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人文文化特点与中医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人文文化特点与中医现代化大连市中医医院(116013)白长川一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药作为伟大的宝库加以发掘并提高,不仅仅是指中医科学技术的本身,而且包涵了丰富的中医人文文化史。中医人文文化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预防疾病、诊治疾病的方法与实践,而...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化体系与中医学生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中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现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而言,可以说中医院校的科学技术规范教育是极为有限的,中医学生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了解限于西医体系的部分内容。或许,学生可以通过其它各种途径或多或少了解科学技术及其某些方面的价值,但科学的思维方法、规范和精神很难真正内化到学生的心理中去,绝大多数人对科学的认识和崇拜表现为社会功利主义。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中医学借助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包括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整理提高中医学,却面临着中医的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理性的巨大差异时,就经常显得无所适从。中医学生中,或固守…  相似文献   

3.
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闻的密切关联.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儒家的养德、致中和、卫生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佛家的思想对中医养生文化起到补充作用.相互间不断发生碰撞,彼此交融渗透,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体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医教学及其未来模式的探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广州510282)孔炳耀一、以现代中医管理理论指导教学中医药高等教学模式,除医史文献专业外,其它学科大多参照西医院校的学科设置方式来确定中医学科,用西医的模式来要求和规范中医,造成学生习惯于西医学的...  相似文献   

5.
对中医文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中医文化研究的现状1 1 中医文化研究取得的成果1 1 1 收集整理了大量非医学典籍中有关中医药的内容[1] ,为继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与线索。1 1 2 对药物器械、技术方法、理论形式、思维逻辑、心态结构、价值观念等中医文化各层次内容与西方医学文化中相应的内容进行了大体上的比较 ,并在对两者作出一定价值评判的基础上 ,批判了中医科研工作中存在的或者将中西医理论概念简单对应 ,或者以西方医学为价值标准的研究倾向 ,肯定了中医学在疾病观、治疗观、用药方法等方面确实有契合生命特征的合理因素。1 1 3 对中医学与其他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中医必须考察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所以人类便创造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中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混合一体的文化,我们既然要继承和发挥中医学遗产,就无法回避中医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问题,需要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否则就会直伪莫辩,是非难分。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方法在中医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医文化现象和中医理论本质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这一点现正成为大家的共识。借助于世界上各著名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得出的科学结论,原理,可以在重新审视自上古迄今的中医文化现象过程中,发现大量有趣的,过去被忽略了的事实;可以重新理解,阐释中医文化的根结与中医理论的本质;从而在剥啄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核同时,建构起中医学现代化的新的理论体系。倘使将中医学的人类学研究进一步伸展到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8.
保持中医特色,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从震耳欲聋到冷静思索可以说经历了悠悠岁月。人们企盼着中医现代化能够给中医学引发一次革命。但是仔细地思索一下,未来的医学是中医而不是西医的狂想,仅仅是一厢情愿。中医的“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认识论;“上知天文,中知人...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模式文化蕴义散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学模式是源于医学实践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对医学总体本质理解的深化、人的社会属性的认同及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认知程式,是构成现代医学模式理论概念的主要文化质点;哲学思想在医学范畴的融注、医学实践能力的创造和异体文化的辐辏,是驱动医学模式转型更迭的文化辏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组构,不是各个认知层面的简单叠加,而具有多维主体的综合协同效应,对医学价值、医学思维、医学伦理、医学教育、医院职能和医院管理等起着文化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中医学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有着浓厚的文化土壤背景。古代自然哲学重道轻器,将天道自然伦理化、人化,忽视对自然世界的客观探索。医学侧重于整体功能的概括,忽略将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理论思维多为直觉顿悟和意象思维方式,缺乏抽象逻辑论证。儒家法古求同的观念维护了体系的恒定和封闭。理论与实践脱节,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医文化理念与中药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文化理念与中药开发战略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哈尔滨152004)赵秀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李建英常存库一、中药不仅是天然药因为中医学的自然医学观念,中医自古便认为“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石”。在这一观念指导下,中医用药主要是自然药物...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所以人类便创造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中医学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混合一体的文化,我们既然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就无法回避中医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问题,需要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否则就会真伪莫辩,是非难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中医骨伤科诊疗技术丰富,然而大多数技术属于自发的实践经验所得,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也没有随着时代的演进出现实质性的突破,始终处于经验性、实用性的发展态势,没有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此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的构架,但是其直观体验思维模式及只重求实不重求知的思想又制约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发展.可能,只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思维定势和消极影响,中医骨伤科技术才能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式分类的中医医案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已积累了大量数据,特别是从古到今的医案数据,但这些数据因没有用现代信息手段整理、分析,而不能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持。本文将模式分类技术应用于医案数据的分析中,从已知的病症推断出所属的证型。该方法能够进行自动学习,不需要专家的辅助即可从医案中学习到病症和证型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1 当代临床医学的特点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高度发展 ,导致了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的改变 ,引发了现代医学与社会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临床常见病从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转变为各种慢性疾病为主 ,据报道美国社会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依次为 :关节炎、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精神病、肺气肿、精神发育迟缓、肢体麻痹、巴金森病、失明、多发性硬化、爱滋病。这些疾病若仅以生物医学模式防治 ,或依靠封闭式的医院 ,是难以减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1] 。当代的许多疾病依赖于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如基因诊断与治疗 ,肯定能给人类…  相似文献   

16.
中医文化“价值”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中医学术体系、摆脱“唯科学主义”评价中医的新的研究视角.从中医文化的基本概念入手,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研究目标和方向,梳理和提炼中医文化价值体系,探索研究方法,制定评定标准,寻求中医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认同,是当前中医文化价值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人类学最具“反思”精神,20世纪人类学的总特征是“我”和“他者”之间观察关系的改造.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研究应当引入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自觉”概念,应当在对中医历史传统回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认同.而文化人类学中“他者”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的是另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包括人的他者、文化的他者和历史的他者.现代中医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理念和方法,思考中医学现代性中的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医文化的二元结构是指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其历史局限性的对立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对立统一、排斥性与包容性的对立统一、稳定性与离散性的对立统一。这种二元结构对中医医院管理而言,即形成了明显的文化优势,也因某些积习而设置了文化障碍。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融合了广博的实证内涵而且浸透了传统的文化气息,实现了文化、理论、技术三个层面的包客.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灵魂,需要传承,是医术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医术是医学实用技能,需要创新,医术的创新是中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中渗透着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医术和文化互通互用,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中医心身医学体系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心身医学体系构想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100053)赵志付一、中医心身医学学科创立依据1.人类心身疾病占全部疾病总数的1/3,疾病按精神和躯体进行分类,纯躯体疾病的占有1/3,精神病和神经症占1/3,另外1/3就是既有精神又有躯体的心理生理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