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由“理”和“象”所昭示的两种不同思维形式出发,形成了解读《周易》文本的两大阵营——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义理易学阵营中的王弼、程颐易学凸现了《周易》“理”世界的超越性,象数易学揭示了《周易》“象”世界对于彰明“理”世界的关键性。朱熹基于《易》本为卜筮之书的立场,既强调了“理”世界的超越性,又突出了“象”世界对于彰明《周易》“理”世界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2.
idea与“象”——论直观和超越的兼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注重直观体悟而“尚象”,西方文化注重概念分析而“非象”。但柏拉图的“线喻”(Allegory of line)表明,作为西方二分世界理论渊源的idea(“相”或“理念”),一方面是概念抽象的“理念”,另一方面又是理性直观的“相”;它既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对象,又是一种显现出来的存在。idea的原初含义兼有后来被人类认知理论加以严格区分的“形”与“意”两方面的含义。康德、胡塞尔的哲学也表明,“形”与“意”、“看”与“思”在认知中难以相互分离。王树人先生认为“‘概念思维’是从‘象思维’中产生出来的,并且一直以‘象思维’为依托。”(…  相似文献   

3.
“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医易相通,久有定论。《周易》象数思维模式,被誉为“宇宙代数学”。其取象、运数比类思维方法,是古代中国人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手段之一,不失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的“助产术”。《内经》运用的脏象分析和“比类取象”方法,同《周易》象数思维方法息息相通。《内经》创立整体综合治疗医学体系和“四维”(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综合辨证医学思想,既取法了《周易》的比应、互体、旁通等简单象数分析,也渗透着爻辰、纳甲、卦气等象数模式的内容。在思维方法上,不难发现,医与《易》都坚持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协调的中和观、“与时消息”的节律观、“唯变所适”的常变观。此乃医易相通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4.
<正> 《易传》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易传》虽然不是一部美学专著,但它所阐述的“天人合一”思想、“《易》者象也”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的理论思维,而且也影响了形象思维,从而为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以及强调形象思维在艺术和审美中的重要意义,提供了哲学的依据。另外,《易传》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以及《易》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作出解释时,使用了“阴阳”、“刚柔”、“乾坤”、“知几其神”、“通变成文”和“修辞立诚”等范畴和命题。《易传》对这些范畴和命题的深入发挥,同样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美学史的角度讲,不了解《易传》,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中国美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易学与中医学的会通问题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即思维方式的层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提出“象”思维是医易学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思维包括“象”思维方法和“象”思维模型,本文认为“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象”思维模型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多级同源、同质、同构的子模型。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本质差别就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两者各有优劣。文章还从“象”模型角度提出了“修补”中医思维方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中医未来观。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周易》是一套复杂的隐喻认知系统,“象”与“理”都是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潜意识通过心理表征以隐喻的方式呈现,精神分析师借助隐喻方法来分析潜意识。将潜意识的呈现形式(如梦、口误等)理解为某种“象”,把“象”作为表征潜意识的符号与工具,通过“观象、取象、辨象、立象、尽意”这个认知过程,实现对“理”(潜意识)的理解。通过“象思维”来探索潜意识对中国人来说具有文化上亲和性,克服精神分析中的“无结构性”与“语言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说象数思维     
<正> 象数思维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思维模式。几千年来,它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各个方面,沉积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点。象数思维包括八卦思维、象数思维、太极思维三种类型。一、八卦思维八卦思维是象数思维模式的基本形态,它见之于中国古典《易经》。它是在占卜、巫术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观思维。八卦思维对于我国民族思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八卦思维是古代巫术宗教思维的高级形态。在古代,世界各国都发展出了一套巫术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中国古代构造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称为缘象比附,并将缘象比附的种类分 理为数字比附、秩序比附、时空比附、属性比附、符号比附和异象比附。作者认为,由于工商业的不 够发达,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始思维的“互渗律”在古代中国没有完全消失,而是通过缘象比附的 思维方式继续延续。作者也指出了缘象比附对原始思维的超越。 缘象比附是中国科学精神形成的巨大障碍,在今天仍有残存,必须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9.
汪婧 《美与时代》2014,(10):83-83
水墨画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在现代中国绘画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解读《绘画迹象论》一书中,对于“缘迹造象”的概念,我提出了自己的一种理解。通过以如何调整“迹之象”为突破口,着力研究水墨画中“迹”、“象”、“境”与画面的重要关系,发现“迹象”的本意,进而理性认识“变象”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逻辑方法论的源头——《周易》逻辑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及其语义说明,已经使用了一定的逻辑方法.建立在阴阳两爻这种初始语言上的符号系统,有一套自定的格式语言和规则.《周易》中的其他逻辑方法,如关于“象”的方法,关于“辞”的方法,关于“取象比类”的方法,都有其正确、合理的方面,但也都有随意性的缺憾.这些逻辑方法,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源头基础,应当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1.
《周易》与中国象科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周易》和古希腊哲学的比较,说明中西方在传统认识上,由于时空选择不同,从而形成了两种科学。西方的传统认识,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空间统摄时间。中国的认识传统,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时间统摄空间.因此,前者认识世界着重在“体”,后者则着重在“象”,对“象”层面的认识为“象科学”,主要采用自然整体方法和意象方法.象的实质是“气”.“气”是时间属性占优势的物质存在,与空间属性占优势的实物和物理场不同,构成世界的另一半,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中医学的突破,定将带来象科学的复兴,对人类的未来和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运用类比思维建构儒教,该思维贯穿于他对天人、古今关系与阴阳五行世界图式的论述中。董仲舒认为天是人的曾祖父,首次提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重要观念。他主张灾异乃天意之呈现,并把《春秋》灾异与当时灾异对比阐释,进行政治实践。基于天人相类与灾异,董仲舒强调天与人均具有儒家的核心价值之仁,这是他建构儒教的重要标志。董仲舒借用阴阳五行世界图式来论说天意天志,为其儒教提供自然主义与阴阳分类认知模式的理论说明。西汉象数易学家继承并完善了董仲舒的阴阳五行世界图式,并运用类比思维论述灾异,这反映董仲舒对两汉思想家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强力塑造与深刻影响。董仲舒的类比思维来源于《周易》的意象与类比思维。阴阳八卦“通神明”与“类万物”的双重功能是集宗教、自然与政治三位一体经学思想体系得以确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传统思维,人们的看法有严重的分歧。西方学者雅努兹·克米莱夫斯基和卜德“已能证明中国的语言结构较任何印欧语言更充分、完善地体现了形式逻辑”。(见《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科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页)与此相反,《象思学论纲》、《象思学论纲(之二)》(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第1期,下引只注书数)认为,“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乃是区别于概念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或者称之为非概念思维”,“亦可称之为非理性思维。”(1节)我们对思维没有什么研究,对所谓象思学…  相似文献   

