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女性主义艺术史,多数研究强调其对抗男性话语权威、解构传统艺术史的意义.这样一种对于女性主义艺术史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现有文献的支持与印证.但是女性主义艺术史不仅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史中的“反叛”角色,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于艺术-文化史的拓展与延续.由于女性主义艺术史没有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方法论,在当下艺术史研究趋向方法论综合使用的情境下,其为诸种方法论的合作与竞技提供了可能的场域.方法论在女性为观照中心的交织中,建构了女性的艺术-文化史,这种文化史揭开了未被我们真正认知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2.
谨以此文纪念玛尔特·韦里,她将她的涂红木板靠墙摆在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然后与世长辞. 富于创造力的女性在艺术史中的缺席或最起码乏善可陈的存在,一直未经检视.它反映出这群女性在由政治制度支撑、决定生活世界形态的过程中的缺席.这一缺席要么是通过忽视这群女性的所谓普选权,要么是通过仍有待实现的代表权均等.  相似文献   

3.
艺术史的研究不应仅从所谓的主流视角去分析."主流"艺术史的书写对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值得质疑和反思的,对于固有观念的突破与创新恰能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此次的研究将着重探讨一组相同主题的艺术作品,并以此为突破口反思"主流"艺术史书写中存在的缺漏和不足,这将有助于艺术史书写的完整性.作为存在于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我们对它的研究已不再单纯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去看待其中的深意.如在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中,艺术作品已经开始以图像志的形式提供史料,辅助研究,其中生动的历史图像使人们以视觉的方式感知和认识历史以及历史中的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4.
艺术史教育一直是艺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美国当代艺术史学家斯蒂温·艾迪斯和艺术教育学家玛丽·埃里克森合著了<艺术史与艺术教育>,他们对把艺术史这门学科作为制定和编制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教学大纲的基础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在艾迪斯所写的章节里,他既谈了西方艺术,也谈了非西方艺术;既谈了艺术史的传统研究方法,也谈了当代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美学>实际上是一部艺术史.他的艺术史观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大到艺术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小到艺术史中的许多概念,处处体现了其"等级"观.这种用"等级"构建的进化论艺术史观契合其世界历史观,在为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上确立了新的里程碑的同时,也有着许多令人遗憾的地方:用哲学体系论述艺术史,实际上消解了艺术的门类,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同时这个用精神或理念构建的艺术史尽管是进化发展的,但却是有终点的进化,显示出论证的自相矛盾与主观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艺术史有其独特的传统,各个时期的艺术精神贯穿于作品中产生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通过王正华对《听琴图》解析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是有很大启示的。当然,图像学以及情境分析等西方艺术史方法论有时候并不适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这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找到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进入二十世纪,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与写作观念发生了一系列转向,美国艺术史家温尼·海德·米奈的《艺术史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社会史背景下的艺术史跨学科研究的佳例。全书将艺术史研究与历史语境下的社会史、文化史、美学史、哲学史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出西方艺术史理论发展演变的清晰脉络。通过对该书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与评述,试图证明,在当下,坚持文化的统一性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对我国学者从事艺术史研究与写作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女性意识和后来的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不仅给西方美术史及西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东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文章从女性艺术家被艺术史"忽视"的原因为突破口,以中国女性画家潘玉良的女人体画为例,分析了潘玉良女性意识的觉醒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旨在了解女性意识对于女性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艺术史研究的两种范式:艺术家的艺术史(艺术家—作品)和无名的艺术史(主题—题材—工匠),探讨了这两种范式的异同。宗教艺术具体表现为无名的艺术史形态,工匠是这一范式中的主要作者。宗教艺术的创制与沿袭,又可以对应于艺术家与工匠。"工匠"决不仅是一种身份指认,其概念的界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历了很多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影响到美学和艺术领域,使得其越来越具“多样性”和“边界化”.一方面,日本社会越来越推崇“多样性”的概念,并在很多方面(人性的多样性、价值观的多样性、品味的多样性,等等)跟随这样的趋势.这一时期的美学和艺术研究领域也强调多样性的重要,将其作为艺术史如何获得多学科元素混合动力的方法.另一方面,美学和艺术史所研究的内容相比于讨论“中心”更倾向于讨论“边界”.尽管“中心”这个语境意味着一个领域内的传统或正统主题,相反“边界”意味着不作为传统研究对象的主题.这一时期研究的特征是,倾向于靠近这些“非法”的主题并且正面地解决它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多样性”和“边界化”才被视为近代日本美学和艺术史研究状况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绘画是20世纪女性主义运动浪潮中一股独特的力量,她们以手中的画笔为旗帜,力图借由艺术史上的地位获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佛里达·卡萝和乔琪亚·欧姬芙两位女性画家在这场大思潮中以自身独特的经历、观念和坚毅的个性绽放出璀璨光芒。她们两个,一个是墨西哥人,一个是美国人,从她们与绘画之间的特殊关系,探讨女性主义绘画在艺术史和女性主义思潮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玛丽·卡萨特是19世纪美国艺术史上比较突出的女性艺术家,她凭借着对新潮女性的刻画,以独树一帜的角度描绘母子日常,获得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的认可。作为一名女性,她完美地利用了女性在母子亲情中更加丰富的情感,并将它们传达给观众,用特有的眼光和角度,获得属于女性的荣光。她的油画作品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启迪我们发现平凡中的伟大。分析玛丽·卡萨特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原因、她的艺术作品的产生以及绘画构成、同情感题材的其他女艺术家的创作,致力于研究她的画面中强烈的感染力和共情元素。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 ,欲完整透彻地说明 2 0世纪末期艺术史研究的状况似乎不太现实。我诚心向那些有意更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的朋友大力推荐多纳尔德·普莱茨奥斯最近所著的一本评论文选 ,它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题为《艺术史的艺术》。这本书概览了自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开创了艺术史研究这一门专业以来 ,艺术史研究所沿循的主要方向 ,并且从18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末期这一期间发表的文章中选出相应的代表性作品收入。在 2 0世纪 ,艺术史得到了迅猛发展。虽然我们的艺术史学科主要植根于 19世纪 ,但是随着大学里艺术史讲座的开展 ,…  相似文献   

