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东西方文化中"道"的观念。总结了"道"包含的一些思想哲理,如"道"包含的仁爱的含义,"道"的善的动机,"道"的规律性,"道"与"术"的比较。据此,对当今医学及医学教育诸问题进行反思,指出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和科学,医学工作者要有相应的职业道德标准,"整合医学模式"是符合当今国际医学发展的医学模式,医学教育中存在"教育技术化"倾向,分析了医学教学中"重术轻道"思想。从"道"的整体观看整合医学的哲学依据,能够站在一个更高和更广阔的视域看待医学问题,为医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中庸”、“中和”平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它是由“中”和“庸”二方面含义构成。“中”是事物的核心,又是事物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平衡与和谐的表现,它贯穿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乃至死亡的全过程。万事万物始于中而又止于中。道从中出,中即道。“庸”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说“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中庸”反映了儒家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属于哲学上本体和认识论范畴。“中和”则是儒家把“中”道用到处理各种实际事物中以求得和谐。“中庸”是就客观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言,“中和”则主要指人们运用‘“中庸”而达到理想的和谐境界而言。  相似文献   

3.
朱子在道体思想的论述中,提出了所谓“与道为体”思想。万物“与道为体”指道体之发见流行处,在此意义上“与道为体”可谓道体之“用”。但是,“与道为体”之“体”指形体,道之本然之体无形体,有形体之万物不能成为道体,万物只能成为道体通过此形体体现自已的一种场所。朱子为解决以上两种论点之冲突,不采取如“太极为体,阴阳五行为用”的说法,而采取“无体之体”与“与道为体”。这对待关系更胜于单纯的体用模式。这关系更具体体现于“道底骨子”思想。  相似文献   

4.
申不害思想与黄老之学在许多方面确有相通相近之处:在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上,“道”为两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并且凸现出同样的“前概念”先天缺陷;在政治学领域,二者都高标“名实之辨”,但尚未上升为形式逻辑学的认识对象;二者又都崇尚“因循”、“无为”,与原生道家立足于“天人关系”之上的意蕴已大相径庭。但是,申不害并不是一位黄老思想家,其根本分歧在于:黄老重法不重术,申不害重术不重法。申不害思想的性质是“术治主义”,相韩十五载躬行的是“术治”。因此,申不害既不是法家,也不是黄老思想家,而是术家,是术家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重玄”思潮的各种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上以重玄思辨发挥老庄学的重玄学术思潮,可以界定为“道家重玄学”。它的真正宗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庄子。道体重玄论是对魏晋玄学术体论的深化和超越。道性自然论,推进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和对道的本质特性的理论认识。修心复性论,对唐代后期和五代以后内丹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重玄境界论,实质上是对当时人们所遇到的宇宙人生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方案。道家重玄学自觉地并富有创造性地适应了当时作为时代思潮的心性之学,并与隋唐佛教心性论一起成为宋代儒学产生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鲁迅曾言: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思想的核心则应在“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思想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中,《太平经》“三一为宗”天人思想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老子之道和传统天神信仰,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和仙家之术,熔修身、治国于一炉,把前人较模糊的“天人合一”思想加以概括并深化为较具体的“三一为宗”思维模式,再以此统天道观、政治观和内养观于一整体思想体系。这一体系首先以“三一为宗”思维模式阐述天道,然后以天道观指导个人修行,以个人修炼去感悟大道,证得统…  相似文献   

8.
邵艳梅 《管子学刊》2014,(1):57-60,96
庄子之“技”不惟指技术、技能,尤指技艺,即操作活动与生命融合后所达致的审美的、自由的境界,是谓“道”、“技”合一,以“技”体“道”;庄子赞赏体“道”之技的同时对“道”、“技”相离现象表达了深切的忧思,并试图开显出超越之维。对于现代技术在本体论意义上对天地万物和人本身的进行纯技术构造而导致的种种危机和危机的克服,庄子“道”、“技”合一技术论中蕴含的技艺美学智慧具有淑惠当下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家思想蕴含着哲学、科学及宗教文化。而本文从哲学和宗教的综合方面,用传统经典及儒道内涵,论证“道”之理义及其信仰根基,从老子《道德经》中所提的“道”出发,着重分析“道”之动生一,而“一生二”,即“道”为无极,生太极一分为二。这对立统一的阴阳之“二”在诸多领域的体用,引论而抽象地阐明出“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儒道世界观和宇宙观,具体说明“道”、“德”在修持中的信仰和功用上的效果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老子对“道”的诠释“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在老子哲学逻辑结构中有生成论、本体论二重含义。生成论意义上的“道”似万物之宗 ,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天地万物之为天地万物之根据。关于宇宙生成论之“道” ,亦即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老子提出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似万物之宗”的思想。此种生成之“道” ,指先天地而生且混沌未分的实体性存在。这里说“实体性存在”而不说“具体性存在” ,宜作辨析。具体性存在是已经生成之物 ,此具体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和时空的有限性 ;实体…  相似文献   

