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近年来关于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多集中在情感共情、认知共情、生理性疼痛共情等方面,而对社会痛共情、积极共情和不对称共情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由于研究范式及个体差异等原因,研究结果之间也充满着争议。未来研究可以设计更具生态效度的共情研究范式、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从神经机制角度探讨不同共情能力个体的特点及共情反应的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2.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共情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成分。情感共情的神经网络包括前脑岛(AI)、前扣带回(ACC)以及镜像神经系统(MNS), 认知共情的核心脑区是腹内侧前额叶(vmPFC)。共情的神经网络在个体发展中逐渐成熟并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另外, 催产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共情密切联系。未来应该深入研究躯体感觉皮质在疼痛共情中的作用, 共情和亲身情感体验的神经网络的区别, 开展催产素改善共情缺陷个体的干预研究, 采用脑成像基因技术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共情神经网络的关系以及提高共情研究范式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提示自闭症个体的疼痛共情缺陷可能源于自身疼痛的异常。鉴于高自闭特质与自闭症的相似性,本研究分别通过实验范式和问卷调查评估了状态和特质共情,旨在刻画自闭特质、自身疼痛与共情之间的联系。在假双人疼痛共情范式中,高自闭特质个体在目睹他人接受疼痛时P2响应更强,不愉悦度评分更高,且部分源于对疼痛的高恐惧水平。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自闭特质水平越高,在共情特质量表的观点采择维度得分越低,而个人痛苦维度得分越高,其中疼痛恐惧和灾难化中介了自闭特质与个人痛苦之间的联系。因此,高自闭特质个体表现出高水平的状态和特质情绪共情,且部分源于对疼痛存在更为负面的情绪和认知。这支持从自身疼痛异常的角度去理解高自闭特质和自闭症群体的共情等社会功能障碍,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其他个体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其他个体感受的心理过程.利他指以增加其他个体的福利为最终目标的动机.共情起源于动物的亲代养育行为,其神经基础来源于古老的情感系统.共情从动物低水平的情绪感染逐渐进化到同情关注以及观点采择共情.另外,共情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动物与人类的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异同,加大研究动物的高级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以及深入研究共情受社会因素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和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ltimatum game, UG)考察了共情关怀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实验采用2 (状态共情关怀: 有共情关怀vs.无共情关怀) × 3 (分配公平性: 公平vs.劣势不公平vs.优势不公平)被试内设计, 共37名被试参与实验, 被试作为响应者选择是否接受提议者的分配提议。行为结果显示劣势不公平条件下, 有共情情境的接受率高于无共情情境; 优势不公平条件下呈现相反的结果。ERP结果显示: 对于他人提出的优势不公平提议, 无共情情境较有共情情境下诱发了更负的前部N1 (anterior N1, AN1), 有共情情境比无共情情境下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 有共情情境下, 他人提出的劣势不公平提议较优势不公平和公平提议诱发了更负的内侧额叶负波(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 MFN); P3在公平条件下的波幅较劣势不公平条件下更大, 并未受到共情关怀的调节。这些结果表明共情关怀不仅调节了公平决策行为, 还调节了公平加工的早期注意和动机及之后的认知和情绪加工, 但由P3表征的高级认知过程仅受到公平性的调节而不受共情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网络欺负已成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共情是一种亲社会性的人格特质,它也可以有效地预测网络欺负。共情通过影响不同的网络欺负角色——网络欺负者、网络受欺负者和网络旁观者,影响着欺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其中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发挥不同的作用。目前,关于共情影响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和缺陷。未来研究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加强理论建构,进一步为网络欺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冒犯者得到宽恕与否对其后续行为的影响,以及在该关系中内疚和共情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伤害事件回忆、情境性内疚测查、内疚和羞愧倾向量表和基本共情量表对南京市50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随着得到宽恕程度的提高,个体在之后善待被冒犯者的程度也随之提高;(2)情境性内疚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后续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中介效应的直接、前、后路径均受到共情能力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程真波  黄宇霞 《心理科学》2012,35(2):436-440
疼痛是一种多维度的体验。情感成分和感觉成分是疼痛体验的主要成分,二者有着不同的神经机制。疼痛共情是痛觉"共鸣"的情绪反应,其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围绕疼痛的情感成分和感觉成分展开。疼痛共情的情感成分的相关脑区主要有前扣带皮层和脑岛等脑区,与自身疼痛时相比,它们的激活位点及所处的神经网络存在差异;疼痛共情的感觉成分主要与初级感觉皮层以及一些其它的躯体感觉皮层有关,对它们的激活情况的研究受技术手段和实验范式的影响较大。未来的研究应从技术手段、分析方法及实验操作上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共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共情能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并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Hoffinan,2001),因此对他人准确地共情就显得十分重要。共情鸿沟作为影响共情准确性和情感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对共情鸿沟影响因素与机制的研究正逐渐成为热点。如何消除共情鸿沟,使个体在评估他人感受时更加准确,从而引发更多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依次介绍了共情鸿沟的内涵、共情鸿沟的种类、共情鸿沟的研究方法、共情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希望能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10.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 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共情在学前阶段没有性别差异。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 共情出现了性别差异。一方面, 共情的性别差异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 两性逐渐趋向生理成熟, 荷尔蒙分泌增加并出现差异, 其中催产素有助于情绪共情, 睾丸酮则与认知共情有负相关, 两性的共情水平也因此有了显著差异。另一方面, 共情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倾向有关。女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他人为导向, 与共情有直接相关, 男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 与共情没有相关。当两性习得各自的性别角色以后, 他们的共情表现就出现了差异, 这一差异在情绪共情方面较为突出。有关共情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仍然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间,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视角上注重从年龄、性别和文化交互作用的角度进行考察, 在理论上考虑从能力和倾向性的维度区分共情, 在内容上丰富对影响性别差异的各项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邵瑾  樊富珉 《心理科学》2021,(4):997-1003
本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咨询成员共情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运用扎根理论对11名团体咨询成员的访谈资料分析,共形成11个轴心编码。根据编码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1. 团体成员共情包括共情理解、共情表达和共情感知;2. 团体成员共情理解的影响因素为相似性、观点采择;共情感知的影响因素为相似性和共情表达;3. 团体成员共情通过促进成员关系、认知领悟和情感支持提升团体效果。据此构建了团体成员共情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12.
