。许多敏锐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对于儒家的考察很难摆脱非学术因素的纠缠 ,同时过于形而上的研究又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儒家的真实状况 ,所以说 ,伴随着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引入 ,儒家和儒家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就新材料的发现来说 ,因为郭店楚简的发现 ,许多新问题得以提出 :如性和情、五行…  相似文献   

15.
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心理咨询业存在着诸多乱象,整体行业管理和规范也有较多问题和困扰。现代心理咨询流派中,很多创始人都是基督徒,现代基督宗教也发挥了心理咨询的作用。本文试图梳理基督宗教与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内在相似性以及相互关系,探究基督宗教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人文思想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有个特点,就是重视对“人”学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儒家更是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思想。学术界有些人对此作出很高评价,认为是提供了天下为公、道德理性的思想基础;但也有持相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从其主流看,导向的是王权主义和使人不成其为人。对儒家人文思想应如何评价其历史地位,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冯波 《周易研究》2022,(5):16-27
晚期梁漱溟尝试通过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解决他早期文化观中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问题。由此梁漱溟实际上建构了一种“儒家马克思主义”,即儒家思想框架下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阐释。首先,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同属于文化第二路向,因此有两相结合、会通的可能性;其次,只有通过与经历了现代化的第二路向文化即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前现代的儒家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最后,儒家“仁”的思想可以作为批判西方现代化问题的道德规范性标准,儒家的伦理本位思想被他用来阐释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文化早熟”的论断、对“仁”的超历史理解有一定的理论缺陷,但晚期梁漱溟的“儒家马克思主义”在丰富今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解,以及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新儒家时代——关于传统文化研究转向的评介范桂萍(佳木斯师院)干春松(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相对于熊十力、牟宗三试图重建儒家道统来解决中国的意义危机的那几代新儒家而言,杜维明、林毓生、刘述先等人已经开始了自我超越。或者林毓生、张灏、余英时等人根本上就不是...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秩序的思考是贯穿于先秦儒家治世之道中的一条内在逻辑理路.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意识到等级秩序的破坏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所在,秩序构建是治世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以秩序建构为逻辑起点,儒家设计了其治世之道.以礼义为核心的伦理价值系统是儒家治世之道中的重要内容,关于秩序的思考既是其逻辑起点,又是其最终的价值归依.人伦关系协调是儒家治世之道中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对"人"还是"伦"的思考,秩序构建始终是贯穿于儒家人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儒学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和杜维明先生对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杜维明先生《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一文所提出的问题,指出,儒学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创新是中国现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文化的综合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