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丽丽 《天风》2013,(3):19-20
改教家马丁·路德提出了“十字架神学”,他认为十字架是耶稣基督拯救的焦点,是上帝自我启示的焦点,是一切真正的基督教神学的根基与中心,因此,整个神学就是十字架的神学。无论他的说法是否全面,至少他提醒了我们“十字架”对于理解基督教神学、认识上帝和基督的救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们默想主耶稣的受难之苦时不妨一起思考一下十字架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刘小枫等学者提出汉语神学的概念与思路以来,汉语神学日益在华人学术界与基督教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刘小枫认为,"对汉语基督神学的发展而言,要考虑的问题首要是自身与理想形态的基督神学的垂直关系,即汉语思想之语文经验如何承纳、言述基督事件和反省基督认信."①但在拥有深厚传统的希腊语神学、拉丁语神学、德语神学等西语神学面前,汉语神学目前仍然十分单薄,不可避免地受到西语神学的强烈影响."鉴于基督神学是西方的神学,西方基督神学就取得了权威解释的地位,从而汉语思维者如若进人基督神学,则只能通过西语神学.这样一条诠释进路将使汉语神学永远是西语神学的尾巴."  相似文献   

3.
话说十字架     
十字架本是古罗马处罚罪犯的一种刑具,后成为基督宗教的神圣标志。现在许多青年佩戴十字架项链,把它作为一种艺术装饰品。那么,十字架在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中,其信仰内容及形状上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特约请有关专家做如下解答: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教奠基者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1518年的海德堡辩论会议中,首次提出"十字架神学"(theologia crucis)的名称。他不仅是为了与当时中世纪倡导的荣耀神学划清界限,而且向忠实于《圣经》的教会指明认识神的真实道路。本文主要首先分析路德十字架神学形成的因素,接着阐述路德十字架神学的要点,最后反思路德十字架神学对今日教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于汉语语境中阅读具有中国原创意义上的基督教著作,在我看来非《丁光训文集》莫属,因为《文集》凝聚了丁主教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信奉基督教的独特处境和信仰生活变迁轨迹的神学思考,尤其是对近二十年来处在社会转型特殊阶段的中国基督教如何构建自己的神学体系,并尽快改变中国基督教神学的人文学研究在社会知识结构中的萎  相似文献   

6.
《基督下十字架》,凡·代克作,1634年,木板油画,109×149cm,原藏杜塞尔多夫画廊,现藏慕尼黑美术馆。 画面描写的是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之后,被信徒、弟子和圣母玛利亚松解下来,入葬的经过。这是基督教艺术经常表现的宗教画主题之一。 该画采用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最为流行的金字塔式构图,这是一种稳定的、理性的画面人物布局方式。然而,在这里,凡·代克的金字塔,视觉上却是倾斜的,似乎随时都会出现意外。基督完全暴露的身体,以明亮的色彩凸现在画面的对角线上,后面的圣母以相反的对角线方向依靠着耶稣,色彩…  相似文献   

7.
王嘉理 《天风》1995,(4):9-9
对信基督的人来说,十字架是牺牲、拯救和爱的表征,对不信的人来说,十字架只是某一宗教的符号,有些莫名其妙。中国人说目不识丁,其实十字架只比丁字出头一点。  相似文献   

8.
吴兵  吴新望 《天风》2015,(3):10-11
<正>经文:启5:1-14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基督教的核心就是敬拜基督,教会诚然是一个敬拜基督的团体。敬拜的中心,即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斯托得牧师曾言:"基督徒的团体是十字架的团体,因为它是借十字架产生,它敬拜的中心是被杀并得荣耀的羔羊。因此这十字架团体又是欢颂的团体,感恩的团体,不断借基督向神献上我们赞美与感谢的祭。"因此,我们在过教会敬拜生活时,必须了解耶稣被钉十字架事件对于敬拜生活的意义。每一个主导和参与敬拜的人,必须明白如  相似文献   

9.
温伟耀教授的新书《生命的转化与超拔——我的基督宗教汉语神学思考》,可以说是对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关系进行思考的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尝试。全书以宏大  相似文献   

