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佛教文化》期刊社: 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两幅禅照,漫天红霞之下,一位慈祥可亲的老人如处定中,妙乐融融,法喜充满,溢于颜表。他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我接触南老先生大作始于1991年。因为我在1988年以后,曾一度醉心于禅,在无师临炉指点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11)
《禅苑蒙求瑶林》,又称《禅苑蒙求》、《禅苑瑶林》,三卷。金正大乙酉岁(1225),嵩山少林寺志明撰,元宪宗乙卯岁(1255),燕京大万寿德谏(无诤)注。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禅苑蒙求》书首有佚名所作“志明小  相似文献   

3.
编余旁注《茶禅同一味》是日本茶道鼻祖千宗旦关于茶禅的重要著作,书为后人刊行干文政十一年(1828)。宗旦淡泊名利,亦淡泊茶事。尝言:“茶本从禅故,更无其他路。吾平生所言古人茶话,以为指月,当亲自领悟茶事方可。”宗旦传有茶歌曰:茶道无字,以口相传,以目相传,以心相传。伊藤古鉴,日本当代高僧,茶禅泰斗,有《茶和禅》等名著传世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期刊(1992.1—2)中,载有张中行先生写的《禅的禅外说》一文,他举出禅外说禅的四点理由:一、有怎样想就怎样说的自由,没有在禅堂参禅的麻烦。(不求参究但要弄清开悟所得是怎么回事?)。二、禅,作为文化史的一种现象,记述事实,分析因果,评定是非,只能站在禅外。三、禅境迷离恍惚,难于理解,必须使常人清晰易解,容易接受。四、有关史料问题,去伪存真,应站在禅外。其中心思想,如他说:“说禅,我站在禅外,以科学常识为依据,解释、衡量看似难解的种种。”他如何以科学常识解释禅。  相似文献   

5.
看了《评禅外说禅》和《禅是被说坏的》两篇文章后,颇有一畅胸臆的念头,于是忙不迭地拟好了这个题目,但正要落笔时,却又犯疑了,反观一下,我有什么资格呢?我于禅有那么一丁点了解吗?实在是有一个“禅”来供我评说吗?自答曰:“无!无!无!”似乎这样一来,我是无话可说了。但是且慢!无话可说亦是有话可说。是不是禅我不知道,但还是不妨陈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恐怕不致大罪。永明延寿大师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后来的憨山大师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 ,禅宗僧徒援教入禅、以禅解教而出现的佛教禅学化、禅教合一趋势 ,黄檗为总结者 ;士大夫官僚以庄释禅、庄禅合流而出现的禅学道学化、禅道合一趋势 ,裴休为典型代表。《传心法要》作为禅师与士大夫共同完成的思想体系 ,也就历史而逻辑地铸就了道禅的品格和特质。深入研究中晚唐社会重要历史转型时期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对于理解有唐一代禅佛教尤其是由洪州禅向临济禅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宗禅在唐末式微以后,并未绝迹江湖,在宋明一直绵延未绝。以玉泉寺为考察中心,检视《玉泉寺志》《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四集》等史料,从中既可以梳理出北宗禅在宋明时期的发展谱系,亦可以呈现北宗禅的师承关系。就谱系而言,宋有慕容,元有钟山,明有广鏔、常镇以及满秀、无迹、了凡等诸僧,这些高僧都是北宗禅谱系上的重要环节。以北宗禅谱系为基点,考察北宗禅诸僧的师承关系,可以看出宋明时期北宗禅门下依然徒众甚多,这种趋势在晚明时期表现得更加明显,并一直延续到清初。北宗禅在宋明时期的发展,以讲经、著述并重为基础,既有自身愿力,亦有王室资助,既将净土法门纳入修行之中,亦将戒律融进禅修之内。  相似文献   

8.
竹林禅派是完全本土化的越南禅学宗派。从竹林头陀接引法螺悟道的过程来看,《课虚录》、《传灯录》、《大慧语录》等是该派重要经典,而《佛说十二头陀经》更具有准宗经的性质,体现了竹林禅派的禅学旨趣。竹林禅派的兴起与衰落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内涵。  相似文献   

9.
禅讲禅画是禅艺术的大宗。因此,谈禅艺术就不能不举王维辋川诗《辛夷坞》、牧豁《六柿图》等深体无心的作品。然而,若论其极致,同为首选的京都龙安寺《枯山水》恐怕更能让人体得宗门之不共。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化》2016,(6):68-69
掸标举不立文字,以此在外相上有别于教下诸宗,而尽管有初祖至四祖以《楞伽经》、五祖六祖以《金刚经》印心的说法,但禅在六祖后就看不到一致所依的经典。不过,有意思的是,标举不立文字的禅却在后世留下了最多的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11.
释慧林 《佛教文化》2013,(1):118-120
有人来问我:什么是禅?这不难回答。禅就是真如妙心,禅就是诸法实相.禅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平常心,就是看破放下,就是自在解脱。但是,我又轻声地问自己,你真的懂禅吗?究竟什么是禅?说到中国佛教的禅,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六祖坛经》。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当中,只有这样一部中国人自己记述的佛教典籍,被称之为“经”。作为这样一部珍贵的佛教文献,《六祖坛经》为我们展现了公元七、八世纪,中国禅宗史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透过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北宗神秀、菏泽神会、青原行思等众多祖师的身影,我们或许可以从中领略到“禅”的身影,或许可以从这样一部《六祖坛经》中,找到我们谜题的答案——究竟什么是禅。  相似文献   

