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知不染心     
那条古商城老街,有个不小的博物馆,陈列着各年间出土文物。早至龙山文化及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铜与陶器,古旧得令人失语。参观者,是在寻一份古老,还是在望一片沧桑?数千年的历史面前,今朝的奔赶与争夺,俱落浮云。  相似文献   

2.
心富房不陋     
人生有时难免有些无奈,比如身处陋室。我居住的陋室,绝对名副其实。它建于1983年,其简陋首先表现在设计不合理。不足110平方米的房子被分割成9个小房间,客厅不足10个平方米,厨房和洗手间仅可容身,三个卧室稍大,每间有13个多平方米。它的第二个单元结构非常奇怪,两边的二室一厅旁边各有一套一室一厨。后来单位为了便于装煤气管  相似文献   

3.
十载风雨路,十年常相随。爱殷殷,知识润心田;意切切,离合总关情。结识《思维与智慧》之初,她在我眼里恰似一个未出阁的大家闺秀,娇艳而稍带矜持,举手投足间,都是那样的楚楚动人。我则像情窦初开的少年,如饥似渴去开垦这块处女地。从此我们不离不弃,我心激荡。  相似文献   

4.
鲁其林 《思维与智慧》2010,(11):M0002-M0002
千载风雨路,十年常相随。爱殷殷,知识润心田;意切切,离合总关情。 结识《思维与智慧》之初,她在我眼里恰似一个未出阁的大家闺秀,娇艳而稍带矜持,举手投足间,都是那样的楚楚动人。我则像情窦初开的少年,如饥似渴去开垦这块“处女地”。从此我们不离不弃,我心激荡。  相似文献   

5.
身心不二论     
陈兵 《法音》2000,(6):19-23
身心关系可以说是哲学史上最为古老、贯穿全部西方哲学史的中心问题之一,是人类先民理智初启时期便开始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西方哲学史上有主张灵魂与肉体各有其实体、势不两立的身心二元论,有主张灵魂为身体的形式之身心同一论,及主张灵魂是身体机器部件的机械唯物论等诸说,长期净论不决。18世纪以后,随科学之发展,身心问题在西方以生理与心理及心理与物理的关系问题而被研讨。20世纪以来更集中于意识与大脑关系的研究,形成了心理生理互为副现象论、身心合一论、认识的平行论、心脑相互作用论、心脑非等同论…  相似文献   

6.
7.
正大地和其中的万物,属于上主,世界和其间的居民,属于上主。是他在海洋上奠定了大地,是他在江河上建立了全世。谁能登上上主的圣山?谁能居留在他的圣殿?是那手洁心清,不慕虚幻的人,是那不发假誓,不行欺骗的人。他必获得上主的降福和拯救者天主的报酬。这样的人是寻求上主的苗裔,追求雅各伯天主仪容的子息。(咏  相似文献   

8.
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一代新风,禅宗大兴于世,对中国文艺影响深远,以至于后来涌现出了大量的禅画作品。中国绘画三千年源远流长,其中不泛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在中国第一部美术通史——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出现了有关道释画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正简媜说,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像那些纯真无惧的快乐年少光阴一样,可有几人坚持了最初的理想?有几人活回了最本真的自己,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无邪真纯的时光里,我们都曾坐在明朗的窗下被问及理想。然后端然而立,豪迈万分地大声回答。或者拿起笔,郑重其事地写在宝贝的上了锁的日记本上。那时真是心怀阔大,仿佛世界是自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佛教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佛经中的许多专门语汇也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袭用。“色空空色”便是一例。每当人们认为什么不值得争取,或不想去争取某种俗世利益,每当人们失去,或终归要失去某种自己所钟爱珍视的东西时,出于慰藉自己、说服自己,就会借用“色空空色”这四个字。“色空空色”是佛教对于人世一切存在物发出的冷峻判断语,是至真不误的命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纵说  相似文献   

