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00名双亲外出、单亲外出和非留守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策略.探讨了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系.变量中心的分析发现,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自尊的重要性因留守状况的不同而不同:母亲支持是双亲外出青少年自尊的最佳预测变量,老师支持是非留守青少年自尊的最佳预测变量,父亲支持和老师支持则能够显著地预测单亲外出青少年的自尊;对于三类青少年的交往主动性,老师支持最为重要.个体中心的分析发现,处于高母亲倩父亲倩同学倩老师支持网络中青少年的自尊和交往主动性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2.
以1177名农村留守青少年为被试(包括394名双亲外出青少年和783名父亲外出青少年),考察其歧视知觉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亲子分离年龄和分离时长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双亲外出青少年的歧视知觉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外出青少年,留守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歧视知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青少年的孤独感,且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强于父亲外出青少年;(3)与亲子分离年龄较大相比,在亲子分离年龄较小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强;与亲子分离时间较长的青少年相比,在亲子分离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两类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高;(4)亲子分离时长对歧视知觉与父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因亲子分离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438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1)青少年母亲支持高于父亲支持,母子冲突高于父子冲突,随年级升高,父母支持减少亲子冲突增多;(2)7年级仅亲子冲突显著预测抑郁,5、10年级父母支持和亲子冲突均显著预测抑郁,但5年级母亲支持和父子冲突仅预测女孩的抑郁;(3)对于10年级女孩,父女冲突较低时,母亲支持越高其抑郁越少,但父女冲突较高时,母亲支持并不能减缓其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法对89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歧视知觉与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关系,并考察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作用。结果表明,歧视知觉正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削弱了歧视知觉对母亲外出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同学关系削弱了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增强了歧视知觉对母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问题行为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歧视知觉是影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危险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降低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留守初中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5.
采用青少年父母依恋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在全国六大片区调查1482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青少年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抑郁的影响及其差异以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父母依恋与心理素质正相关、与抑郁负相关,心理素质与抑郁负相关。(2)心理素质在父亲依恋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素质在母亲依恋与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父亲依恋比母亲依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选取六年间完成三次追踪调查的621名青少年及其父母数据,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探讨了三者间抑郁情绪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T1、T2母亲抑郁情绪分别可以预测T2、T3男性青少年抑郁情绪,T1男性青少年抑郁情绪、T2女性青少年抑郁情绪分别可以预测T2、T3父亲抑郁情绪,T1、T2父亲抑郁情绪对T2、T3母亲抑郁情绪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青少年及其父母三者间的抑郁情绪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伟健  李锋盈 《心理科学》2005,28(3):584-590
以1147名双亲外出儿童和父亲外出儿童为被试,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显著负向预测其随后的歧视知觉,但是歧视知觉不能显著预测其随后的学业成绩;(2)抑郁在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歧视知觉之间起着纵向中介作用。这表明,学业成绩是降低留守儿童歧视知觉水平的重要资源,良好的学业成绩不仅可以直接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而且还能通过降低其抑郁水平来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对188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青少年感知到的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的年级特点,并探查父母自主支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感知到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发展趋势一致,均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在初二时期出现拐点。(2)父亲和母亲的自主支持与青少年自尊及社会适应各领域的发展均呈正相关,而且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的作用不仅具有累加效应,还可以相互补偿。(3)自尊在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与社会适应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1147名双亲外出儿童和父亲外出儿童为被试,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显著负向预测其随后的歧视知觉,但是歧视知觉不能显著预测其随后的学业成绩;(2)抑郁在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歧视知觉之间起着纵向中介作用。这表明,学业成绩是降低留守儿童歧视知觉水平的重要资源,良好的学业成绩不仅可以直接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而且还能通过降低其抑郁水平来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法和教师评价法对上海、河南、山东、甘肃四地共1730名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旨在考察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集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集体责任;父亲集体取向和母亲个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同伴友情;父亲个体价值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超越进取;仅母亲个体取向正向预测青少年时尚潮流;(2)父母集体取向均能通过青少年集体责任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父母个体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能通过青少年超越进取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积极影响;(3)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同伴友情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对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时尚潮流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这些结果证实了亲子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并强调了代际效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和学校适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study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reputat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mong peers. The sample is made up of 1319 adolescents aged 11 to 16-years-old. Statistical analyses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er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of perception of reputation (real and ideal) on aggressive behavio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dolescents' real and ideal reputations are related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o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indirect effects suggest that lonel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reputation and their aggressive behavior. These finding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Subrahmanyam K  Lin G 《Adolescence》2007,42(168):659-677
