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纳德·赫伯恩1966年发表的论文《当代美学及对自然美的忽视》是环境美学兴起的标志,他在这篇论文及后续研究中提出的多个主题对环境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别于用艺术同化自然的那种如画性景观欣赏旧范式,赫伯恩关于艺术和自然关系的看法启发了"按自然所是"来阐发自然审美特征的原则,推动了20世纪中叶传统自然美学向环境美学的过渡;赫伯恩关于"自然欣赏要从琐碎上升为严肃"的思想启发了环境美学中以卡尔松为代表的科学认知途径和以伯林特为代表的审美参与途径,但他自己更倾向于这两种途径的结合;赫伯恩提出的形而上想象概念则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欣赏要从琐碎上升为严肃"的思想,并引发了环境美学中关于想象、情感和直觉等感性因素的讨论;赫伯恩对环境审美经验特征的描述倾向于达成某种多元的融合,这种主张也预示着环境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新人间宣言     
本期论坛集中刊发了一组有关社会人生审美的论文。《新人间宣言》立足于对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高瞻远瞩地提出新世纪新文明的构想。王益先生的论文就人类诗意地栖居这个话题作了新的阐发。司马云杰先生的《大道运行论》等系列著作,已经陆续探讨了合理社会秩序与文化的建构,而其《道德本体论·自序》是其论述社会道德问题的一个纲领与提要。李晓峰先生的论文则阐述了审美与艺术素养是美的人格建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艺术美学是从"艺术世界"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源初美学形态。当代艺术美学应以开放的视域,将自然、生活重新纳入人类艺术活动的范畴中来考量,以审美直观和解释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学系统。宗白华和海德格尔等是现代艺术美学理论阐释的重要实践者。当代视域下重提艺术美学的意义在于:既可恢复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又与思辨美学形成一种互补,共同致力于世界美学的普世性建构。艺术美学与哲学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一起形成当代美学研究的三维度。  相似文献   

5.
感性认识始终是鲍姆嘉通“美学”概念的核心.而他也始终认为感性认识的完善是美学的目的.在鲍姆嘉通看来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关于感性认识的认识不仅可以形成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我们应该完善这种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学会以审美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美学的目的或者美学本身都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2013年是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不久前,全国各地很多学者聚集上海复旦大学,纪念蒋先生并重温蒋孔阳先生的学术思想。学界一致公认,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界做出了可与朱光潜、宗白华相媲美的杰出贡献。他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实践论审美理论的哲学思考;二、创造论文艺美学的精微探索;三、西方美学译介与西方美学史研究;四、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五、美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和文艺批评实践;六、美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展;七、美学学术史研究、美学文献学的资料整理和学术刊物的创办;八、美学人才的培养和复旦美学学派的溉沃;九、美学的践履:散文创作、美学的人生化与人生的美学化;十、一代大师,泽被整个中国美学学界。蒋孔阳先生的美学研究兼收并蓄、自出机杼、文风清新,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值得我国美学后人认真钻研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生态美学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双方作为审美参照的科学,它不把人与自然看成对立面,而是看成相互交融的整体。人在自然中生活的有诗意,有着审美的预约,同时,自然也因人的维护而提供给人类以诗意的生活环境,这是人们得以诗意栖居的美好理想。把城市的园林建设纳入到生态美学的视野之下进行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彭立勋教授的新著《审美学现代建构论》是“深圳学派建设丛书”中很有分量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创获.此著具有开创性在于:第一,科学界定了审美学的定位、对象、内容;第二,科学地阐明了审美经验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第三,深入分析了审美心理系统及结构;第四,深入探索了美感发生的心理机制;第五,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心理学提出了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除此之外,彭立勋教授还对中西审美学资源作了介绍.这部著作立意高远、眼界开阔、内容丰富、论述精湛,是一部带有开拓性的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9.
论美学的哲学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萍 《现代哲学》2001,(3):30-35
二十世纪美学流派有一共同趋向,即拒斥思辨哲学,舍弃传统的形而上研究方法,主张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门具体经验科学的角度来探讨美与艺术的问题。然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却不无遗憾地看到,抛弃了形而上方法之后,美学的状况并未因此而变得好起来,甚至相反,今天的美学要么纠缠于相对整个美学学科体系无足轻重的某个具体艺术经验问题;要么在美学重大理论问题上左冲右突,不得要领。较之过去的美学理论并无多少起色。美学研究究竟可不可以绕开形而上的哲学?这个问题已关系到美学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诗化的阐释 西方哲学家卡西尔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审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1].那么由这种"不断探究自己的存在物一的人类所创立的各种科学不言而喻都会把直接或间接地"审问和审视"人的生命、生存状况以及如何改善这种状况作为自己的宗旨与出发点.于是,每门科学自然也就成为了人类观察世界"审问和审视"自己生存状况的一个又一个窗口.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各类科学尤其是像美学、教育学、人才学等人文科学虽然其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但殊途同归,最后"审问一、"审视"的还是人的生命生存状况及其改善.一言以蔽之都是研究人的科学或曰人学.  相似文献   

