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个性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但部分垂体腺瘤却呈现恶性生物学行为,呈侵袭性生长,导致手术全切困难,或是虽然手术切除满意,但却存在较高的复发率,使得临床治疗效果不满意。基于此,Jefferson1940年提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概念,随后人们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近年来有人提出垂体腺瘤的个性化治疗,使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干细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机制不清,疗效差,一直是困扰妇科医生的难题之一。最近提出的子宫内膜干细胞(SC)学说认为EMs起源于SC,EMs病灶的维持和发展是子宫内膜SC不断更新和分化的结果。因此,治疗的关键应是针对子宫内膜SC,通过靶向子宫内膜SC及其异常调节的信号转导通路来治疗EMs。这对传统的治疗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为有效的根治EMs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TM4SF1是跨膜四蛋白超家族(TM4SFs)的一个远亲,在多种上皮性来源的恶性肿瘤及供应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中呈高表达。TM4SF1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肿瘤病理血管的生成,并参与肿瘤细胞新陈代谢及微环境的形成,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转移,并与不良预后相关。TM4SF1在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的特性,使其成为肿瘤放射免疫治疗和抗体靶向治疗中的一个有潜力的靶点。本文对TM4SF1的结构、功能及与人类肿瘤侵袭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高度特异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糖蛋白,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肿瘤血管生长因子之一。结直肠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密切的关系,VEGF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就VEGF的功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和治疗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高度特异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糖蛋白,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肿瘤血管生长因子之一.结直肠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密切的关系,VEGF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就VEGF的功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和治疗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临床肿瘤治疗决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虽表现为局部的肿块,但其实质是全身免疫功能受损导致某些组织失去控制的异常生长,机体内部由于肿瘤的生长而发生了许多改变。肿瘤治疗的目的在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即与疾病共生存。肿瘤并发症的治疗和术后肿瘤复发或再生的预防在改善生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严格的技术准入和规范化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却存在着较高的复发率.Jefferson于1940年提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概念,认为这部分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垂体瘤和垂体癌之间.随后人们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多个角度对侵袭性腺瘤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寻找到特异性的侵袭性指标.众所周知,细胞增殖能力的增强和凋亡的抑制是导致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机制.但对垂体瘤的研究却发现有为数不少的侵袭性垂体腺瘤并不呈现高细胞增殖状态,而凋亡的研究则更是出现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侵袭性的形成呢?本文从细胞增殖和凋亡各自的临床意义以及其联合检测的角度探讨侵袭性的确切机制.  相似文献   

8.
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虽表现为局部的肿块,但其实质是全身免疫功能受损导致某些组织失去控制的异常生长,机体内部由于肿瘤的生长而发生了许多改变.肿瘤治疗的目的在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即与疾病共生存.肿瘤并发症的治疗和术后肿瘤复发或再生的预防在改善生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严格的技术准入和规范化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增殖和凋亡的单独与联合检测对垂体瘤侵袭性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瘸,但却存在着较高的复发率。Jefferson于1940年提出侵袭性垂体腺瘸的概念,认为这部分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垂体瘤和垂体癌之间。随后人们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多个角度对侵袭性腺瘸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寻找到特异性的侵袭性指标。众所周知,细胞增殖能力的增强和凋亡的抑制是导致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机制。但对垂体瘤的研究却发现有为数不少的侵袭性垂体腺瘸并不呈现高细胞增殖状态。而凋亡的研究则更是出现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侵袭性的形成呢?本文从细胞增殖和凋亡各自的临床意义以及其联合检测的角度探讨侵袭性的确切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转移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肿瘤血管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肿瘤靶向治疗。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在长期、低剂量非常规给药方式(节拍化疗)下具有显著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能力。节拍化疗有望成为转移性乳腺癌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Gable和Harmone-Jones提出的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本研究采用改进的模拟“小人”任务实验范式考察了情绪的动机维度如何影响趋避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改进的模拟“小人”任务范式能较好地考察情绪对趋避行为的影响;(2)对情绪图片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均出现了“趋利避害的相容效应”,较好地解决了动机定向理论和事件编码理论的纷争;(3)和低动机强度积极情绪相比,高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趋近行为的易化程度更高;和低动机强度消极情绪相比,高动机强度消极情绪对回避行为的易化程度更髙。  相似文献   

