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NA、RNA和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但关于何者是生命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近来的研究表明,RNA可能是生命的起源。本文简述了有关此学说的一些主要证据,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从核酶的发现到应用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第一军医大学(510515)周辰一、RNA酶学功能的阐明过程及核酶的概念具有催化功能的RNA(CatalvticRNA)最初是由Cech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的。它们在研究四膜虫核糖体RNA前体的成熟过程中发现,在...  相似文献   

3.
谈到免疫 ,只是指动物体内存在的一个防御系统 ,那么植物是否具有对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人们一直对此并不太清楚 ,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发现 ,植物细胞可以通过降解病毒RNA的方式来对抗病毒的入侵 ,称为RNA干预 (RNAi) ,并且发现在真菌和动物体内都存在这种机制。既然这种RNA干预与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有关 ,它与我们已知的免疫系统有什么关系 ?它的应用前景如何 ?1 RNA干预的发现十多年前 ,Jorgensen和他的同事们试图加深矮牵牛花的紫色 ,就将一个强启动子控制下的色素基因转入 ,但结果非常惊奇 ,许多花并不是紫色…  相似文献   

4.
分子遗传学中心法则提示,遗传信息由蛋白质向DNA的输入过程在蛋白质和RNA之间是断开的。而获得性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产生却意味着机体遇到外来抗原入侵后存在信息增加的过程。本文由此假设:1存在立体结构特异性逆翻译酶,介导信息由蛋白质向RNA的传递;2特异性免疫应答形成过程中,逆翻译酶按外来抗原的空间结构合成针对外来抗原的基因片段,是免疫特异性形成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以逆转录病毒载体表达的反义RNA技术已活跃于肿瘤研究及基因治疗领域,它为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并从基因水平上根治肿瘤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反义RNA是利用碱基互补原理,通过载体的介导特异性封闭或阻断有害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它的发现和应用展示了人们的科学思维过程和哲学思想。但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具有两重性,只有充分认识并不断地改进,才能使基因治疗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6.
端粒,端粒酶:人类长寿及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及解决末端复制难题的作用,端业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它以自身RNA为模块,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加至新合成DNA链末端,端粒及闰酶在细胞衰老及肿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针对端粒栈瓣肿瘤治疗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是RNA创建了生物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重提复制原理,其次又归纳了其构筑单体须经选择的聚合物制造法则,从而能证明是RNA有创建生物界的能力。本文后半部分列出了RNA创建历程的纲要:生物诞生、各种RNA入股自复制集团、基因组形成并取得信息独立地位、双链DNA成为基因组存在的绝对优势形式、程序性调控周期形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从超声用于诊断疾病那一刻起,关于超声安全性的认识就被人们一直关注着。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做了大量观察实验工作,形成了一些初步理论,进一步的研究正在此基础上进行着,对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纵观几十年的研究,大约可有5方面的飞跃。1 生物体系不同水平的飞跃早期的研究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展开的。先是观察到诊断剂量的超声辐射蚕豆根尖后细胞微核增加,接着用连续波照射小牛胸腺DNA溶液、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和体外培养的羊水细胞,发现可造成DNA单链断裂和RNA合成可逆性降低。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提高和科研方法的…  相似文献   

9.
PLA2的研究与创造性思维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系博士生(400046)武凡导师康格非磷脂酶A2(PLA2)是一大类水解Sn-2磷脂的酶类。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等相邻学科的崛起与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上认识PLA2的结构、分...  相似文献   

