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键是“崇尚”“崇尚科学”不等于“掌握科学”,不等于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就光荣了,关键是“崇尚”二字。崇尚科学要求我们在努力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当用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来对待学习上的、工作上的、社会关系中的各种问题,甚至在执政能力建设中也强调要“科学执政”。崇尚科学就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应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就应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许多事实证明,有些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人,却缺乏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不注意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来办事,影响很坏。因此“崇尚科学”这一…  相似文献   

2.
试论自然哲学的学科建设吴国盛1自然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着漫长的历史,但在我国当今的学术界,自然哲学并未被当作一门学科对待。原因很复杂。我国的近代科学事业本来起步很晚,关于自然哲学的专门研究更少,谈不上形成一门学科。1956年制定的我国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将“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简称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作为一项纳入其中,标志着这方面的问题已构成了一个学术领域,需要专门研究,但它毕竟只是一些“问题”,不太象是一门学科。后来,“自然科学哲学问题”被冠以“自然辩证法”的名称,名称一变,本来是一个问题域,现在倒象是一门学科,结果在规划书上写道,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就这样,自然哲学问题、科学哲学问题在“自然辩证法”名下得以研究讨论。80年代以来,从“自然辩证法”名下独立出了一大批分支学科,其中包括“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等,但“自然哲学”始终没有独立出来。这并不是说没有人研究自然哲学的问题,相反,在自然辩证法界,研究自然哲学问题的人占相当大的比例。自然哲学未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们只研究自然科学中的自然观“问题”,不把它当成“哲学”来研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思潮,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为理由,抓住“人”这个概念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大作文章,形成一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回潮。于是“人性自私”论、“人的主体”论、“人的需要”论、“个人本位”论等,便在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里活跃起来,并成为各种“创新”的理论依据。在道德科学的领域里,同样受到这类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人的需要”为研究道德问题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从而引伸出一系列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向容宪同志听了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科学与生活》的一篇报道,惊奇于植物也能象人一样有“情”,并且发觉了“人们竟没有发觉”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句被广泛流传和运用的俗语,从问世时起就是不能成立的。”(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3年第5期向容宪文《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逻辑与语言的冲突》) 植物是否也能象人一样有情,这是属于生物学领域的问题,我们不去涉及。但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处理我国的宗教问题,关键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对待信仰宗教的群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指出:“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植根于民、执政为民理念,从新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宗教问题得出的新结论,对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宗教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宗教信仰仍然是群众的一种精神需要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需要越来越被重视。在精神需要中,信仰需要显然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可以信…  相似文献   

6.
人有两件宝     
人有两件宝,工作做不好;双手和头脑。用脑不用手,双手会劳动,空想做不到;头脑会思考;用脑又用手,手脑同时用,越想越周到。才会有创造。积板劳动想办法,用手不用脑,社会主义早日到。 (选自“实践”1958年第1期.思目是编者加的。人有两件宝~~  相似文献   

7.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有位名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会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  相似文献   

8.
论作为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 ,社会与传媒对于诸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等各种“精神”的呼吁和赞扬之声日渐高涨。这是一个让人感到高兴的好事情。毛泽东早就说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的精神性状直接决定着他生活的方向、意志的强弱和作为的大小 ;而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 ,也都需要人的“精神”来做支撑、做动力。我们今天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更是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精神”。这应当说是不成问题的。然而 ,什么是“精神” ,我们现在倡导的各种精神的…  相似文献   

9.
“人的需要”,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将学术界这几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人的需要”范畴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哲学上的“人的需要”范畴,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上所用的需要范畴内涵不同。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定: 1、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人所创造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一种依赖性和渴求性。人的需要本质上不是指人对未经改造的自然物的关系,而是对人所创造的物的关系。 2、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与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中西皆有,不过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就早期历史发展言,西方的科学和人文原本是一家。早期希腊人以科学的态度来看人文的问题。希腊的哲学是科学的形态,其中包括了对人文问题的思想,也是科学性的。古代希腊人以科学理论的态度对待“自然”,也以科学理论的态度对待“人”。“哲学”是这种科学理论体系的高度概括。这是“哲学”的“古典”传统。西方哲学的古典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至黑格尔仍是如此:哲学以科学的形态对“自然”和“人”的各个领域,有一个理论性的思想体系,成为“知识”(科学)的“最高形态”。这个…  相似文献   