11.
"妇人不二斩"之说最早见于《仪礼·丧服》,意即妇人不会在同一段婚姻存续期内服两次"斩衰"。此说自《仪礼》提出,经汉唐沿用,至宋乾德三年改"二斩",明洪武七年改"三斩",后沿用至清末,其间曾两次更改。这些改变,与社会礼仪观念的转变、民间风俗的影响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是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也是武当道教的发祥地。道教经典《玄天上帝启圣录》称赞它说:吾山不及诸山富,诸山不及吾山清。吾山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三世为人,方到吾山。五世为人,方住吾地。七世为人,方葬吾境。吾山寂寂草萋萋,只闻钟鼓不闻鸡。汝若有缘居此地,吾令  相似文献   

13.
孙不二,金代全真派著名女道士.孙不二继承了王重阳的内丹思想,注意到坤丹与男丹的区别,大大的发展了以生理转变为重要内容的女丹,成为后世坤丹道法之祖.本文以其著作为基础浅述其女丹功法.  相似文献   

14.
此文为一家之言。近代不断有人把佛教和科学结合起来谈,佛教与科学不在同一个哲学体系,它们能不能扯在一起呢?佛教提倡思辨,各家高见,不妨交流:  相似文献   

15.
香与色     
偶尔听了一堂烹饪课,讲师说,有两种苯一般不做主料,一是香菇,二是胡萝卜。炖鸡时放几块香菇会增香味,放多则味浑,甚至显臭;炒青菜时放少许胡萝卜会增色,万绿丛中一点红,赏心悦目增人食欲,放多则色浊,无从下箸。偶尔听了一堂化妆课,讲师边演示边说,香水一滴为妙,二滴便为过,三滴则大错特错。清香一缕,最是迷人。浓香不绝,肺腑难消;胭脂淡淡一抹为最佳,若隐若现不即不离,似有似无不着痕迹。反之丘壑对垒高低不平,咋看咋不顺眼。  相似文献   

16.
拥有羞色     
提起羞色,人们往往会想到“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的诗句。羞色是什么?其实,羞色不仅仅是缠绵悱恻的男女情爱,不仅仅是少男少女脸上的一片飞红。“平生意气羞牛后,去踏金鳌顶上游。”羞色还是不甘人后,抢前争先的远大抱负:“讵可孤负龙泉剑,羞把诗书问故人。”羞色还是向往驰骋沙场的壮怀激烈:“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羞色又是完善自我,只争朝夕的勇往直前;“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羞色是咬定目标的矢志不渝;“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羞色是誓死报国的铮铮铁骨,是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  相似文献   

17.
一、概说人对自然界色彩感受变化的微妙之处早已为人们注意到。以红为例,艺术大师们有许多描述不同景色中红的感觉的词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日出江花红胜火”等等。在这几种情景中看到的红和脱离自然背景单纯看同一个红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是以道文化的道德思想为核心。我认为,道是形而上的全能及本体,德是功能及作用,大凡对利益众生、天下太平、社会稳定、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益的举措都是德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梁辉 《美与时代》2023,(9):72-74
从近现代开始,中国画家们前赴后继地展开了中西融合艺术的探索,林风眠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林风眠一直探索中西融合之路,试图从自己的画面里找到理性、感性的平衡与安定。他在吸收西方绘画色彩知识后,将水墨和色彩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墨结合的彩墨画,同时增加光影层次,依然保持了画面在二维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平面性,而不是立体性,使作品既有西方审美又兼具东方韵味。正如潘天寿所说,林风眠水墨“既清秀又浑厚”。这正是其中西融合与探索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憨山德清的《肇论略注》在晚明佛教界多年"物不迁"诤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注既整合各家的注疏,又融入自身的禅观体验,是晚明注释《肇论》的重要论述。本文通过着重分析《肇论略注》以及憨山涉及"物不迁"义理的其他著述,说明其在诠释"物不迁"义理时所展现的特点。具体说来,憨山"物不迁论"义理的诠释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