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夏初,笔者有机会去了西安一行。在历史博物馆见到了久仰的《景教碑》,使我感慨万千。兹结合历史与现实,作一报道如下:一、景教碑的发现 景教碑高236公分、宽86公分、厚25公分。碑头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九个大字(见附照)。碑面正文有1695字,上下款67字,侧面有人名、职名76个。汉文、叙利亚文并列。碑文上端饰有莲花云纹。莲台上安放十字架。碑身呈墨色,显然是历年来墨包拓印的结果。如今碑身四周有玻璃  相似文献   

2.
徐晓鸿 《天风》2015,(2):68
<正>景教碑,全称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于西安,今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该碑是一通记事碑,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景净撰文,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景教的寺院中。碑文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以来,景教发展的历程和波折,介绍了景教的主要教义,碑文融会儒佛道,本土化痕迹明显。该碑的出土,成为基  相似文献   

3.
徐晓鸿 《天风》2016,(4):27-28
正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下同)的记载,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应在唐贞观九年(635年),来自大秦国(叙利亚)的传教士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这被认为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的铁证。至于景教一名,碑文解释说"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景教碑出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尽管钱大昕等人考证它应在万历年间出土,但多数学者并  相似文献   

4.
<正>2006年,《洛阳景教经幢》因盗墓在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为一石灰岩质青石制成的八棱石柱,整个经幢缺少了幢顶、幢体下半部和幢座。残存部分包括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经幢记》,以及完整的十字架、天使等图像,内容十分丰富。这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特别是残存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与敦煌残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可以互补,使人们对这一景教早期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景教是我国唐朝时传入的基督教一支,曾受到唐太宗、高宗和玄宗等5位皇帝的优渥礼待,因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与发展,达到所谓“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兴旺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景教在内地传播了200年后,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惨遭殃及直至元朝时,又卷土重来。17世纪《大秦景教碑》在西安出土,对景教的研究随即展开,国内外学界有不少人参  相似文献   

6.
徐晓鸿 《天风》2015,(3):68
国家一级文物。2006年因盗墓在洛阳出土,经幢为八棱石柱,底部受损。该经幢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唐代景教石刻最重大的考古发现。经幢分为两部分,包括《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文和"经幢记",经文部分与敦煌残本可以互补。今存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成祖明   《天风》2006,(7):36-39
明末景教碑发现之后,遂揭开了景教研究的历史。但19世纪以前,中国从事对景教碑研究的人大多是一些金石学家,但这些人由于不懂基督教往往把景教和其他宗教相混同。进入20世纪以后,一批接受西学的学者开始关注景教研究,一度形成景教研究热,但很少能从政教关系这一层面对景教进行客观公正地考察。本文在参考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对景教衰亡原因进行了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8.
1973年,由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盖山林先生发现的今包头市达茂旗敖化苏木古城东部墓地的元泰定四年(132年)京兆府达鲁花赤残碑,是一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有关证古部以及景教的珍贵石碑。石碑下半部已残,为圭首舟形,残高1米,宽0.85米,上刻有十字架,其左上有金鸡置于圆圈内  相似文献   

9.
正1981年,扬州城西出土了一块元代景教徒墓碑。该墓碑系青石制成,上圆下方,高29. 5厘米,宽25. 8厘米。碑额呈半圆形,碑额上线刻一组画面:上有莲花座十字架,该十字架形制属于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的下面以莲花作底座;十字架及莲花的两侧各有一身长四翼围着中心展翅欲飞的小天使。天使头戴十字双耳冠,面向莲花,双手前伸,守护着十字架(见图1)。天使头戴的有十字的冠帽,在泉州出土的景教石刻中也出现过,而在其他  相似文献   