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among adolescent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context for thei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 online activity and well-being. Participants included 156 adolescents between 15 to 18.4 years of age who were surveyed about their access to and use of the Internet. Participants also completed measures of loneliness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 ANOVA suggested that loneliness was not related to the total time spent online, nor to the time spent on e-mail, but was related to participants' gender. Regression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gender and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regarding their online relationships were the only variables that predicted loneliness. Adolescents who felt that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online partners was one that they could turn to in times of need were more lonely. However, perceived support from significant others was not related to time spent online, time on e-mail, participants' relationships with online partners, and to their perceptions about these relationships.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results for researchers, parents, and other lay pers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而且还能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朋友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初、高中生群体中存在差异,即在初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能够通过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而在高中生群体中,这两种间接作用均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恋,促进自尊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1008名初中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压力背景下探讨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不同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行为适应结果(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的保护作用,并揭示二者保护作用的适用领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显著预测行为适应,朋友支持显著预测情绪适应和亲社会行为。(2)亲子关系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消极作用。(3)朋友支持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消极作用。(4)尽管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都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消极作用,但压力事件较少时二者的保护效应更强。这提示流动儿童与父母和朋友的紧密情感联结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其情绪和行为适应的消极作用:父母是缓解行为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朋友是缓解情绪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积极行为适应能够同时获益于父母和朋友支持。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法对武汉市两所中学549名青少年早期和中期的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网络亲子沟通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同时考察线上社会资本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是否受年龄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线下亲子沟通的条件下,网络亲子沟通负向预测青少年抑郁;(2)线上社会资本在网络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线上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受到青少年年龄的调节,相比青少年早期阶段,该中介作用在青少年中期阶段更显著。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网络亲子沟通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Som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differ in their importance to suicidal and nonsuicidal people. In this research we explore the cross-sec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risk factors among suicidal adolescents and nonsuicidal adolescents by focusing on self-esteem. Sixty-five suicidal and 390 nonsuicidal adolescents were compared on Harter's Self-Perceived Profile for Adolescents, self-concept stability, seeking support,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Self-concept stability, loneliness, and peer support correlated differently with self-esteem. In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es, variance in self-esteem was explained by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and among nonsuicidal adolescents also by self-concept stability, support, and competencies. Loneliness and self-concept stability related differently to self-esteem in suicidal and nonsuicidal adolescents. When the aim is to enhance self-esteem, this difference may delineate suicidal subgroups that need special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反应风格理论,本研究探索反应风格在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使用孤独感量表、儿童反应风格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对 795 名 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2)青少年孤独感能通过反刍、问题解决间接预测抑郁症状。(3)反应风格整体(比率分数)中介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反应风格能够解释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正成为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多借助整体网和纵向数据, 通过两种作用机制, 即选择过程(selection process) (强调心理和行为变量对社会网络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如关系的形成、维持和解除)和影响过程(influence process) (强调社会网络和同伴关系对心理和行为变量的影响), 来分析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协同演进的动态过程。实证研究关注的领域集中在青少年健康风险行为(如吸烟、喝酒、药物滥用)和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感)。未来研究应该注重拓展社会网络的类型和样本、加强理论建构、增加对积极心理和消极关系的研究, 并有望在互联网领域及社会网络的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反应风格理论,本研究探索反应风格在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使用孤独感量表、儿童反应风格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对 795 名 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2)青少年孤独感能通过反刍、问题解决间接预测抑郁症状。(3)反应风格整体(比率分数)中介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反应风格能够解释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