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紫仪 《天风》2005,(2):12-13
主耶稣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亮了,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6:22-23)眼睛对我们的重要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内心之光--属灵的眼睛是否明亮对于每个基督徒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你们来看     
经文:约1:39感谢神给我们每个人造了一双眼睛,使我们能看到上帝所造的美丽世界,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明亮的日月、灿烂的星光,更使我们能看到真理、光明、神的作为,使我们能仰望神而得着能力,不至于走入深渊。只可惜有许多人失去了上帝造眼睛的本意,用错眼睛,专看邪恶的世界、物质、金钱、名利、地位,看环境、看人,成了斜眼、红眼、昏花的眼,最后变成瞎眼,使整个人生进入黑暗。主耶稣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亮了,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  相似文献   

3.
你们来看     
黄兴 《天风》1995,(8):2-3
读经:约1:39 感谢神给我们每个人造了一双眼睛,使我们能看到上帝所造的美丽世界。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明亮的日月,灿烂的星光,更使我们能看到真理、光明、神的作为,使我们能仰望神而得着能力,不至于走人深渊。只可惜有许多人失去了上帝造眼睛的本意,用错了眼睛,专看邪恶的世界,看物质、金钱、名利、地位,看环境、看人,成了邪眼、红眼、昏花的眼,最后变成瞎眼,使整个人生进入黑暗。主耶稣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  相似文献   

4.
心灵的光     
“没有人点灯放在窖中,或置于斗下的,而是放在灯台上,让进来的人看见光明。你的眼睛就是身体的灯。几时你的眼睛纯洁,你全身就光明;但如果邪恶,你全身就黑暗。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传道人,我深感牧人的“五官端正”与否,关系到教会生存与发展,合一与分裂等大问题,笔者借《天风》,浅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感想。 一、目正。耶稣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6:22—23) 牧人(含所有圣职)的眼睛光明与否,眼光正不正,关系到教会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主耶稣拣选保罗为  相似文献   

6.
应努力向善     
《中国天主教》2007,(3):1-1
“没有人点灯放在窖中,或置于斗下的,而是放在灯台上,让进来的人看见光明。你的眼睛就是身体的灯。几时你的眼睛纯洁,你全身就光明;但如果邪恶,你全身就黑暗。为此,你要小心,不要叫你内里的光成了黑暗。所以,如果你全身光明,丝毫没有黑暗之处,一切必要光明,有如灯光照耀你一样。(路11:33—36)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2016,(6):120-121
高老师:在了义经中,佛祖把世界的存在比喻为蜡烛灯的幻影。例如,你现在看着这支蜡烛,假设你的眼睛生病了,或者你现在捏一下眼睛,就会在蜡烛旁边看到一个烛影——佛经中表达为捏目成华。我们都知道,这个灯影是幻象。这个影子是依赖于你的病眼或者捏目而存在的。另外一个人眼睛没有毛病,就看不到这个灯的幻影。  相似文献   

8.
吴明仁 《天风》2005,(5):14-15
感谢神给我们每个人造了一双眼睛,使我们能看到上帝所造的美丽世界,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明亮的日月、灿烂的星光,更使我们能看到真理、光明、神的作为,使我们能仰望神而得着能力,不至于走入深渊。只可惜有许多人失去了上帝造眼睛的本意,用错眼睛,专看邪恶的世界、物质、金钱、名利、地位,看环境、看人,成了斜眼、红眼、昏花的眼,最后变成瞎眼,使整个人生进入黑暗。主耶稣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亮了,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2)
正一位古以色列的诗人坚信,耶和华的话是灯,是光,具有光照的作用。他说:"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119:105)这里的"话"是指旧约的律法。那么,耶和华的律法如何能成为人脚前的灯、路上的光?诗人清楚地意识到,耶和华的律法需要有解释者,当解释者将其解开的时候,律法就会发出亮光,就如诗人所说:"你(耶和华)的言语一解开,  相似文献   

10.
祈祷     
佚名 《天风》2010,(1):57-57
<正>有一个人问上帝:"伟大的上帝,在你的眼睛里,一千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上帝回答道:"只意味着一分钟罢了。""那么,在你的眼里,一百万美元又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意味着一美元。""慈悲的上帝呀,那就请你赐给我一美元吧!"  相似文献   