10.
景教的制度     
严锡禹 《天风》2016,(4):20-21
正1625年,景教碑在西安出土,远在杭州的李之藻很快得到碑文拓片,经仔细研究,确认碑文内容与利玛窦耶稣会士所传教义一般无二。从此,关于景教的研究断断续续,持续至今。有关景教教义,论著已经很多。身为基督徒,很想了解唐代景教徒的宗教生活模式,换言之,景教的制度是什么?对此问题,现在掌握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叙述了汉学家慕阿德对于景教在中国传播和兴衰的历史研究。慕阿德在中国传教十一年,回英国后任剑桥大学第三任中国语言与历史教授,他一生从事汉学研究,出版至少5部有关汉学的著作和50多篇论文,是西方最多产的汉学家之一。《公元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1930)以详尽的史料、缜密的考证梳理了基督教自唐朝至明朝近九百年的兴衰,获得法国文学院汉学儒莲奖。他曾发表《西安府的景教碑——附亚洲文会会刊1858-1917年目录》(1918)、《中国景教》(1933)、《中国景教:勘正和增补》(1940)等论文,对1625年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铭、北京房山十字寺展开深入研究,并对杭州景教教堂的地址进行追溯。他的一系列著述为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包兆会 《天风》2018,(2):40-41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2006年在洛阳出土,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重大考古发现,现藏于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属于西方基督教一支的景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宗教文化,但不久又衰微不显。作者认为,景教初传中国是以佛教作为载体,因为佛教始终处于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主体地位,且具有开放脑性格,所以成为景教传入最好的依附对象。景教的经典采取了佛典的形式,景教与佛教在未来解脱的理论和目的非常接近,都主张善恶宗教伦理道德观,于是为景教经典翻译提供了参考及利用的材料。景教与佛教在思想理论上的表述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是在利用了佛教的一些基本教义以后才表述出自己的主张。汉译景经完整地介绍了景教的教义和神学思想,虽然其中掺杂有佛教的东西,但主要教义和观点并没有改变,所以对景教的研究,不能仅注意景教碑,景经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应引起学术界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包兆会 《天风》2018,(1):38-39
唐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唐朝首都长安,时称景教。景教入唐传播之说得以确立乃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在陕西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唐太宗下诏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命人在长安城义宁坊修建寺院(教堂),用于安顿景教教士。起初该寺被称为'波斯寺',到了天宝四年(745年)  相似文献   

15.
十字架是景教典型的文化符号,天使形象也是基督教的代表性标志。洛阳景教经幢上端左右簇拥十字架的人像图形,究竟是佛教"飞天"还是景教"天使",长期未定。本文通过比较辨识,认为景教经幢上两对人物造型虽与佛教随舞飘动的"飞天"有相似感,但可能出自洛阳当地惯于雕刻佛教艺术的工匠之手,最关键是景教粉本上"天使"形象走样失真变成了类似"飞天"。笔者认为,景教传教士不会轻易放弃神学立场改变中心形象与外在文化符号,不会套用佛教"飞天"形式去新造神祗,倘若景教符号也用佛教标签那无疑是宗教传播的失败,所以天使不可能被飞天替代,"华化"不等于"佛教化"。  相似文献   

16.
包兆会 《天风》2018,(12):36-37
新疆古城阿力麻里城(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在元代曾是景教活动中心之一,这里曾出土了十多件叙利亚文的景教墓石。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和群众陆续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叙利亚文景教墓碑,有的收藏在霍城文管所和新疆博物馆,有的存放在伊宁市伊犁地区博物馆。这些碑刻的形制不仅与在中亚七河流域出土的六百多件景教碑刻相同,其十字架形制也与七河流域附近的克什米尔地区出土的粟特文、梵文景教十字架形制十分相似,都是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底座有个弧形托住十字架(见图1、图2)。另外,七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有若干注明墓主籍贯为阿力麻里的墓碑铭文,这表示七河流域的景教徒与阿力麻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代,它们有可能属于同一景教区。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5,(5)
<正>景教之称本身就显出了波斯宗教信仰的色彩,而作为其本原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正是经历了其在波斯的嬗变才传入中华的,故景教在华初被误传为火袄教,"景"字本身亦与"火"字有着某种内在关联,由此其教初名"波斯教",其寺初称"波斯寺"。景教的传入与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各族的往来直接相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描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波斯主教阿罗本沿丝绸之路来中国传教的经历,陈垣认为其初传乃由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彼时中华与波斯大食交通频繁,伊大约由海路  相似文献   

18.
正《景教碑》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世界和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见证了中国自古对外来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广博胸怀。《景教碑》历经风吹雨淋、几经沉浮,终而屹立在西安碑林,无时无刻不在向过往的游客诉说着它的传奇经历和历史所赋予的重要角色。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的称谓。在西安碑林的众多碑刻中,有一通由汉字和叙利亚文共同书写的碑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它是世界基督教史上的  相似文献   

19.
这次会议的英文名称为Research on Nestorianism in China Central Asi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由奥地利萨尔茨堡(Salzburg)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并受到奥国教育、科学和文化部的资助。会议举行了6天(5月20日到26日)。受到邀请的中国学者共10名。实际出席会议的只有4名。中国学者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是《扬州出土叙利亚字母古代突厥语景教碑研究》(英文)(中央民族大学耿世民)、《中国出土著居民3-14世纪景教碑研究》(新疆大学牛汝极)、《元代蒙古后妃的景教信仰》(北京唐莉士)、《泉州的景教遗存》(福建师范大学谢必震)等。 此外,会…  相似文献   

20.
正景教绘画艺术的中国化演变,是景教注重"随方设教"传播方式的自然结果。即,结合所在地区的文化习俗,尊重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对于直观的绘画艺术而言,当然更是如此。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聂斯脱里派的称谓。唐贞观十二年(638),唐太宗诏称:"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是关于景教绘画的最早记录。随着景教在唐代的流行,其绘画当然也多有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