12.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国内民族矛盾积累的结果,是典型的冷战后以西方国家“民主”之风点燃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发动对科索沃的入侵,充分暴露了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深层意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孔子和孟子的"乐"理念的各自特点及其异同之处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孔子的"乐"理念具有明显的泛伦理化倾向。他所关注和注重的,乃是"乐"的社会教化、社会整合的伦理调节功能。孔子视"礼""仁"为"乐"之魂魄,视"至善"为"乐"之归宿和极致。"乐"的艺术审美特质被淡化和边缘化。孟子对孔子"乐"理念的最大修正,在于他将其"民本"的政治诉求贯彻于其"乐"理念之中,诉诸"与民同乐"的政治氛围,从而将"乐"理念平等化、平民化、感性化,扬弃了孔子对"乐"的种种宗法等级束缚,破除了对"乐"的雅俗之别的偏见,从而使"乐"理念向其平等的、感性的审美氛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孔子泛伦理化的"乐"理念相比较,孟子的"乐"理念则具有泛政治化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冠心病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等影响了其远期疗效。血小板激活是支架植入术后血栓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氯吡格雷作为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近年来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逐渐确立了其在支架植入术前术后应用的地位,但其应用的量、时机、持续时间等问题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反生产行为的产生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压力-情绪”模型为基础,使用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考察了心理契约违背、负性情绪以及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结果发现,心理契约违背与负性情绪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契约违背和负性情绪与反生产行为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负性情绪在心理契约违背与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的价值理念刺激了医疗行业的逐利行为,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已然是事实,医生的“公共性”日渐缺失.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生的价值取向的迷失.医生确实面临多价值选择冲突,但过分强调“经济人”特性,而忽视公共性的重要,已然导致了种种恶果.所以,应当重视医生“公共人”的角色定位.医生和医院要回归对医疗职业本性的认识,让医生成长为“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工作”的“公共人”,让医院回归“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追求社会效益目标”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容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18.

The formation of 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layers has been observed in Al crystals after 5MeV Ni implantation up to a fluence of 7.6 10 17 Ni atomscm -2 . The layers are structured into sublayers perpendicular to the implantation direction with sharp interfaces between the phases and almost symmetrically arranged to both sides of the maximum of the implantation profile. The sublayers of thickness of the order of 100nm were analys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y consist of polycrystalline Al 3 Ni, crystalline Al 3 Ni precipitates and small amorphous zones, depending on the local Ni implantation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past decade, increased attention has been payed to the role that religious and faith-based organizations can play in enhancing health behaviors. Generally,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religious and faith-based programs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upon enhancing people's health and helping them to reduce risky health practices. Initial research into the impact that these programs can have on HIV-related knowledge and risk behaviors has also been promising, albeit quite limited.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role that religiosity plays in women's involvement in HIV risk behaviors. Religiosity was found to be a strong predictor of women's involvement in HIV-related risky behaviors, with the greatest risk reported by women who were the least religious.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探讨父亲和母亲的抚养压力在母亲抑郁与学龄前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间的作用。以北京市某区75所幼儿园的2222名3~5岁在园幼儿及其父母为被试,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抚养压力量表》、《学龄前儿童问题行为问卷》分别对母亲抑郁、父母抚养压力及儿童问题行为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内、外部问题行为;(2)母亲抑郁对儿童内部问题行为的作用被"母亲抚养压力"、"母亲抚养压力-父亲抚养压力"两条路径部分中介;(3)母亲抑郁对儿童外部问题行为的作用被"母亲抚养压力"、"母亲抚养压力-父亲抚养压力"两条路径完全中介。综上,研究揭示了母亲抚养压力、父亲抚养压力在母亲抑郁和学龄前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