12.
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是当代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禅宗历史著作。在此之前,中国虽有胡适的《神会和尚遗集》等禅宗史著作。日本亦有宇井伯寿的《中国禅宗史研究》以及关口大真的《中国禅学思想史》等,然多依据八、九世纪禅门文献,且就印度禅向中国禅的演化历程重视不够。印顺法师此书从以上二方面弥补了以前禅宗史研究的缺  相似文献   

13.
活得安祥     
编者按:一行禅师是当代世界著名的禅师,在法国创办了梅村坐禅中心,倡导正念禅、行禅和人间佛教。他对佛法有着独到的理解,先后出版了约八十种著作。最近在他率领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来华访问之际,华侨出版社以及河北《禅》编辑部分别翻译出版了他的三部著作:《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智诜、净觉、慧忠三家有关《心经》的注疏为例,探究初期禅史中禅宗的解经思想,同时也以大颠的《心经》注与唯识宗学人窥基的《心经》疏为例,分别考察初期禅流变为"古典禅"时期,禅门解经学的变化,以及禅宗与义学在经典释义方面的区别。本文的研究旨在表明,中国中古禅宗与经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多变的,需要重新反省过去禅史研究中某些过于简单化与化约论的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15.
雷默 《佛教文化》1993,(1):11-11
“一石激起千重浪”,张中行先生的大作《禅外说禅》印行已非一日。至今尚未听到有批评意见,但张先生在本刊发表的《禅的“禅外说”》却引来不小的反响。惟贤法师是重庆市著名的大和尚,一位德高望重的佛学前辈,他便不顾酷暑高温、挥汗如雨,写了一篇《评〈禅外说禅〉》。见仁见智,本是十分正常的事,只是若干年来大家对批评与反批评都看得过重,特别是与政治挂了钩,闹得不辩则已,辩则必求一边倒,十分不自然,不舒畅。本刊如今偏要做个不偏不倚的东道,各路英雄尽可一展身手,倒要让世人将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看个明白,品个究竟。我们希望各方辩者都能畅所欲言,说个痛快;也相信各方读者都能独立思考,想个清楚。倘若有对批评的反批评或对批评的助批评,只要写得认真,论得精辟,一律欢迎。  相似文献   

16.
说到禅净双修的问题,必须从宋代永明禅师写的禅净四料简谈起。我国汉地佛教到了宋代,禅净两宗最为盛行。永明延寿(904—975)禅师于公元961年,应吴越王钱俶之请,住持杭州永明寺(即今净慈寺),参学的大众近二干人。因此尊称为永明禅师。他原来是禅宗法眼宗的巨匠,著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神栖安养赋》一篇,回向极乐净土。当时他写有禅净四料简,意在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有糠禅一派,盛行于金元两代。然中外佛教史专著中,皆未言及于此。近者中华书局出版元人耶律楚材《西游录》,已故先师向达教授(1900~1966)在注释中首次对糠禅加以解说,略谓糠禅是禅宗中一个流派,起于金代。此教派的正名是“大头陀教”,由刘纸衣创于金天会之际(1123~1127)。据《析  相似文献   

18.
南岳禅僧释法智,工于诗文,精于草书,著有《石浪破门诗集》,草书誉称“怀素嗣响”、“湖南第一”,在当时禅林中,素以诗书成就著名。 一 释法智,明末清初人(明万历二十七~清康熙十年,即公元1599~1671年),名行诏,字允中,号破门,一号石浪,别号南岳七十二老人、破门和尚,衡山人,原籍江苏维扬,又据李元度所撰《南岳志》载,此人就是旺崇祯年间进士包尔庚。  相似文献   

19.
杨笑天 《佛学研究》2004,(1):234-243
《四料拣》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主张禅净双修、禅净融合,而是“方便抑扬”——以方便力,抑禅扬净,这与延寿《万善同归集》第二十八章问答的“先往西方净土,再求唯心净土”的旨趣基本契合。然而,综合各种因素,特别是通过其义理上的破绽来判断,《四料拣》当为后世的假托,其问世,大致当在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之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法音近录默雷摘编唐宋时期的禅宗教团与清规之研究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留学的湛如法师,1996年8月在赵县柏林寺举行的第四届“生活禅夏令营”中,作了以《唐宋时期的禅宗教团与清规之研究》为题的讲演,这篇研究报告已从《禅》1996年第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