14.
抽象与立象:普遍性追寻的两种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在生存论上以视觉的“看”为优先,所建立的范畴(“相”)相应于“看”而更注重形式性,注重存在的“明”性(清楚明白性),通达“相”的道路则是以分离为特征的“抽象”;中国哲学在生存论上以整个人的“感”为优先,所建立的范畴(“象”)相应于“感”而更注重形式质料统一,注重世界“幽”与“明”的统一性,通达“象”的道路是“立象”、“取象”。两种通达普遍性的道路不同,所达到的“普遍性”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1 <周易>象数思维的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其思维方式众多,而<周易>中的象数思维可谓独树一帜.它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各个领域.所谓象数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象与数进行思维,取象比类,触类旁通,象以定数,数以证象,以发展理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模式[1].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关于中西方法传统的区别的成说,认为中国之法传统可以名之为“法自然”,而西方之法传统则应名之为“自然法”。中国“法自然”的法传统的形成与汉代以董子之学为代表的具象思维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里,“法自然”之“自然”应理解为人格化的自然,而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也不是“至上神”的自然;“法自然”的方法是“法象天地”,也就是以“天”为至大无外之“象”,通过“循象观意”、“因象明理”的具象思维,从人格化的自然中获得对于社会人生的体悟;“法自然”的法学思维对于汉代的法律制度有显著影响,它是论证制度合理性的依据。汉代的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比如宫制的设置、阴阳刑德及顺天行刑的思想和制度等等,都以“法象天地”也即“法自然”为论据。  相似文献   

17.
意象思维作为中华民族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是指思维主体将物象或拟象(符号、概念、模型等)作为思维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类推、顿悟等方法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传统中药理论的发展亦离不开意象思维的指导。通过对四时之象与药物理论、五行之象与药物理论、外显之象与药物理论、八卦之象与药物理论、物候之象与药物理论、意象思维与中药配伍等方面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意象思维对传统中药理论留下深刻印记,其在阐释、推导、印证和发现中药的药性、功效、配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漆思 《世界哲学》2007,40(1):33-39
“天下”思维是超越民族/国家思维的新思维范式。以此出发对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理念和世界制度进行创造性建构。“天下”思维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价值意义,主要在于拓展与刷新了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视域,从思维范式革命的意义上启发人类创建新的世界观。“天下;’思雏蕴含着全球化时代人类对建构“和谐世界”与“世界责任”的创想:需要超越个体本位思维与民彬国家思维,实现“从世界去思考”真正达到“以天下观天下”。从“天下”思维出发,就要求人类建构保证世界和谐发展和能够对世界负责的世界责任观。  相似文献   

19.
由孙云、孙镁耀主编的《新编哲学大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已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又增添了一个传道解惑的良师益友。 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条目新、观点新 全书二千余条中,大约有六分之一左右是其他哲学辞书所没有的。象“世界图景”、“形态发生学”、“收敛思维”、“邓小平”等等新条目,反映了近十年来标志哲学发展的新范畴、新概念和登上世界哲学舞台的新人物。将这些条目收录在册必将大大促进哲学的现代化和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具有某些不同于西方的抽象思维的特征。然而,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抽象思维特征,又有一定难度。传统抽象思维隐含在古今无数人事活动之中,难以完整描述和全面研究。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案例分析,它能够使人们的认识在某一方面深入进去。中医取“象”的过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