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自己争     
该争的一定要争。如果因为枪打出头鸟就放弃了,那么,你可能失去了一片辽阔的天空;如果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放弃了,那么你可能永远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很多情况下,争才有出路。到底要争什么呢?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今中外,多少人为了一个利字,忙着争钱财,争职位,争权势,争地盘……争得貌合神离,争得勾心斗角,争得反目为仇,争得乌烟瘴气……这样的争好像一把把利刃,给人们留下了数不尽的伤痕。  相似文献   

2.
一、谈判是竞争的基本手段有人认为:世界是个谈判桌,事事处处要谈判。对此,一般人或许觉得夸张,但对竞争者来说,却并非言过其实。司马迁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竞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同他人争胜,谈判则是为了改变或调整相互利益而进行的辩议活动。利益,也将竞争与谈判紧密联系起来了。竞争离不开谈判,因为没有谈判,竞争  相似文献   

3.
取舍有道     
正谚语说:"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天地万物皆有道,世事有道,取舍有道。取舍之道,道义为先。讲取舍,首先绕不开利益和道义之间的纠葛。人都有逐利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主张"道义为先"。孔子讲"见利思义",还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即符合道义的好处,但取无妨。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墨子以为"万事莫贵于义",就是说道义高于  相似文献   

4.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几千年来,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从事着各种职业,进行着不断地创造,形成了一个各行业纵横交织,五彩缤纷,忙忙碌碌的大千世界。社会发展到今天,行业分工更是精细,如何择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谋职业、竞争上岗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环境,“等、靠、要”的传统择业模式被打破。但有些人却仍不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认不清个  相似文献   

5.
1.什么是人生的第四阶段? 所谓人生的第四阶段,就是我们已不能好好照顾自己;我们精力衰退身心俱疲,必须仰仗别人的帮助才能生活。许多住安养院的人—其中可能包括我们的父母,就是处于这一阶段。当然各人的情况不同,年龄有早有晚。  相似文献   

6.
在“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的市场经济社会人际关系会不会“以利相交 ,利尽而疏”?一个人究竟还能不能交上一些超越利益关系的真朋友 ?换句话说 ,还有没有不“以利相交”的朋友 ?如果这里的“利”仅指钱、财、商品、机会等物质利益 ,那回答是“能”;如果这里的“利”是指包括所有社会资源的广义利益 ,那回答则是“不能”。此话怎讲 ?第一种回答的意思是说 ,即使在市场经济社会 ,也会有不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朋友。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大而划之 ,可有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文化需要之分。物质利益基本上只能满足人的生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佛学,结合人生实际,作了些观察思审。主要是想理解人生。究竟“人”是什么?“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求生?甚至强烈地要求生?我犹很不理解。但是,人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无人,即无世界。使人不欲生,世界即将变成荒凉的沙漠。从天下四方八面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一下人生的问题,或许还是十分需要的。  相似文献   

8.
夏新穗 《天风》2011,(7):8-1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且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尽相同,即或是同为神的儿女,因为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追求,最终的人生结果也完全不同。亚伯拉罕和他的侄子罗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两个人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形成了极为鲜明的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也给我们后世神的儿女留下许多值得认真思考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灵性     
灵性冯骥才●感动别人是享受自己,享受自己心灵中最好的一部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爱的最大境界是爱天下。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在现实中告别的,都在回忆中相聚。障碍我们认识一件事物的,往往不是相反而是相似的东西。人生最强劲的力量都是你...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编辑: 我发现贵刊上有个别文章有抄袭现象,希望能引起注意。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把别人的文章拿来,或作参考、借鉴,或适当引用,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象把别人做就的裤子拿来,换上个把扣子,就作为自己的穿将  相似文献   

11.
在办公室里和同事相处,你是否知道,在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性格的人?是否给人留下好印象?以下测试能帮你看清楚自己,进一步了解本身性格,助你发挥所长,做个人前人后受欢迎的魅力白领族,才能在职场上占优势。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空隙     
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生活的空间,必须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打桥牌时,我们手中所握有的这副牌不论好坏,都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是我们自己的手。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的身上洒香水,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因此,要…  相似文献   

13.
红尘滚滚,看似不可抗拒,殊不知闭门即是深山,其奈我何?古代把居家修行的人叫居士,文人们也喜欢给自己取一个什么居士的雅号,以表明某种人生志趣。譬如欧阳修就自号六一居士,公退之暇,徜徉在诗、酒、茶、棋、金石铭文之间,自得其乐,可不是闭门即是深山?世事纷扰如麻团,解不开剪不断,这时需要一颗包容淡定的心,像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为天下",虚怀若谷,海纳百川,那点人世的小芥蒂,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可不是闭门即是深山?老子讲"不争",世人常常从消极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14.
微语录     
正不要嫉妒别人得到的比你多,因为别人总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加倍努力。人生,必须要有一开始的苦心经营,才会有最好的不期而遇。不要埋怨别人让你失望了,怪你自己期望太多。给时间一点时间,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希望是成功的原料,它可以转变成信心,再变成决心,最后付出行动。希望来自你的梦想,它从想象中萌芽,从而让你的世界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美丽。有了希望,就有可能有了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克己复礼为仁”一章,是《论语》一书中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尤其表现在“克己”、“复礼”、“归仁”的训解上。但是,诸说多有不通,且有在逻辑上混乱之处。此章大意应该是:孔子说:“能够做到自己胜过自己,并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依礼而行就是仁。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自觉主动地‘克己复礼’,人人亦皆受惠其中,也就会出现‘天下’之人皆以仁为价值取向、并且身体力行于仁的效果。‘为仁’应当主动自觉地从我做起,难道指望从别人开始?”颜渊问于孔子:“请问为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视、听、言、动皆依礼而行。”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会致力于老师所说的话。”  相似文献   

16.
顺耳之言     
1、会说顺耳之言人人都爱听好话,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在商务交际中,大家都为自己的利益而来,并不想在商场上听别人的人生教诲,不顺耳的话就更不愿意听了。因为反正是做生意,有利就图,很难说对方特别看重自己什么;也很难说大家彼此了解有多深,可以提出什么重要意...  相似文献   

17.
对于如今一些父母亲,笑吟吟地"接纳"别人赞扬自己子女的聪明和有作为的镜头,不知怎么地,让我总会忆起东坡先生的《洗儿戏作》诗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当然东坡先生非凡人,治国经邦都有建树,著文作诗名冠天下,其  相似文献   

18.
无私与无畏     
正什么是无私?把别人需要、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给人,不是无私;把别人需要、自己也需要的东西给人,也不算真正的无私;把别人需要、自己更需要的东西给人,才是无私。无私,才会无畏;无私和无畏,是一对孪生兄弟。什么是无畏?左边是山,右边是海。喜欢爬山的人选择了攀登,善于游泳的人选择了下海,这只能说是各展其长,各得其所,根本算不上无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无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无畏。无畏,是义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马云,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有什么遗憾需要弥补?马云淡淡地说,我的人生一切都刚刚好。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是自信,因为一切都恰到好处;也可以说是知足,因为没有留下遗憾。一切都刚刚好,这话说出来简单,做起来却大不易。什么叫刚刚好,理性一点说就是适度。什么叫度,理科老师告诉你,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人生一世紧握双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即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许多时候,我们思索这一问题, 不管在世间停留多久,每个人都要给这个世界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和无形的精神。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也有一颗平常之心,我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可能给世界留下光辉灿烂的痕迹,留下不朽的精神,但我活着,首先是感到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