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证关系的科学反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临床学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因证确定治疗方法 ,随证变化加减方药。正是由此原则 ,中医学才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之说。治病强调“证” ,选择治法和遣方用药必须以“证”为依据 ,这是中医学的鲜明特点 ,它有很大的灵活性 ,适用范围几乎不受限制。然而 ,这一临床原则是否完全符合临床实际 ,能否切中疾病本质呢 ?危害人类健康的是各种疾病 ,而任何疾病都必有致病原因和病理 ,治疗为什么不直接针对疾病原因和病理 ,却强调“证”的表现呢 ?病和证究竟是什么关系 ,怎样处理这一关系才能符合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实证“实质”论并不能等同于“中医科学”。所谓“研究证的实质”或“经络实质研究”一样,始自20世纪60年代的“西学中”大潮后。当时由于人们还未来得及从思维科学方法着手,澄清近代中医学发展迟缓的症结,故不能明确地揭示它是遵循什么理论科学作为自身发生和发展的主导思想。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中医学一直处于被实证“实质”的“中医科研”审查、改造的尴尬境遇。例如,“30多年来,西医的解剖刀、显微镜至今仍未能发现人体中经络”。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代中西医学家”陈可冀先生承认:以实证“实质”的经络研究“但找它的结构却是…  相似文献   

3.
一、中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差异(一)诊断概念上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中医学并没有“糖尿病”的概念,更没有“糖尿病肾病”的定义。中医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认识主要凭借临床证候及症状的辨别实现。因此,临床诊断上没有特定的血糖值、尿蛋白定量的含义。概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从中医学和西医学体系对变应性鼻炎疗效进行分析比较。西医学主要不足: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案的公理化,缺乏关注病前状态,缺乏整体观。中医学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形神合一、辩证理念。中西医学均存在优势和不足。中西医学结合是今后诊治变应性鼻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从中医学和西医学体系对变应性鼻炎疗效进行分析比较.西医学主要不足: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案的公理化,缺乏关注病前状态,缺乏整体观.中医学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形神合一、辩证理念.中西医学均存在优势和不足.中西医学结合是今后诊治变应性鼻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医学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学术关系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学术关系(见图1):图1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学术关系和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医学发展中的地位示意图11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存在“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的差别。“纵向”差别是指在科学发展进程上,中医学相对于现代医学有科?..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诊断方法上的差异北京石景山发电总厂职工医院(100032)关敬高一、概念上的差异中医诊断的精华是辨证。证是在临床中用“四诊”方法所获得的资料,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辨证的过程,对致病原因、疾病性质、病变部位、病理机制、疾病发展趋势等方面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8.
证候,状态与W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候的本质是什么?是患病个体的机体状态,是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调节方式(whole regulalory mode、WRM)。现代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把疾病按证候分类,即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实际上这一分类方法把现代医学疾病与患病个体的机体状态(可以说成是发病前WRM作用的表现形式)二者的共轭体作为对象来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示机体稳态的差异,即WRM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疾病前成为罹患疾病的前提,在疾病中与疾病以一种共轭活动的方式供中医诊断时参考,在病后成为完全康复到正常状态的过渡。因此,在中医学的治疗模式中,充分体现了整体性的调节(中医整体观称…  相似文献   