11.
学习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等所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一生都离不开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学习就无法生活。因此列宁说:“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周恩来一再告诫:“人要活到老,学习到老。”学习是无止境的。正由于人需要学习,又能学习,才使教育成为可能,才有必要进行学习。到底什  相似文献   

12.
每年的4—6月份,对高考应考生来说,已到“会战”前的关键阶段,把握好这个时期,以高效率地复习,将给你高考的胜券上增加砝码。高考对人的一生是重要的,尽管高校扩招,但竞争仍是很激烈的。如何有效地复习,在竞争中取胜,其中是否能够做到科学用脑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医学教育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时,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及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中所体现出的巨大差异。如何看待这些差异,既不能回避,又不能夸大其影响,只有采取科学的态度,站在历史、社会的客观角度来分析这些差异及其渊源,才能找到中西交流、融合的切入点。1培养目标的不同我国学者提出将中国高等教育按其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阶段,目前正由“科学”阶段发展为“人文·科学”阶段,但实现这种转变,既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如果从法国1794年…  相似文献   

14.
一,恩格斯在什么意义上提出“劳动创造人”的思想? 长期以来,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思想,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根据。因此,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首先从对恩格斯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开始。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如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思想,是从解决人类起源问题这个意义上提出的,这一论断能够而且已经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的起源问题。这种观点主要反映在以前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单句复句的划分是讲汉语语法叫人挠头的问题之一。”而停顿与复句的关系,又是这个叫人挠头问题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怎么看停顿?停顿与复合句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笔者在学习前人成果、学习专家们的科学论述基础上,结合汉语实际,谈点体会。一、从句法结构上看“停顿”性质作为语法单位之一的句子,其内部结构关系不论多么纷纭复杂、变化多端,归结起  相似文献   

16.
当下对“存在”的任何思虑不能不触及“科学”。科学是整个现代性的聚讼之处,也是整个现代世界的图景。任何关于哲学的或科学的思考都无法回避这一点。那种被称为“科学”的东西已经取代“存在”而上升为“根据”。潜藏在诸多关于科学的“能指”背后的是一套精致的形而上学的体系、传统以及一种生活理念。现代性反思的关键正是在于要准确地提出科学问题。不准确地提出“科学”问题,“存在”的遗忘问题就无从把捉;不准确地提出“存在的遗忘”问题,“科学”就没有来由。因此,关于科学与哲学的探索不得不面临诸种危险,于“科学”大行其时之际“…  相似文献   

17.
“预期与非预期”矛盾是恩格斯晚年所特别阐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历史哲学历来关注的一个难题。这一问题并不像有神论者认为的那样,是神意和天命所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无神论看来,“非预期”根源于实践内蕴的历史规律与人的目的之间的冲突,而非神意所为;“预期”只是“现实的人”的“预期”,与神灵无关。“预期与非预期”矛盾的科学无神论诠释,将人民获得现实幸福的能力由神灵归还到人手中。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为提高企业素质服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理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发展生产、改进经营管理服务则是我们近年来探索的一个重点。因为管理的改革十分需要心理学工作者参加解决与人的因素有关的问题。在现代管理学中行为科学起着日益为人重视的作用。 提高企业素质是当前我国管理研究中的一个中心课题。邓小平同志说,从“六五”计  相似文献   

19.
一、信仰科学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人无信不立 ,但信什么、怎样信才是科学的呢 ?”何怀远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国防大学出版社19 98年版 ,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鲜明地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性课题。宗教“也是一种信仰的归宿”。 (第 31页 )从哲学角度看 ,“法轮功”一类事件提出的深层问题是 :当代哲学和科学所提供的信仰有多大能力与有神论争夺信仰领域 ?信仰是唯人才有的、超越动物本能的智能现象 ,是人对某种思想观念或事物、现象确信无疑的精神状态。人和动物都有本能 ,都需要物质生活。人优于动物之处是人还有智能 ,…  相似文献   

20.
一、超速诡辩   某国某市。   一次,交通警察拦住了一辆超速行驶的轿车。   “对不起,夫人 !”警察很有礼貌地说:“您违反了交通规则,超速行驶。您的车速已达到了一小时 60公里。”   “哦,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驾车的妇女以不容置辩的口气答道:“我总共才行驶了 15分钟,远远不到一小时,怎么谈得上一小时 60公里呢 ?”   “夫人,我的意思是: 60公里的路程,您将会用一小时赶到。”   “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只要再行驶 10公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赶 60公里的路程。”   二、煤灰救命   1903年,在南极探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