The trait of self-compassion has three components: (1) kindness toward oneself when facing pain or failure; (2) perceiving one’s experiences as part of a larger human experience rather than feeling isolated; and (3) holding painful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balanced awareness. The present research explores if self-compassion predicts willingness to help others and empathy for others in need of help. Study 1 found that self-compassion predicted greater willingness to help a hypothetical person while simultaneously reducing empathy for that person. Study 2 used a more nuanced measure of empathy and found that self-compassion was only related to feeling less personal distress in response to someone else’s emergency. In addition, in Study 2, self-compassion only predicted greater helping intentions when the target was at fault for the emergency. Lastly, both self-compassion and empathy were uniquely related to participants’ willingness to help an individual in need.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探讨团体成员的相互共情及其与团体效果的关系。共收集10个团体,53名成员的数据,运用社会关系模型分析。结果发现:1.成员自评相互共情得分较高,但互评相关不显著;2.共情水平与会谈效果正相关,与团体反治疗性因素负相关;3.被共情水平与不信任负相关;4.共情准确性与团体治疗性因素正相关。结论:成员自评相互共情水平较高,但互评不匹配。成员自评共情水平越高,会谈效果越好,受团体反治疗性因素阻碍更少。越被准确评估情绪效价的成员,从治疗性因素中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4.
疼痛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它受到疼痛者因素、观察者因素和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疼痛共情的认知模型主要有知觉-动作模型、疼痛共情认知模型、早期评估模型与后期评估模型。未来研究的方向在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疼痛共情的认知机制, 探索情绪因素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和扩展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了个体悲伤表情识别能力对其疼痛共情的影响。先以表情分界测验将被试分为高、低悲伤表情识别力组,之后让两组被试接受疼痛共情脑电测试。结果显示:在ERP成分N2、P3上,悲伤表情高识别力组观看疼痛与非疼痛图片时的波幅差异比低识别力组的更大。结果表明:悲伤表情识别能力会影响个体疼痛共情;悲伤表情高识别力个体在疼痛共情的早期自发加工以及晚期有意识认知评价之上,均强于悲伤表情低识别力个体。  相似文献   

16.
记者痛感共情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考察了记者人群与非记者人群对疼痛共情能力的差异,探讨职业训练对人类共情能力的影响。30名记者和30名非记者为本研究被试,分别给予疼痛图片或无疼痛图片后,要求被试对其进行疼痛评定。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对无疼痛图片的痛感指数没有显著差异,但记者组的痛感指数明显高于非记者组,且疼感指数与记者的从业时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记者人群在痛感共情能力上显著升高。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相对于非记者人群,记者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更为在意他人,表明这可能是导致记者共情能力升高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首次提供了记者共情能力升高的证据,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将有助于丰富本领域以及职业对人类共情能力影响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Recent studies have provided evidence that there are two possible systems for empathy: affective empathy (AE) and cognitive empathy (CE). Neuroimaging paradigms have proven that the insular cortex is involved in empathy processing, particularly in AE. However, these observations do not provide causal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the insula in empathy. Although impairments in empathy have been described following insular damage in a few case studies,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insular cortex is involved in CE and whether these two systems are impaired independently or laterally in patients with insular gliomas.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17 patients with an insular glioma, 17 patients with a noninsular glioma, and 30 healthy controls using a method that combined a self-report empathy questionnaire with the emotion recognition task, assessment of empathy for others’ pain, and the emotional perspective-taking paradigm. We found that patients with an insular glioma had lower scores for empathic concern and perspective taking than did either healthy controls or lesion controls. The patients’ abilities to recognize facial emotions, perceive others’ pain, and understand the emotional perspectives of other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impaired. Furthermore, we did not observe a laterality effect on either AE or CE among those with insular lesions. Thes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both AE and CE are impaired in patients with an insular glioma and that the insular cortex may be a central neuroanatomical structure in both the AE and CE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积极共情指个体对他人积极情绪状态的理解和间接分享过程。虽然它与消极共情在产生过程中都依赖于镜像神经系统和心理理论系统的活动, 但是两者在产生难度上不同。对于积极共情情感如何在大脑中表征的, 不同的研究者观点各异:一些认为与消极共情一致, 都集中在脑岛及其相关脑区; 而另一些则认为是大脑的愉悦系统。关于积极共情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共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方面。今后需要进一步了解积极共情在产生机制和情感表征上的特点, 拓展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展开对特质积极共情神经基础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