11.
已经不记得是哪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比喻是文章中语言的灵魂。”其实,比喻岂止只是文章中语言的灵魂,在生活中、在政治中、在谈判中、在辩解中等等,如果我们都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比喻这门艺术和技巧,那么,你的智慧和能力就将通过语言这个载体,使你人生的岁月透着更加迷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12.
谈祈祷     
祈祷是和天主心灵上的一种沟通,是每一位基督徒灵性生活的重要部分。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蒙得天主的垂允呢?也就是说祈祷者该以怎样的意向和动机和天主对越呢? 第一,为获得永生,即为求对灵魂有益无害的事去祈祷。比如一个人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便求发财。若天主允他所求,让他成了金钱的奴隶,最终丢了灵魂,这样的祈求天主怎能答应?相反,若一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4,(8):中插1-中插1
<正>一位幡然醒悟信耶稣的人曾比喻——人就像生活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点亮各样的灯照亮自己,科学、道德、理性、哲学、金钱、智慧……为了燃灯,你倾其所有去买油,日复一日。有一天,你将窗帘拉开,结果太阳的光充充满满地照进来,驱散了一切黑暗。这时候,你发现所有的灯,都可以熄灭了,再不用去买油,再不用害怕黑暗了。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光,为此,他们点燃了一盏又一盏灯,企图用这些小小的光点来照亮自己。其实这迎向光的属性,一直在人的里面,人们渴望找到真  相似文献   

14.
也许你听说过或在电视中见过如下情境:一个人手握一根小棒,棒端有一个发亮的物体,他要求受试者在离小棒很近的地方紧紧地盯着发亮的物体,在受试者集中注意力凝视数分钟以后,拿小棒的人轻声说:“你的眼睛开始疲倦起来了……你已经睁不开眼睛了……你全身越来越放松,头脑也开始模糊不清了……你的眼皮越来越  相似文献   

15.
行善的人     
陈企瑞 《天风》2011,(8):62-62
有一个人被强盗所害,生命垂危。祭司和利未人路过,看见他绕道避开,不肯出手相救。一位撒玛利亚人路过,心怀仁慈,搭救起了受害者,尽心地帮助他(参路10:30—36)。耶稣曾经用这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告诉人们“谁是邻舍”的道理。他教导我们:人当有同情、怜悯的心怀,向需要帮助的人行善。耶稣讲的这个故事正是要让我们明白: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  相似文献   

16.
司布真  李肇琳 《天风》1994,(11):11-11
恨恶罪恶 “你们爱耶和华的都当恨恶罪恶。”(诗97:10) 若你只想到罪恶怎样损害了你,你就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来“恨恶罪恶”了。罪使你的心败坏成了什么样子呢?罪使你的眼睛瞎了,叫你看不出救主的荣美;它使你的耳聋了。  相似文献   

17.
<正>"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你要以宣读、劝勉、教导为念,直等到我来。"经文:提前4:11-16葛优《天下无贼》中有一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成为人人口中流传的经典。21世纪中国教会什么最贵?好牧人。我相信各教会的牧者对此都感同身受。因牧者的任务是要为教会培养好牧人,同时,这对牧者自身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塑造牧者的人格魅力?让我们追寻圣经教导,探求良方。  相似文献   

18.
饶恕     
《天风》2020,(8)
正新约圣经中,耶稣和使徒保罗都有关于"饶恕"的教导。耶稣说:"你们若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4-15,和合本2010)"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太18:35,和合本2010)"你们要饶恕人,就  相似文献   

19.
默想(6)大罪你应当知道,你应当看到,离弃你的天主是一种灾害事。(耶肋米亚2,19) 第一端什么是大罪?大罪是恶中之恶,坏事中最大的坏事。从大罪的本身来说,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坏事,因为除了罪恶,其它坏事不一定是坏事。例如:疾病、贫穷、灾祸等,用超性的眼光来看,按照天主上智的安排,可能为我灵魂有好处。天主是无限美好的。罪是最凶恶的,最应当受人痛恨的,唯有罪,不是天主所要的。我应当怎样恨罪呢?你若爱天主,就一定恨罪恶;你爱天主十分,就一定恨罪十分;你爱天主万分,就一定恨罪万分。如果你爱一人一物,同爱天主一样,你就没有真正爱天主;如  相似文献   

20.
正廉矩廉矩是传统文人修养的重要内容,曾国藩认为:"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崇俭约以养廉。"不贪财,不苟取,勤俭持家以修养自身。尤其是君子,更当勤俭廉政,以便统领千军万马,作大众表率。贪得无厌有损人格修养,人若沉溺于外物便会被其所挟,沉溺于欲望而失落精神。人汲汲于欲望时,目光容易变得短浅,难以关注更为长远珍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