14.
女性作为艺术史经久不衰的题材,其形象在19世纪末发生重大变化。文章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创作的《朱蒂斯Ⅰ》和《朱蒂斯Ⅱ》为例,从作品本身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探究克里姆特创作中折射的女性图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新艺术史"学派为艺术史这一传统学科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与研究视角,阿尔珀斯被认为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她的观点和著作引起学界极大的兴趣和争议。她认为荷兰视觉文化是"描述的"艺术,这一观点在学者中得到诸多讨论,文章以此观点为基础,结合其论文和著作,探究阿尔珀斯对研究"新艺术史"领域的推动作用及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史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多学科的交汇融合、时空与文化距离以及艺术史学者的成长。他在《美国艺术史中的三十年》一文中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而言,了解他的艺术史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艺术史产生之前,艺术已经发生了,或者说随着艺术的发生,艺术史产生了。因此,艺术的发生理所当然地成为艺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追根溯源,所有故事的起点,却指向人们的意识及其对所处世界的认识。艺术不仅仅是对经验世界和自我的反映,也是对大宇宙的演绎。艺术以演绎大宇宙或者说是参与历史的方式发生,对其自身而言也许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超越和成全,无论是自觉还是非自觉,都是值得期待和参与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新艺术史"的出现,以艺术家、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史的重点内容"旧艺术史"受到冲击。艺术风格学被作为美术史研究的重点问题,对美术史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艺术家与老牌艺术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他们主要将理论的阐释和方法作为艺术史的核心内容,然后利用方法论分析美术史的现象,从此美术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深入剖析艺术风格学的具体内容,研究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风格学与美术史的深刻内涵,为日后进一步透析二者做准备。  相似文献   

19.
贾珂梅蒂是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对其油画作品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谈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旨在帮助人们全面解读贾珂梅蒂的艺术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艺术双年展中,视频成为当今艺术的一种普遍工具、一种"绿卡"。尤其通过利用字幕,视频成为一种方便的载体,对于新兴国家的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艺术史电影也能成为艺术史家共同体的共同语言吗?它的特点是电影导演与艺术史学家的联合,对艺术史进行重新解读。马尔罗在其《非时间性》一书中认为"视听博物馆"已经取代了"想象博物馆"。借助视频和数字化艺术,艺术史电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同时成为了艺术史教学的一个要素,就如艺术史家皮埃尔·弗朗卡斯泰尔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希望的那样。但是当今天一个多中心世界的挑战正在描画一个不同的未来时,"艺术史电影"的历史还有待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