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美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梳理,从中揭示出美国宗教心理学当前的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美国的宗教心理学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构成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宗教与人格的关系、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美国宗教心理学的研究中处于突出地位。两支研究队伍的分歧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歧,系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服刑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共病类型,并探讨创伤类型对潜在类别的影响。方法:采用PTSD筛查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692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PTSD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共病类型可分为四类,即“高PTSD-高健康问题”、“回避-一般健康问题”、“低PTSD-高健康问题”和“低PTSD-低健康问题”;(2)相比于无创伤个体,遭遇创伤个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更高,部分个体还有可能产生PTSD症状;而且,遭受人际创伤还更可能导致“回避-一般健康问题”(3)男性服刑人员较高的创伤率可能导致其在“低PTSD-高健康问题”和“回避-一般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3.
自恋是精神分析领域、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中西方对自恋的理论描述和实证研究结果,评估了自恋和心理健康之闻的关系.介绍了自恋的定义及其两种结构.讨论了自恋与其他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自恋与自尊之间的关系;自恋的自我提升策略;健康自恋和不健康自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的伊始,蒙古国就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蒙古国的宗教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中蒙交往中的宗教文化冲突,有利于中蒙关系的健康、稳步发展。本文将基于蒙古国宗教历史与现状,分析其宗教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对蒙古国的宗教风险进行研究,评估潜在风险点。  相似文献   

5.
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美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美国的宗教心理学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系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宗教同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中处于突出地位。两支研究队伍(心理学背景的宗教心理学研究者和宗教学背景的宗教心理学研究者)的分歧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歧,是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启动被试的宗教信仰状态, 进而探讨宗教对个体道德的影响作用, 这是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围绕此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有研究发现, 宗教启动可以增强个体的道德。但也有研究表明宗教启动会使个体更不道德。宗教启动对道德的影响是通过宗教信念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 被试的信仰类型、性别、实验启动的方式及内容、以及被试的人格倾向则会因为影响中介信念的激活而调节宗教启动与道德的关系。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创新启动实验研究方法, 探索影响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的调节变量, 结合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更深入地挖掘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我就如何看待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宗教工作全局中的定位谈点体会,和大家探讨。一、从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我国,宗教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  相似文献   

8.
宗教问题作为研究的热点,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宗教与韩国对外关系的研究述论,一方面梳理宗教与韩国对外关系研究的重要特点和趋势,以供研究者参考;另一方面,以韩国对外关系中的宗教因素为研究对象,着重阐释宗教与韩国对外关系研究的主要领域,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徐玉兰 《中国宗教》2022,(10):39-40
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的“九个必须”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必须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为巩固党和宗教界爱国统一战线,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宗教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的关系、社会与宗教的关系、国内宗教的关系、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的关系、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领域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道教的理念与实践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道教经典中蕴含了对人类心性的解读,以及试图恢复身心健康的方法。荣格等心理学家从中提取可发掘的心理学要素,并对之做出了相应的诠释。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流派与方法都已经或正在为认识道教与心理健康关系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现阶段相关研究尚未充分,若深入理解道教生命中心主义的特殊追求与信仰认同模式,并以此视角更精确地分析心理测量与实验生成的各项指标,则生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心理学范式可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