9.
系统观认知方式与中医学认知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整体观指导下的全身调节中医学的思路和方法贯穿着整体观 ,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强调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调节 ,追求整体最佳 ,这是中医学系统方法的典范 ,具体体现在 :1 1 从整体上认识生理从形神、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掌握了属于人体的系统质的一些重要内容 ,这些内容都不能从孤立的诸器官、组织中找到直接根据 ,是“非加和”的。1 2 从整体上把握病理中医学提出了独特的病理概念“证” ,把疾病如实地理解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整体的反应 ,从全身考察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证及人体的抗病和修复能力。1 3 从整体上进行诊…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是以“概念为单元”的功能医学,经络是功能网络。中医的“证”是外在的、变化着的、阶段性的。随着病的变化,证也在变化,质在变,量也在变。它有整体可控性,用模糊数学给中医的证候标量化,以便临床选方用药,“以数据治”。概念语言符号化,使中医古老的语形结构换上新衣,方便与当代科技沟通,进入网络传播,这或许是中医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1.
着眼于目前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再次探讨了几个切入点:(1)改善预后,注重患者心理因素调养;(2)从“治未病”角度入手;(3)从复方-有效组分-单体的转换入手;(4)建立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循证医学模式;(5)从流行病学调查疾病证候的分布情况入手;并提出创新是中医学体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并适应当前形式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中的“证”包含着对疾病、药物及体质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认识,关于病及体质失衡的知识是构成证的两大基本内容;现代医学是一种暗含所有人体质都相同的简化理论,在现代对疾病认识的基础上,从疾病与体质相互作用角度来研究人体与疾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弥补现代疾病理论的不足,是现代疾病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01)符友丰一、“证”与辨治思路的历史回顾“证”字见于医籍,《素问》提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意为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病邪之气、病位病所及证候(表里)来选择。这节文字不仅...  相似文献   

14.
中医的“证,病”与西医的“症状,病”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证、病”与西医的“症状、病”的比较山东医科大学93级研究生(250012)王振华,李凤英一、“证”与“症”在明清以前,中医著作中便有“证”而无“症”字。“症”字始见于明清的中医著作,且当时两字通用,意义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证”字较正规,而“症...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国对两种医学有“否定、容忍、平行”几种,都认为传统医学不科学,歧视之。中国采取“结合”原则,使中医学获大发。在相互理解基础上达到中西医团结,又在此基础取长补短,达到中西医结合关键是医疗效,使其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可信可重复,组织西学中是重要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症、证、病的概念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症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发出的每一个信息;证是疾病在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而病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只有辨证是不够的,辨证的同时应追求辨病,将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前提下,辨证才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17.
中西·病证·方药--中医临床诊治心悟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处理中西医的关系 ,如何认识病与证的意义 ,如何才能用好针对病证的方药 ,这是当今中医临床诊治中每天都必须遇到的问题 ,也是中医临床医生回避不了的问题。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呢 ?一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方式差别巨大。中医学的理论由于缺少实证和解剖结构基础 ,所以临床诊治时 ,最关注的是疾病的外在表现 ,进而对这些外在表现给以非实证的病因病机说明 ,并据此处以方药 ,由此便形成了辨证论治的临床原则。西医学则与此迥异 ,它的理论是建立在结构实证基础上的 ,临床诊治关注的不仅是疾病…  相似文献   

18.
中医如何实现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结合?结合点是什么?一直争论不休。蔡氏“论机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241)一文,在一定程度上剖析了中医学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一针见血地指出中...  相似文献   

19.
1 既辨证、又辨病 ,诊断学上的中西医结合中医重宏观 ,西医重微观 ;中医重整体 ,西医重局部 ;中医重辨证 ,西医重辨病 ,这是中、西医学的优势和特点。分而言之 ,中医是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证候”之后 ,再根据中医的藏象、经络、气血、病因病机理论 ,在证候与自然、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分析中 ,确定病因病机以辨证求因 ;而西医是“辨病施治” ,根据来自病人、作为认识疾病重要线索的症状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仪器或实验室检查 ,以明确局部的病灶 (器官、组织、细胞 )的病理改变 ,或产生这种病理改变的致病因子 ,做…  相似文献   

20.
中医的"证"与人体"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证的研究中 ,像“机体反应状态”、“机体宏观状态”、“整体功能态”、“异常机能状态”、“综合性的功能态”、“应变态势”等等一些类似的语词常被用来说明证的内涵。这些来自不同角度的称谓之间虽然有些细微差异 ,但大都认为证是人体的一种异常状态。甚至有人干脆说中医学就是状态医学[1] 。那么什么是状态 ?证为什么能够称作状态 ?把证看成状态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这些问题目前尚缺乏一个通盘的论证。1 状态是什么状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具有相当老的资格 ,在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表”中它就占了一席 ,他指出 :“状态则是一种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