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许多文物会随着历史的消逝而消亡,而瓷器以其耐久无缺,成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耶稣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既负载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又反映了西方国家丰富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2.
明朝末年,发生了近代史上东西方文化间大规模的交流和碰撞。圣画像、圣经插图等西方写实绘画以及西方绘画原理在中国的传播,使以具有明暗画法"绘画阴影"的写实样式为特征的、与中国本土的人物画呈现出巨大反差的宗教绘画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绘画的视觉经验,给中国人留下了体积感强、画得像、动态真的"望之如塑"的视觉经验,这种新的视觉经验也让当时的中国人开启了不同于原有状物造型方式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西画东渐"现象也由此发端。  相似文献   

3.
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韦卓民认为,不同的文化信念体系虽然背景不同,但仍有可能产生相似的观念。这就需要用一种"认同的眼光"和"欣赏的心境"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实质融合。韦卓民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异质融通"观可在罗尔斯的"重叠共识"主张和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主张中找到共通点。自我和他者可以"以同志般的精神"、"为着共同的志趣"一起开展"精神性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4.
"克服历史偏见"是新汉学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早期汉学中,人们对孔子及中国礼文化尚存误解,把儒学与宗教崇拜混为一谈,"礼仪之争"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自赫伯特·芬格莱特开始,本杰明·史华兹、葛瑞汉、安乐哲等汉学家,抛开意识形态,对孔子及中国礼仪展开了学术性、知识性的探索,拓展了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正确看待儒学的窗口和视角。通过西方汉学家的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便于进一步了解孔子及礼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16世纪-19世纪初期,超过3亿件中国瓷器漂洋过海来到西方,由此可见,瓷器贸易在当时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论述景德镇繁荣的制瓷业,体现了青花外销瓷深受欧洲人的喜爱,并且展示了瓷器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经济往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外销瓷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中国瓷器征服了世界,瓷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6.
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是近十年以来文化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该文以心理学关于思维方式的研究为主线,分析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关于思维方式研究的思路转变。重点探讨了文化心理学关于东西方思维对比的研究以及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这些分析对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指出了关于思维方式研究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宗教》2023,(10):96-96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交往之路,也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留下了宗教文化交流的丰富遗迹及灿烂历史。宗教遗迹和宗教文物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生动象征,印证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真谛。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  相似文献   

8.
文化交流是推进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艺术表征下,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外艺术交流、文化碰撞下的美术变革。其中,中美两国在博物馆、美术馆方面的美术展览交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对中美艺术交流事件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品格是怎样逐步渗透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精神领域中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中国艺术通过对外美术交流在塑造国家形象、拓展东方美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正"丝绸之路"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上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地理交通,尤指汉代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有关丝绸贸易的一条穿越欧亚大陆的通道。这条道路犹如沙海上的行舟,把东西方文明连接在一起。从此,东西方在经济、宗教、艺术、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广泛而持久的交融互通,呈现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东西方文化是双向交流的过程。在近现代史上,东西方文化之间实际存在的只是一种单向交流,差不多都是东方人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时至今日,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西方文化固然导致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的高度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弊端。西方高度工业技术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使西方文化优越论发生了动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哲人和有识之士,转而瞩目于东方文化,希望从中寻找救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来节日在大学校园里备受追捧。笔者担忧,大学校园浓郁的"洋节"风是否会冲淡大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扬。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郑州工商学院为例来研究大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态度。分析了解到大学生对"洋节"的态度,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目的是既要弘扬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又要借鉴西方节日文化中的元素,以此来思考如何让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和传播,形成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2.
<正>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入华传教士不仅在运河沿岸展开了丰富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而且留下了详实的文字记录,陆续传播至西方。故此,大运河不仅促进了西方宗教文化传入中国,而且也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词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沉淀,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明显地反映中国文化及政治各个方面的实体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起源及其精神。但在国际大趋势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由于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等而成为汉英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很多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也不尽如人意。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国特色词语特点,通过对大量例子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中国特有词汇及表达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过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基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思量,抵制"洋节"的行为在各地频频发生。通过分析"洋节热"现象的成因、中国式洋节的内涵和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以期在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寻"平衡点",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表现性"作为现代油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艺术特点,逐渐吸引着艺术研究者的视线。"表现性"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西方的"表现主义"美学。在中国,表现性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传承于西方表现主义美学的精髓;另一方面接受着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文化的熏陶。中国现代油画的表现性审美意象是东西方表现性艺术不断融合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海上丝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开展贸易和进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对于促进文化传播作用也十分显著。"广彩"是清朝康熙年间发展起来的广州地区釉上彩瓷的简称,是在"海上丝路"贸易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世界官窑"的美誉。其色彩绚丽多姿,整体图案饱满丰富,工笔精湛细腻,花样款式"岁无定样",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艺术形态。作为中西方文化、贸易往来的产物,"广彩"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又融合了西方的色彩审美、装饰题材、绘画技法、生活习惯,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我们必须更理性、更科学地发掘"广彩"的艺术底蕴及内涵,不断努力实现其传承与创新,为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历史文化支撑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个国家之间交往的日益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与国家之间除了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但是,目前的这种中西方文化交流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西方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制度,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主的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输出文化的同时,也大量的输出本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它们以其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向中国输出它们的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思想,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借助于网络这一载体,向我们渗透它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本国本身所奉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警惕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输入,抵制它们的文化殖民。  相似文献   

18.
"心"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范畴之一,蕴含着独特的心理学理念与方法,从而形成特有的心文化。心文化之"心"包含着内外深浅两个不同的层面,并试图通过"内求于心"的直觉内省式心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侧重点是内在的"道心"层面。西方主流心理学侧重于外在的心理层面,目的是通过实证研究达到对心理现象的客观认识;而人本主义等人文心理学的兴起,缩短了东西方"心"的距离,也潜藏着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诠释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之剧烈、思想进步之巨大,是翻译外国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与思想产生重要作用之明证。翻译外国哲学著作这项伟大的事业为中国学界造就了一大批哲学翻译家,也给中国哲学库藏添加了一大批经典性的外国哲学翻译文本。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翻译是异质文化交流、会通与融合的关键,而哲学关乎思维方式,因此翻译外国哲学著作对于整个中外文化交流来说堪称关键之关键。一简略回顾翻译外国哲学著作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或可加深我们对翻译工作之重要性的认识。“从变法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这是一…  相似文献   

20.
学诚 《法音》2012,(9):4-5
(2012年8月28日于西安)二千年来,佛教和平地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扎根、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奇迹。传入中国后的佛教,在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又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宝库,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在中国佛教第一个千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史上,地处内陆中心位置的陕西省,尤其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赢得了佛教"第二故乡"的盛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