10.
人类平均寿命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端粒有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趋势。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以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加对新合成DNA链末端,以维持染色体端粒长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研究阿尔采默氏型老年痴呆症(SDAT)的病理变化,认为SDAT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多种递质联合受损性疾病,但是应用递质替代疗法,却往往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提示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分子机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腺苷作为一种神经调质对各类递质有着广泛的调制作用,因此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腺苷的随龄变化很可能是SDAT产生的另一个分子机制,为研究SDAT治疗对策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RNA酶的发现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已经成为生物学领域的共识,然而美国科学家切赫(Thomas R.Cech)和奥尔特曼(Sidney Altman)在研究RNA分子剪切机制的时候观察到某些RNA能够自我进行切割和连接,表现出酶的性质,称为RNA酶。这一重大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酶的本质和生命起源问题的进一步探索,也使他们荣获了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3.
邵意如  周楚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9):1564-1573
事件切割指的是人们将连续的外界信息析解成若干个有意义且互相关联的事件的过程, 实验室中通常使用事件切割任务对其进行研究。事件切割既包含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也有自上而下加工的成分。事件切割活动对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知觉事件、回忆事件的能力被认为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解释事件切割加工过程和特征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情境模型、事件切割理论和事件视界模型。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事件记忆在不同测试类型上的差异, 并关注事件切割过程中的注意分配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刘儒德 《心理学报》1997,30(2):166-171
对58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下自学加法法现(规则学习)以及应用法则进行简便计算(技能学习)时学生学习控制水平(即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学习步调的适当性)与元认知监控水平(即对自己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规则学习中,CAI学习控制水平与元认知监控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但在技能学习中,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2)规则学习的学习控制水平显著高于技能学习。(3)CAI学习控制水平和元认知监控水平两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时间两者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1 分子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成功诠释了中医基础理论11 从分子水平说明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分子细胞生物学深入到了机体的微观世界,打破了组织器官的局限,从分子水平辩证地研究整体的功能和联系。它应用还原方法对生命进行研究,从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的物质基础,再经综合分析过程利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协调论等学说,把“孤立”的物质与组成整体的所有器官联系在一起,把局部的作用和整体的健康状况联系在一起,这种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辩证的整体观不仅与中医的整体观有相似之处,而且比中医对整体的认识更客观、清晰…  相似文献   

16.
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回顾了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新世纪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进步改变了医学研究的格局和观念,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分子病,基因病,构象病和信息病等概念继续被提出。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必将更紧密地与其它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理论医学等相结合,实现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整合,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离子通道病学 (Channelopathy)是近年来国际学术发展中新兴的一门前沿学科 ,涉及神经生理学、神经病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已成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命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进步 ,对于离子通道病的研究已经可以从早期的宏观整体深入到单个细胞甚至分子的微观世界 ,向前飞跃了一大步 ,随之而来的热衷于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而忽视整体研究一度成为一种趋势 ;然而经过实践的验证发现 ,单纯局限于细胞分子水平 ,往往与整体存在较大偏差和距离 ,在一定…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场依存性-独立性与催眠感受性及性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催眠感受性及Y—G性格测验所评定的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场依存性-独立性与催眠感受性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提示两者为彼此独立的人格特征;在人格特质方面.场依存性者比场独立性者具有更强的社会外向性、社交活动主导性和乐天性;而场独立性者则具有较强的神经质倾向;在人格类型上,场依存性者和场独立性者均普遍表现为A、A’和D型,而C型则更可能是场独立性者所具有的特征;从人格类型的研究角度证明,内、外向性格与场依存性-独立性基本上分属两个不同的人格维度;场依存性-独立性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9.
1 分子分期的诞生及意义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已经影响到临床诊断认识程序并已经使我们的综合治疗原则发生了改变,经典的肿瘤临床分期已不能确切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分子医学的发展诞生分子分期概念.肿瘤学分子分期即运用分子生物学知识对肿瘤大小、功能、分期从分子水平重新认识,相对于经典的临床分期更彻底、更明确反映病情及预后,从而指导医务工作者对肿瘤患者从分子水平展开预防、治疗,使肿瘤的治疗更贴近肿瘤的生物学发展原理[1].分子分期给目前的肿瘤临床分期带来新的思维模式,使肿瘤的治疗更具方向性及原则性.  相似文献   

20.
COMT基因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攻击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基础。近年来,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对攻击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 COMT基因成为攻击行为遗传学研究的候选基因之一, 然而以人类为被试的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 甚至相互矛盾。通过回顾、梳理既有关于COMT基因多态性与个体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 剖析了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和矛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从SNP标记、被试群体、研究设计、神经生物机制等几个方面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