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批判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生产主义"的批判,明确了鲍德里亚对"生产"的界定,即一种以观念来推导现实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基于对这种"生产"观念的批判,本文分析了鲍德里亚误读了马克思哲学中的劳动、价值以及辩证法等诸多概念的根源:即忽视了生产辩证法对社会现实的切入,从而将马克思归入旧形而上学的藩篱.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的《生产之镜》一书自发表以来,据说有着很大的学术影响。其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鲍德里亚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门内逆子,并没有像许多马克思的外部敌人,只是简单化地攻击马克思思想的不同历史派生形态,而是准确地直接爆破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内部最重要的支撑性结构———物质生产基始论和历史现象学批判逻辑①。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大理论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生死存亡。在此,我主要来讨论一下鲍德里亚该书中提出的诸多问题和反命题。一、鲍德里亚要反对什么?“一个幽灵,一个生产的幽灵在革命…  相似文献   

3.
唐正东 《现代哲学》2007,19(2):11-15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马克思没能看到使用价值也是由交换价值生产出来的,因而他满足于用以生产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模式来完成对资本的批判;二、由于他使用的是“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方法论,因而,他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的分析也是错误的;三、由上述两点决定了他对未来革命的路径的判断也是错误的。文章认为,鲍德里亚在理解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概念时,根本没有进入这些概念在马克思那里的历史发生学视域,因而不仅导致了他对马克思生产概念之本质的误判,而且还导致了他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的误读。至于鲍德里亚在资本对生活世界的统治模式以及未来革命路径等问题上的观点,则明显地具有方法论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鲍德里亚早期理论立场的分析,该文强调鲍德里亚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早期属于后马克思思潮立场,而《生产之镜》则是他告别后马克思思潮走向某种草根浪漫主义的过渡性文本。在这一文本中他公开地拒斥了马克思主义,而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进行的批判则是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鲍德里亚早期理论立场的分析,该文强调鲍德里亚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早期属于后马克思思潮立场,而《生产之镜》则是他告别后马克思思潮走向某种草根浪漫主义的过渡性文本。在这一文本中他公开地拒斥了马克思主义,而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进行的批判则是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夏莹 《哲学动态》2008,(1):19-21
作为鲍德里亚的一个重要概念,符号政治经济学在其概念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通过对这一概念的阐述,鲍德里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批判理论,凸现了其与马克思的密切关联;另一方面,这一概念处于鲍德里亚思想历程的转折点上,蕴含了鲍德里亚从马克思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以生产为轴心的理论建构方式称之为生产逻辑,并将其视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特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无条件地肯定它,或者彻底地批判它。本文以德勒兹的欲望生产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德勒兹对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以及生产逻辑所做出的不同阐释。其中,生产成为一种富有生产性的过程本身,从这一视角出发,生产逻辑不再是另外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形态。而德勒兹的这种阐释不过是对马克思"生产一般"的观念的再摹写。因此德勒兹与马克思是一种生产逻辑在不同历史与理论境遇的同一表达。德勒兹的欲望生产有效地回应了鲍德里亚对于生产逻辑的批判,丰富了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8.
胡大平 《现代哲学》2007,2(2):16-23
鲍德里亚批评马克思的逻辑有一个递进过程,从最初借助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发展出一种以符号(或形式)分析为核心的消费社会观,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批评,最后以“象征交换”理论替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他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失败原因追溯到马克思主义起点上,并借助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相关人类学成果构建了一种从象征关系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但是在根本上“象征之镜”却是资本主义“生产之镜”话语之外的另一种非历史话语,批判本身成为与历史生成具体情境无关的一种话语反对另一种话语的斗争。在直接的意义上,鲍德里亚式的批评是当代左派激进文化批判的困境表现。  相似文献   

9.
杨生平  韩蒙 《世界哲学》2012,(5):88-98,161
鲍德里亚通过对马克思拜物教概念、政治经济学批判模式等理论分析后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仅仅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揭示的人对实体物的迷恋,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模式不仅无法实现对拜物教的颠覆,最终还会陷入到资本逻辑的普遍化之中。事实上,鲍德里亚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严重误识,其根源在于非历史性的社会学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使他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框架,还导致了在消解拜物教问题上走向了不可能的绝望之路。  相似文献   

10.
J.雷契  齐鹏 《世界哲学》2004,(4):108-110
让·鲍德里亚认为:在一个被生产主宰的社会里,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异有某种相关性.确实,马克思曾经用这些范畴对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根据马克思的解释,物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它能满足某些需要的有用性.另一方面,交换价值指的是产品或物品通过市场价格衡定出来的市场价值.马克思把物的交换价值称作物的商品形式.  相似文献   

11.
One of Laurence BonJour’s main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a priori is an argument that a priori justification is indispensable for making inferences from experience to conclusions that go beyond experience. This argument has recently come under heavy fire from Albert Casullo, who has dubbed BonJour’s argument, “The Generality Argument.” In this paper I (i) defend the Generality Argument against Casullo’s criticisms, and (ii) develop a new, more plausible, version of the Generality Argument in response to some other objections of my own. Two of these objections stem out of BonJour’s failing to fully consider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being justified in believing that an inference is good and being justified in making an inference.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argument that I develop sees the Generality Argument as one part of a cumulative case argument for the existence of a priori justification, rather than as a stand-alone knock-down argument.  相似文献   

12.
Kripke maintains that one who stipulatively introduces the term ‘one meter’ as a rigid designator for the length of a certain stick s at time t is in a position to know a priori that if s exists at t then the length of s at t is one meter. Some (e.g., Soames 2003) have objected to this alleged instance of the contingent a priori on the grounds that the stipulator's knowledge would have to be based in part on substantive metalinguistic knowledge. I examine Soames's argument for the a posteriority of the relevant meta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I argue that its main premise is false.  相似文献   

13.
14.
15.
Previous work on the approach trajectories of hands to targets in tracking and aiming tasks had produced contradictory evidence about the shape of these curves.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se trajectories are a function of the level of practice of the subject; an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the theory of intermittent control of movements is advanced. Previous contradictory data can be resolved by reference to the subjects/ level of practice. In addition, this theory will encompa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ccurate and free movement trajectories reported earlier.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