10.
十字架赞歌     
十字架一基督徒的光荣和力量 (一)有人说:“十字架一极刑之最,光荣何在?力量何来?基督不是也被灯死在十字架上?那么,时十字架的宣扬,岂非纯属迷惑人的麻醉剂”。试看这个观点并非新创一远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在基督被打的十字架下,基督还没有停止呼吸,就有人得意地高喊—“基利斯督,你既能拯救别人,为什么不能拯救你自己?”“主,请宽怒他们,他们无知,不懂得自己在说什么。”这就是吾主耶稣的回答。 (二)“十字架的道理,为外邦人,是愚呆,是夕丰脚石;为蒙召者,却是主的德能和荣光。”这是迫害基矛11斯督的保禄,被基督感化之后的总结。啊,十字架…  相似文献   

11.
十字架是主耶稣基督救世工程的工具,是圣教会的光荣标志。 旧约上天主命梅瑟说:“你做一条火蛇悬在木杆上;凡是被蛇咬的,一瞻仰他,必得生存。”新约上耶稣基督说:“人子也要同样被举起来,使凡信他的人在他内获得永生。”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圣死,展露了生命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人类能体验并认识真理。为此,十字架在我们的信仰历程中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语境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基督教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有诸多人对于基督教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诸多学者参与了对于基督教文化的研究。在阅读翻译基督教文化著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译者对于同一圣经与神学词语截然不同的翻译,导致了阅读与研究中的混乱状况。基于这样一种状况,著名神学教授卢龙光先生历时5年,组织撰写了这部词条逾万、字数约90万的《基督教圣经与神学词典》(香港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2003年9月出版),给学习与研究基督教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部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教授余达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2月11日至13日,"基督宗教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办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合办单位包括:加拿大维真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洛杉矶)以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孟艳玲 《天风》2006,(8):8-11
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加6:14)  相似文献   

15.
包兆会 《天风》2016,(6):52-53
他曾是晚清庠生,在国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学术生命的多半时间都是在向教会大学的学生们教授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著有《孔子哲学》、《孟子研究》、《道家哲学》、《中国学术体系》等著作。他也是上世纪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而他在中国宗教史尤其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又奠定了其杰出的教会史学家的历史地位。其基督宗教方面的著作有:《中国基督教史纲》、《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国历史的上帝观》、《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孙文主义与耶稣主义》等,另独编和合编有《耶稣基督》、《评基督抹杀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等。他是当时中国基督教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多产的基督徒学者之一。他就是王治心。  相似文献   

16.
A.F.艾耶尔(1910——1989?),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通常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在英国的代表。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和《哲学的中心问题》(1973)两本著作中,集中批判了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存在”的命题。两部著作对神学的批判立足点是相同的,前者的分析较为笼统,而后者的分析则较为具体,它们都企图从逻辑上分析基督教神学命题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部关于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的著作。内容包括古代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基督教。书中介绍了基督教的教义、神学、哲学、礼仪、节日、教堂和修道院;介绍了世界性基督教组织、基督教在世  相似文献   

18.
道成肉身的主耶稣基督,为了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作为祭物替罪羔羊,将自己献在十字架的祭坛上。他的一次完全献上,便成为永远的赎罪祭。身钉在十字架的主耶稣曾说了七句话,  相似文献   

19.
在纳粹行将就木前夕被盖世太保秘密处决的潘霍华是没有殉道者时代的殉道者。神学家潘霍华对于今天的教会来说,不仅仅是一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神学遗产仍然对于现今的神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生平与他的思想是一致的——他所活出来的正是与他所领受、所坚持的信仰与神学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以潘霍华的《追随基督》中的神学要点作为研究的内容,概略性阐述了潘霍华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与写作目的。文中分析了潘霍华驳斥当时在德国基督教中广为流行的"廉价的恩典",提倡"重价的恩典"的神学理念,理清其背后重要的神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基础——基督论的教会论。展开分析潘霍华在《追随基督》中有关"基督作为教会团契存在"、"基督界定基督徒与基督徒团契的生活"、"十架神学"、"基督徒的生活",以及"重价的恩典",这几方面重要的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房赢 《天风》2007,(7):26-27
吴梓明,广东省顺德县人。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从宗教教育到生命教育》,《圣山脚下的十字架-宗教与社会互动个案研究》。《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中国基督教大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