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中,适应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心理健康研究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是社会适应性良好,因此,在心理健康研究中,适应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以认知理论为依据的心理治疗实践看。适应性与社会图式的关系也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社会图式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要素.并在认知心理咨询方法中得到验证。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新生进行有关大学的社会图式构成的调查,通过调查比较其入校前后大学图式的构成变化,这种图式构成的变化程度是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以及他们后来使用的应对方式在图式构成变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宗教的基本形态应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次来看,其中内在形态由宗教的教义体系、宗教的修道体系和宗教的心理结构三种要素构成;外在形态由宗教信仰者、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活动三种要素构成。两个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基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实践活动过程,通过排除某些抽象时间理论来阐述他对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关系的理解。在个人时间层面,他扬弃了由内在体验、关系性感觉和自我意识等构成的抽象意识时间,扬弃了对个人劳动进行抽象表达的量化时间,在更高层次上认为个人时间体现了个人的实践活动及其过程。在社会时间层面,他扬弃了社会时间的概念化阐释与经验化抽象的历史,认为社会时间表现为一种生产活动的积累与传递,构成了个人实践活动的条件;社会时间总是在个人的具体实践中通过个人时间被展示和被表达出来。所以社会时间是个人时间显现的条件,而个人时间是社会时间展现的载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人-社会时间统一体。厘清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关系,对于深刻认识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伦理学社会学研究会关于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讨论会于5月23、24日在西安召开。会议收到论文11篇。会上就道德的定义、要素、结构、出发点、本位、核心以及道德意识的本质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与会者一致指出:深入研究道德的定义、要素和结构是伦理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一种意见认为:人的活动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道德本身包含三个要素:生活原则,即人们对于人生的基本观点和  相似文献   

5.
李铮 《心理学报》1981,14(3):3-10
作者认为,人的现实活动体现着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者的联系和关系,它构成人们活动的特殊矛盾:即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心理、意识作为最活跃的方面同其活动本身构成的矛盾统一。心理学的实践观,要求从人的现实活动规律方面来探讨整个心理与活动的关系问题。本文还就活动的性质、结构、机制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晓莉  闫红丽刘力 《心理科学》2015,(6):14751481-14751481
本研究从双文化人对于文化认同的主观感知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藏汉杂居区的藏族大学生和汉文化区域的藏族寄居大学生为例,探讨双文化认同整合、辩证性自我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以及辩证性自我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对于两类被试来说,双文化认同整合问卷的和谐冲突维度与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与辩证性自我呈显著负相关;但不同的是,藏族杂居区的被试,双文化认同整合的混合区分维度与辩证性自我和心理适应的相关都不显著(2)辩证性自我在双文化认同整合(和谐-冲突维度)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实践中,应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文化认同整合,降低其冲突心理、增强矛盾容忍性等辩证主义思想,进而增强其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按其本质来说,乃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样的人,总是自觉能动地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理解人的本质,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心理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心理、意识正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的心理、意识和实践是处在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在这里是把生产劳动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8.
以高度分化的g因素研究为理论基础,智力开发活动形成了神经潜能开发、心理管理与反省经验开发、专家技能开发、多元智力开发、社会分布式认知开发、知识表征重组开发、环境重组开发等智力要素开发理念以及一些代表性的实践。随着对智力结构的整合研究的出现和不断深入,智力开发理念和模式将由分化的要素开发向整合开发转变,以智力与其他心理结构、智力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系统关系为基础的智力开发将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9.
社会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学的特性,又具有强烈的感情因素。社会学与心理学都不可能彻底解释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应构成一门独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既研究大集团的心理,也研究小集团的心理。社会心理虽然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一方面,但是还有“实践的”方面;前者即表象与概念,构成公共意识的特殊内容,后者即意志与感情、行为与行动,构成社会心理的特殊内容;后者比前者更活跃,更不稳定。艺术反映的特殊对象正是社会心理。艺术中刻画的人物的心理体现着整整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心理。这种社会心理是复杂的,充满了矛盾的。某一阶级的思想体系大体上是同其社会心理吻合的,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吻合的地方。同思想体系相比,社会心理表现出三个特征:自发性;多样性和易变性;非系统化和非概念化。思想体系与社会心理构成社会意识,它体现着社会精神生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心理咨询与教书育人的关系密切。在现代社社中,由于社会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和提高,心理咨询与教书育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应引起教师,家长和社会上的普遍重视。一、心理疾病已构成当今现代社会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威胁。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实践活  相似文献   

