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主要是由三种成分构成的:一、渊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思想文化;二、19世纪下半叶开始输入中国的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其核心是民主和科学;三、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开始传入中国并指导中国取得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思想是中国本土文化,固然根基深厚,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也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意识之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更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吴钧 《周易研究》2008,1(1):59-62
有人认为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实行了彻底的决裂,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无情的批判,甚至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但实际上,鲁迅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本文以鲁迅的"中间物"思想为例,来说明鲁迅思想中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仇小梅 《美与时代》2008,4(5):36-39
龙应台的"女性批评"基于女性对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批判了父权文化观的男权意识,剖析了女性自身思想认识的不觉悟,揭示了女性的艰难处境和悲剧命运.在向男权价值体系的挑战中,传达了现代女性观念,强调女性主体意识,召唤女性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做一位真正独立自强的现代女性.  相似文献   

4.
吕勇 《世界哲学》2010,(2):155-160
近代以来,传统成为许多人极力批判的对象,但全球化为人们重新理解传统提供了全新的语境,使其在当代倍受关注与热捧。在全球化时代,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是重构当代中国价值秩序的内在要求。我们对待传统应该保持批判与建构之间的张力,从"解构性批判"转换为"建构性批判",通过跨文化对话来重新阐释传统并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中国传统摆脱狭隘的地方性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耻"是一种负面的道德情感与心理状态,古汉语"耻"字由耳心结构转向耳止结构,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国人对"耻"的意义理解的变化。传统社会各阶层共享的道德耻感,主要是与"三纲"相一致的不忠、不孝、不贞,以及与"五常"相一致的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而其亚文化形态中"笑贫不笑娼"的道德耻感则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在今天仍然需要受到批判。晚明以降,传统社会主流的"道德耻感"开始受到质疑与批判,逐渐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新道德观合流,而慢慢成为当代社会合理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内在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6.
礼乐文化与现代文明徐远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以礼乐思想为其根本特征。札乐思想融贯于传统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札乐文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传统文化批判论者认为,古老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如何看待五四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思想启蒙,则不仅关涉到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正确评价,而且也涉及到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五四思想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后期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主要着...  相似文献   

8.
正郭齐勇著《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一书于2017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指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是从中国文化自身的大传统中生长出来的,是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20世纪中国有根源性的思想文化的流派,是在现代中国反思与批判片面的现代性的思想流派,也是在现代中国积极吸纳西学、与西学对话,又重建传统并与传统对话的思想流派。该书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全面、系统地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内在理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十种美德观念文大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应有现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内容,理应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吸取外来文明的精萃,但批判地继承、复兴和发展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  相似文献   

10.
多年以来,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在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和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这四个论域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启蒙反思"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构成了两个相互对应、彼此参照的主题.本刊摘编主要围绕着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西方当代思想家对启蒙理念的理论反省和批判;其二,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构建现代性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苟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价值的一笔宝贵财富,不论从其深刻的思想意蕴或独特的思维方式来看,都应当给它以特殊的评价和特殊的地位。就苟子本人一生的活动来看,他不愧为一位独树一帜、具有强烈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伟大的思想家。他既擅于批判地综合百家,又不拘泥于固有的传统,既论天道,又言人伦,既探天文,又究人道。如果说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能够比较集中地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意趋、两种不同走向的话。则苟子思想综合了二者,在诸多方面更加趋向现代,更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从哲学文化角度看,一般都认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为庆祝中山大学中国管理哲学学科创立二十周年,2011年12月23日至26日,全国高校中国管理哲学会2011年会暨中国传统治道的现代诠释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和海南博鳌举行,来自哲学、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国内外著名高校的80余位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进行研究、批判,并从多角度提出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J.B.科布  黄铭 《世界哲学》2008,(5):108-111
本文在分析传统上帝观念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危害的同时,又指出现代无神论相应造成的局限性,认为西方应该批判地重新利用基督教传统作为现代世界的灵性资源,而中国也应该把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化结合起来。以怀特海哲学为基础的过程神学或过程思想正在努力地实现这种结合。  相似文献   

14.
狄百瑞是西方"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狄氏一生努力推动并促成了美国中国学对中国思想系统内部概念的研究,将中国传统思想引入西方乃至世界视野,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狄百瑞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与现代性息息相关,现代政治运动与思潮是狄百瑞学术研究的根本推动力;狄百瑞对中国传统进行研究,促成符合现代性观念的中国传统人文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兼容、统一,最终落脚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现代性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转型期,刘师培从思想自由的角度批判了传统经学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又从字义考证入手彻底解构和颠覆了经学作为价值准则的合法性地位,同时借助于西学对传统经学进行新的阐释,为现代新文化的构建提供资源,从而开启了经学研究的近代之路。  相似文献   

16.
继《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之后,李宗桂的又一部力作《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如果说前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观描述和总体解析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对近现代以来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工作的深刻反思和对中国文化出路的理性探索。这两部专著可谓  相似文献   

17.
王成  裴植 《管子学刊》2007,(3):14-18
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忠"思想发展史上,《管子》的贡献就在于对前人"忠"思想做了批判总结,并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出发点,对"忠"做了新的界定,使得原本内涵相当丰富的"忠"思想在这里开始出现围绕"君"之事进行定向思考的倾向,从而为未来"忠=忠君"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在反思批判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语境中,基督教文化成为批判儒家文化传统的思想武器,诸多曾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中国作家在救世精神的推崇、爱人如己的描写、自我价值的追寻中,使他们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人道精神,对人道主义在中国的萌动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精神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徐复观艺术思想的核心究竟是儒家美学还是庄子美学呢?此可从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及其内心情感的激发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因素,对学界"重庄轻儒"、"根儒道华"、"儒学化的庄子"三种观点提出批判。事实上,徐复观洞察到了儒道艺术精神之间的差异,从而突破了传统的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固有思维模式,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20.
施韦泽基于其反思文化衰落、致力文化重建的"文化哲学"立场,形成了考察包括中国思想在内的整个东方思想的独特理论框架,认为中国思想最合乎其"伦理地肯定世界和生命的世界观"的理想,并且对人道观念、和平信念、对动物的同情、儒家的"入世"态度、庄子的机械文明批判等中国伦理思想予以了特殊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