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内经》是实验科学吗《内经》是实验科学的观点是刘里远博士在其新著《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中提出的,刘博士认为“古人以极其杰出的实验科学思想,真实地记录了观察到的生命现象,总结出高度概括性的生命规律”[1]。“《内经》是以观察和体验到的现象、事实为依据的,它建立于对人体的形态解剖、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于人体和自然的对比和联系上,因此《内经》是实验科学”。[1]一般认为《内经》是传统医学典籍,是经验性的,那么,为什么刘博士要将《内经》的性质定为“实验科学”?他又为什么能将《内经》定…  相似文献   

2.
人生活在一个语言的世界中 ,而语言的力量是神奇的 ,我们不仅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来学习和掌握我们未知的东西 ,可以说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无不反映在语言世界中。所以伽达默尔认为 ,可以被领悟的存在就是语言。以中医为例 ,我们要学中医就首先要学习《内经》 ,而学习《内经》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内经》表述的理论的理解 ,即对语言的理解。于是 ,问题出来了。众所周知 :一部《内经》 ,注者如云 ,歧解叠出。原因何在 ?理解不同。为何理解不同 ?语言本身具有不同理解的可能性。我们且看这样一个例子 :…  相似文献   

3.
《内经》除体现出中华文化某些特有的思维特点,也有大量现代科学常用的基本方法,如直接观察并加以归纳。《内经》对有关情志的认识,归纳出一些基本的理论:人的情绪是人体正常功能的常态;对情志分类,主要按良性情绪和不良情绪来归类;情志致病的规律主要是“喜脏不节则伤脏”和“喜脏伤气”。  相似文献   

4.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陈利国《易经》作为哲学典籍,其思想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阴阳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吸取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建立起了以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脏象经络为理论核...  相似文献   

5.
朱丹溪所著《鼓胀论》把《易经》卦象理论与《内经》脏象、气血津液学说相结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体中“阴升阳降”的阴阳气化论与“鼓胀病病机、治法重在脾脏”两大理论。他的这一宝贵的治疗鼓胀病的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6.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更新思维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更新思维方式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武汉430000)徐木林,王秋琴一、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性巨作,两千余年来基本是沿袭《内经》所创立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出于《内经》时代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在《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下,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正气之盛衰,人得天地之气旺而能御邪。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之经气在一昼夜各有当旺之时,在主时之时治疗和预防该经疾病,较非主时之时奏效为佳。《伤寒讼...  相似文献   

8.
《周易》与《黄帝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学术的各个方面都深受其影响。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就是以易理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在中医学发展的早期,医与《易》的关系尚比较隐蔽,至明代则医与《易》的关系变得紧密而明显了。从《内经》至明代"医易学"的形成之间,作为金元四大家之集大成者的朱丹溪作了重要的准备性工作,本文对此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人类学具有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优势,其理论与方法逐渐在中医研究中得到关注,文化人类学在中医经典著作的《黄帝内经》的研究中理应发挥作用。理顺了法、英、美等西方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内经》研究中,分析了《内经》冠以“黄帝”书名的缘由、“祝由”治病、对重视“脏腑”功能的理解以及对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的解读等相关内容,不仅拓宽了《内经》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社会文化传播、《内经》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以及教学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王雨 《中国道教》2013,(2):32-34
千百年来,《内经图》如同一道不可思议的智慧之光,在历史的风雨洗礼中得以保存。近年来,因为山西芮城县九峰山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隐藏于《内经图》里的诸多秘密有望被一步步揭开。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各包括八十一篇论文,不是一人一时之手笔。其各篇的创作年代和编纂成书以后的沿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根据史书有关记载,考证《内经》的丰富内容和文字气象,大致可以断定留传至今的《内经》为战国末年至东汉时代的作品。其中《素问·天元纪》以下七篇《大论》,系唐人王冰整理编注《素问》时(约公元762年  相似文献   

13.
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崇拜与太一生水入手,探讨了水生万物与肾藏精、主生殖的关系,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与《内经》八风九针的关系,盖天说与《内经》之海的关系,水为道与精气学说理论的关系,阐述了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重大影响,以及对中医继承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 ,儿科医家钱仲阳 ,继承《内经》的基本理论 ,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 ,在《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中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辨证治则、方药及预后与时间医学的联系 ,体现了祖国医学的生物钟思想。他对这一理论的运用十分广泛并卓有成效。1 生理方面按照祖国医学的观点 ,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因此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四季、日月星辰的周期性变化是有密切联系的。春季阳升木长 ,有助于肝气的生发疏泄 ;夏季炎热豁达 ,有助于心阳的宣通温熙 ;长夏土沃气冲 ,有助于脾胃的消化传导 ;秋季肃劲洁雅 ,有助于肺气的宣发肃降 ;冬季气…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认识人体这个整体,中医使用解剖、四诊、药物试验等分析方法,实现了人体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疾病成份、药物功效的综合认识,中医学不存在“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中医从辨证论治立场出发,把“司外揣内”叫做整体观念。这个观念混淆认识对象的整体性和中医认识的分析性,违背《内经》“外内相得”认识原则,忽视中医基础医学成就,所以是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16.
在拙作“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一文 (以下简称“核心”一文 )中 ,笔者曾经提出“气化核心”的观点 ,这一观点赖以确立的前提即《内经》存在着气学理论体系 ,当然 ,“核心”一文是把这一前提看作是不证自明的 ,这亦是建国以来中医学术界普遍的态度。但现在看来 ,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核心”一文发表后有关商榷的来函中 ,不少热心读者认为 :《内经》不存在气学理论体系。可见 ,《内经》的气学理论是否形成体系仍是眼下需要探讨的问题。1 气学自然观1.1 气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文曰 :“太虚寥廓 ,肇…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哲学基础及中医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中医学、易学及形象思维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活经验和早期的医疗实践 ,以《内经》、《伤寒论》为代表的经典理论体系一直以辩证法和整体观为核心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而哲学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为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医学初成的先秦汉初 ,因人们对自然、宇宙和人体的各种现象及关系的不断探索和大胆假测 ,形成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的各种哲学观如精气论、阴阳学说、五行论、运气论、形神论等 ,对连缀古代医学经验、阐述生命规律乃至创制中医学基本结构予以指导和…  相似文献   

18.
试论《黄帝内经》阴阳人格体质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间一部以医学为主体的科学百科全书。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许多学科的科学成就,当然有的学科只是零星地涉及,但有的学科却有相当系统。心理学与中医学关系很密切,故人格、七情等心理学问题在《内经》(《黄帝内经》的简称,下同。它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证实质研究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证这一概念来源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内经》 ,张仲景把它具体结合于临床 ,应该说实践性很强的辨证论治是张仲景奠基的[1] 。但是《伤寒论》、《金匮》中对病、证、症没有明确区分[2 ] 。由于学派、历史原因及临床需要的不同 ,目前通用的八种辨证方法[3 ] 对证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中医界长期以来对症、证、病的基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把《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概念是时代对旧词赋以新意[4 ] 。由此可知证的概念从《伤寒论》开始就没有明确 ,而且随着时代、学派、临床需…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和”思想探析辽宁中医学院(110032)郝明慧天津铁路分局秦皇岛医院(066000)王培亨沈阳市大东区卫生防疫站(110031)屈玉枢《内经》追求运动平衡的思想,在《伤寒论》中以“和”为权的思想内容,处处有所体现,在论中告诫医者当追和而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