11.
冯莹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92-192
价值观是指行为人对人、物、事及对自己的所作行为之结果的效用、意义和重要出炙准确性的总体评价,是促进并引导个人采取决定和行为的准则、指标,是个性心理要素的重要因素之一。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对美的总体看法,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相关意识形态有紧密的关系,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心理要素,是通过社会化实践培养起来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二者非常密切相依,本文就由此出发试论审美观与人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伦理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包含着体面劳动的思想要素.体面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现实实践形态.马克思体面劳动观体现为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有劳动才体面,劳动者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三大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体面劳动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伦理批判:一方面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体面劳动的实践;另一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劳动者因劳动不体面,无劳动更不体面,从事的劳动是不体面的劳动.现代社会实践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伦理要求是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劳动者有劳动且能体面地劳动.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亟须现代价值理念的引导,现代价值理念必须具备两个要素:第一,要体现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或根本价值;第二,是各主要观念的统一体.两者的一致构成现代价值理念.从社会民主政治范畴来看,现代价值理念起着构建基本结构、制度和公平正义的奠基性作用,它是体现和实施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现代价值理念既然揭示了人的内在价值,就必然与人的生存、发展有血肉联系,换言之,现代价值理念也高扬了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论坛主题:环境与人类心理论坛内容:1.构建环境心理学的共建、共创、交流平台,促进心理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2.心理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司法心理、军事心理、体育运动心理、经济心理等各分支领域中技术及应用新成果的共享与交流。3.交流我国社会发展正经历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有效调配社会要素,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健康发展。4.交流社会心理、社区服务、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等方  相似文献   

15.
在心智哲学中,概念是指一类构成我们的命题态度、影响我们解决问题的实践的心理实体。哲学家们基本认同表征与概念能力是概念的两项功能。但是,两者中哪一项才是概念的首要功能,从而构成了概念学说的基础呢?本文回顾并分析了2004年福多与皮科克等哲学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争论,并指出这场争论反映了哲学家在说明概念功能时采用的两条研究路径:将概念视作思想要素的表征路径与将概念视作认识状态承载者的认知能力路径。  相似文献   

16.
结构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结构范畴作了广泛的探讨,现综述其中三个问题。一什么是结构大体有六种意见:1、结构是事物中的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社会道德风尚结构,就是构成社会主体道德的各种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见是把事物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都包容于结构范畴之中。2、结构是事物内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形式及其事物内部诸因素和外部环境诸因素的关系形式。如“所谓高等教育结构,就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单元、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及其高等教育内部诸因素和外部环境诸因素的关系形式,即高等教育系统的  相似文献   

17.
论"伦理世界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伦理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当以“意识—意志”的复合为研究对象,因而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和法哲学意义上的意志,就是合理的伦理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两个理想要素,由此伦理学的研究必须实现现象学与法哲学的璧合。“伦理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伦理与自然(包括客观自然与主观自然)的关系问题。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在伦理精神中原初的对峙与对立——绝对义务意识对伦理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统一——透过伦理行为达致的伦理与自然的现实统一,是伦理世界观的辩证结构,及其生长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8.
谁是海外华人?海外华人是谁?海外华人如何自我理解?我们如何理解海外华人?本文旨在运用社会心理分析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要素构成、表现方式及生成机制进行一个架构式的检讨。文章首先指出,文化认同主要由文化范畴认知、文化自我确认、文化价值承诺和文化价值卷入四个互为关联且相对独立的要素构成;进而文章提出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在社会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乐意公开声称自己的华人身份,偏好中华文化的部分相关范畴,积极参与华人社会的公共事务,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为人处世,以及关注祖籍地及当代中国的发展;最后文章对影响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建构的若干社会情境因素进行了检讨。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多的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要研究教育系统,要研究教育系统中人的活动,首先需要研究师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社会心理研究的不同学科取向、文化取向和方法论取向做为三条主要线索,对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多元化道路和整合社会心理学的努力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主要是由于社会心理的多质性和社会心理学的边缘学科性质所决定的,社今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整合努力则主要是由于社会心理的整体性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统一性所决定的。分化与整合作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一对予盾统一体,伴随了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百年进程,推动着当代社会心理学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