11.
广告美学是广告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对于广告美学的研究,国内方面将美纳入实践活动领域予以考察,抓住广告及广告审美的行为性、行为关联性和互动性;在国外,则将广告美学当成商品美学或营销美学来进行研究,主要是研究商品、人与商品的关系,尤其是人对商品的审美关系,提高广告的美学功能,使广告在沟通产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本土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杜威的“经验的自然主义”美学具有鲜明的生态精神和深厚的生态意蕴,这在其哲学基础经验存在论、经验方法和审美本体论、审美主体论、审美功功能论等诸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这样的美学无论对于生态美学的建构还是对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张璇  周晓林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47-1854
审美对象特有的刺激属性会唤起观赏者特定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个体在欣赏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作品时会产生审美愉悦体验。审美愉悦-兴趣模型(PIA)认为, 审美愉悦体验包含审美过程中自动化加工阶段的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审美兴趣。近年来, 神经美学研究表明, 负责愉悦和奖赏的眶额叶皮层在审美过程中广泛激活, 是自动化加工阶段初级审美愉悦奖赏的神经基础, 而审美过程中纹状体亚回路中不同的连接和功能作用与两个阶段中审美愉悦的产生都有关联; 上述结果支持了审美愉悦-兴趣模型。但审美高峰体验时默认模式网络(DMN)相关脑区的激活和负责控制与理性思维的外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失活, 提示在PIA模型强调的自动化加工阶段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审美兴趣之上, 还有整合升华阶段的审美沉浸愉悦, PIA模型需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审美愉悦认知加工模型及神经机制, 探索审美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和神经基础, 探讨不同审美经验愉悦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美国哲学会东部分会于1962年12月29日举行第59次年会。年会中的一个讨论会的题目是“审美现象学中的有效性和价值的对立”,在这次讨论会上提出了两篇美学论文。一篇认为,审美事实首要地不是价值而是有效性;美可以是价值的根源之一,但它本身不是一种价值而是一种有效性,因此,真正的审美判断不是价值判断而是有效性判断。据此,艺术作品的形式有效性是创造的精神有效性的反映,美乃是对(精神的)存在的真的反映。另一篇论文认为,对艺术上的好所下的判断就是审美判断,也就是审美价值的判断。它批评上述审美判断是有效性判断的理论超越了现象学上的描述,把艺术上的启示论引入有效性概念之中,既过于抽象,又过于普泛;因此,美是(精神的)存在的真的反映这种说法,不能成立。这场争论虽然似乎很激烈,但双方论点都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美学的基本观点。这两篇论文曾预先刊载于美国《哲学杂志》(1962年10月11日,第59卷第21期)上。现特将全文译出,以供我国学术界参考批判。  相似文献   

15.
李裴 《中国道教》2003,(4):19-23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为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或“白云道士”,又号“天台白云”。作为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和有道高士,司马承祯受到历代唐帝王如武则天、睿宗、玄宗的优宠,被尊为帝王之师。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主要包括《坐忘论》,《天隐子》8篇,《修真秘旨》12篇,《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事目历》,《修真精义杂论》。其中,主要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蕴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他对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及“道”美的肯定和追求,“坐忘”修心的审美…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真高道,姬志真的思想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的作品并不多.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较为系统而详尽地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了其丰富而具有独特内涵的美学思想:一、与修道相关的独特审美体验;二、自由无拘的审美想象力;三、"无乐即是至乐"的审美感受;四、"因物发声"的创作态度;五、桃花源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性美学视域下,作为中华美学精神显性形态的儒家美学因其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联,往往被当代美学研究者视作理论粗放的功利主义美学。事实上,儒家美学对道德善的注重并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可行性的当代美学观。在文艺观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内在价值存在于作品中的;在美感论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自然价值存在于审美情感中的;在形而上学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本体价值存在于审美境界中的。因此,儒家伦理美学实质是一种审美与道德价值内在结合的伦理美学,其不但具有当代美学的合法性,而且是有着美好价值担当的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18.
<正>封孝伦,汉族,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教授。1953年生于贵州省黄平县。1980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原贵阳师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获四川大学文学硕士、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89年,获四川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历任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主任,贵州省教委副主任,贵州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现任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民族审美方向博士生导师。已发表《走出黑格尔》、《对自由与美关系反思》、《从自由、和谐走向生命──中国当代美本质概念的嬗变》等40余篇学术论文。已出版《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中国当代文学》(1949—1997)、  相似文献   

19.
自然关学在诸多层面展开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介入关学”将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统统纳入到动态的“介入”的模式当中,并以此来拒绝非功利的传统思想。环境形式主义则是一种关于自然环境的审美鉴赏和评价的形式主义,“肯定关学”却反对这种环境形式主义,并认定传统艺术对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核心差异,就在于艺术品是以某种形式而获得框架的或者被限定的,而自然环境则不然。这就相应地决定了自然鉴赏模式的各种差异,“自然作为自然”的鉴赏模式就在其中得到了推崇,而审美判断是否建基在拥有客观性的适宜自然对象之上的争论也已展开。  相似文献   

20.
<正>在《希望的原理》(1959年)、《阿维森纳与亚里士多德左翼》(1963年)、《图宾根哲学导论》(1970年)、《唯物主义问题》(1972年)、《世界的实验》(1975年)等一系列著作中,布洛赫(E.Bloch,1885—1977年)遵循马克思"感性的自然"概念(马克思,第89页)和恩格斯"世界是过程的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