11.
三代以礼治天下,礼治是其基本的治国模式。春秋中后期以来,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儒家试图恢复礼治,重树礼的权威,论证礼的价值,从正面建构了其礼学体系;道家则反思礼治传统,揭露礼治弊端,从道的高度批评和解构礼,由此而从反面建构了其礼学体系。在道家学说中,庄子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厚,甚至可以说,庄子礼学即是道家礼学的代表。一、以道批礼:礼是乱之源道家以道为宇宙的本原和最高主宰,视道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列道为治理天下的唯一准则。老子曰:“以道莅天下”(《老子》六十章),即是要求圣王遵守道的原则,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12.
“避重就轻”对于科学的发声和艺术的歌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的“重”是指片面强调重机理的发声方法;“轻”是指适当运用轻机理的发声方法。“避重就轻”是指在正确有效的气息支持下使轻机理与重机理达到动态平衡。通过对卡鲁索与吉利不同的歌唱方法和艺术命运的比较,使我们得到了进一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生”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儒家的许多范畴和命题基本上都能从“生”中得到说明。只有正确理解“生”的内涵和意义上 ,才能准确理解“中庸”、“仁”、“忠恕之道”和“天人合一”的含义 ,也才能把握儒家重精神情操的思想特征和推己及人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 ,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总结 ,《大学》统篇所阐释的是一种修己治人之道 ,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大学》一开始便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把“修身”作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 ,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具体说就是 ,《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儒家道德修养思想原则 ,则“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 ,而“修身”正是《大学》“三纲八目”说的核心。“三纲领”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明明德”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张伯端的“道禅合一”思想,不仅为金丹派南宗的性命之学奠定了哲学理论 基础,而且其所阐发的“达本明性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道教传统的修道理论,特别是他对禅 宗“明心见性”的借鉴,提升了道教的精神超越之境,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 张伯端“道禅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特点之述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伯端是如何通过引禅入道 而促进道教更新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幼子不知从哪弄来“我国居民一年送礼费用可造一座三峡大坝”的数据,问我什么叫“礼物”。面对时下愈演愈烈的“送礼风”、“人情债”,我一时语塞。我只知道大凡天下所存之物,小至花草虫鱼,甚至鸡毛蒜皮,在善用心思的人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成为礼物的,古来不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佳话吗?何需“积重堵三峡”这般阔礼呢?于是我油然推出“心礼”的概念于此,且玩味出它的几个特点:“心礼”往往是“轻礼”。教师节来到了,小学生欣然给老师送上一个自制的“敬师卡”。这礼物轻不轻?轻。可谁能说它心意轻呢?小小年龄就有…  相似文献   

17.
郝经“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主张的理论基础,是儒家传统的“用夏变夷”、“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华夷观,而这一主张的提出,又是对儒家传统华夷观的具体应用和进一步发展。郝经一生从事的主要政治活动,一是呼吁蒙古统治者“行中国之道”,从而为其在中原的统治提供合法的理论依据;二是敦促南宋王朝承认蒙古“中国之主”的合法地位并采取合作态度,以避免生灵涂炭和南宋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8.
医学专业临床前期课程改革的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当今世界的医学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近年来 ,各国医学教育界都在根据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 ,不断地对本国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以保证培养的医学人才能不断满足变化着的社会需求。改革的重点是临床前期的课程设置。临床前期指的是医学生在接触病人前的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是医学生从基础向临床过渡、从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阶段 ,是为进入临床阶段打下基础的关键环节。1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1 医学知识的剧增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医学科学出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 ,微观领域不断地分…  相似文献   

19.
程颢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朱熹大概43岁开始一直到晚年,反复以心、性、情来对解这里的易、道、神.朱熹认为易道神是从天的角度来论,相应地从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心性情.借用程子的易道神话语来阐发其心统性情思想,这是朱子对程子思想的一个创造性转化和诠释.在朱子的诠释下,“易体”非“...  相似文献   

20.
郭畑 《哲学研究》2022,(4):54-64
“道统”一词出现于唐代,武周盖畅著《道统》十卷,中唐李翰则以“道统”指称道人统领、佛教领袖。北宋张庭坚《念哉圣谟洋洋》一文是宋人使用“道统”一词的滥觞,但其“道统”是指王道之统、王统。李侗《罗从彦墓志铭》则以“道统”指称儒家道统观念,这种用法最终取代了以“道统”指称王统的用法。“道统”一词的本意是“道之统”,所以“道统”有时也会被用以指称佛、道二教之统。“道统”之“统”,既有共时性正统之意,也有历时性传统之意,两者的交汇点则是那些承递道统的贤哲,而这些贤哲又组成了断断续续的道统系谱。朱熹《中庸章句序》第一次围绕“道统”概念进行系统的理论发挥,由此开辟了新的哲学思想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