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上大规模暴发的传染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它直接打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与所有生产力要素中最根本的——人类本身;但是,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的作用一直未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疾病的控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中心任务,卫生保健服务直接增进了人类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健康与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二三十年来,剖宫产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高。究其原因,除了医学因素外,社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社会习俗观念、法律、医疗道德、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医学教育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并就如何发挥社会因素的积极作用,消除和避免其消极作用,使剖部率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有关民族、文化、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社会阶层、经济收入不均、社会资本等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表明这些社会因素都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明显关联,不同的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有关社区环境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正成为国外社会流行病学的研究热点,国内这方面研究较少,值得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4.
社会动荡、人口流动、社会资本、社会支持、民族文化等社会因素对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因素对生命质量的总分都有影响;它们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影响也不一致.少数民族文化和社区环境因素与生命质量的关联研究正成为社会流行病学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力图从人生命的生成性及其表现形式即社会文化视域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问题看成是个体实现自身生命本质、占有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而必要的环节。人的生命的生成性决定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性。一般从广义的角度说,社会文化是人特有的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和结果。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不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规则不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亦不同。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一直被研究。其中不加任何个人的意志、观点和外在因素的所有医学原始文件是客观的。而由于临床医生个人意识的惯性思维、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对客观世界的偏离、否定和超越,对未来存在做出超前反应是主观的。疾病诊治基于社会的、主客观交织等因素具有同构性,又互相转化。主观能动性是人在实践中认识并根据客观规律自觉改造世界,推动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诊治的主客观因素永远不可能统一。通过合理分割、界定之后各自找到应得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曾秀芹  卞冉  车宏生 《心理科学》2007,30(5):1165-1168,1160
本研究采用共同方法偏差控制法研究在应聘情境下,社会称许性(SD)因素是否存在于16PF测验的二级因素结构中,对人格测量产生影响,并探索SD对15个分量表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应聘情境下,16PF的二级因素结构中存在SD因素,SD普遍对13个分量表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分量表C、Q4和G受到的影响较大,分量表A、E、F、M、NI、、Q1和Q2受到的影响较小。本研究为探索如何矫正SD对16PF人格测量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影响艾滋病流行的社会因素从宏观层面看有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政治和宗教文化等,从微观层面看有贫困、社会资本、教育、就业和人口流动、歧视等.研究社会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揭示艾滋病流行根源,制定科学干预策略,也有助于反思当前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及方法: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数据,采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中国民众公平感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及经济因素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第一,公平感越高,则社会冲突感越低,外在政治效能感越高,越倾向于对社会不平等进行内部归因,即对于社会的整体认知更加积极; 第二,经济因素能调节公平感与社会不平等内归因的关系,具体而言,经济水平越低,则公平感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内部归因正向预测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0.
权力,作为一种不对等的资源掌控,受到个体当前目标的影响,既可能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也可能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其中,选择性注意与社会距离在该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实际中,可以从个人、制度及文化三个层面提升高权力个体的亲社会导向目标以增加其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应探讨不同权力类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重视区分权力与地位的不同作用,加强对文化等因素的关注与研究,并进一步从群际角度探讨权力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章简要介绍儿童社会-道德发展领域中有关“快乐的损人”现象的研究概况,回顾了儿童社会认知发展领域有关情绪理解和归因的研究,指出在损人情绪归因研究中引入有关社会认知变量的必要性,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介绍了儿童社会-道德发展领域中有关“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研究概况, 回顾了儿童社会认知发展领域有关情绪理解和归因的研究,指出在损人者情绪归因研究中引 入有关社会认知变量的必要性,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个体道德选择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桦  李萍 《道德与文明》2005,1(4):50-54
影响个体道德选择的因素很多,从社会这个宏观角度来看,影响个体道德选择的因素有: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道德情境。通过对影响个体道德选择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叶俊杰 《心理科学》2005,28(6):1468-1471
该研究以371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个体的幸福感、控制感和压力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个体属性和情境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理解和评价;个体属性的影响相对比较重要;在情境因素中,累积压力比当前压力的影响更为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是在个人属性的作用下,个体在不断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先进医疗技术给疾病治疗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常忽视了其长远效果及新技术(包括药物等)给病人造成副损伤,从而导致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事实上,人体有着自身抵御疾病的自然力,无论中医还是西方医学鼻祖,都将医学定义为依靠人类自然力帮助人类度过患病难关,治愈疾病最后还是要依靠人体自身的自然力来完成的。因而,提高人体自身自然力在抵御疾病中重要性的认识,回归医学初衷,是未来医学发展所面临新的课题,也是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学知识普及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李丹 《心理科学》2000,23(3):285-288
本研究以小学二、四年级和初中预备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交往状况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同伴关系好、人际信任度高的儿童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对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太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焦虑程度较高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以839名公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公费师范生政策满意度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考察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以及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结果发现:(1)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显著正向预测教师职业认同;(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结果预期在政策满意度和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完全中介支持性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部分中介限制性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本研究通过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解释了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路径,为提升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以110名儿童为被试,从2岁追踪到4岁,使用观察法探讨儿童2岁时的气质特征、母亲教养行为、亲子关系对4岁时退缩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三者对退缩行为都有影响。但是不同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经济体制与道德的关系,在目前理论研究中尚未受到重视.然而,事实上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是会强烈地引起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规范的变化的.因此,在研究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时,除了应着眼于经济制度与道德的相关分析外,还应注意经济体制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们的经济利益是由社会的生产关系规定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本质,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的总体倾向.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规定社会生产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来进行运转.在保持社会所有制格局不发生  相似文献   

20.
(美)普尔·莫吉尼斯著的《教会对东欧社会的影响》一文,由张绍学先生翻译。该文在八十年代写成,它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对此问题做了分析与认识,这些分析我们并不完全赞同,但它对于我们开阔视野、了解东欧各国的宗教状况和西方人对苏东宗教的一些观点与对策,以及接触一点不同的看法,听听不同的声音,或许对于我们的宗教工作与宗教研究,还会有所启迪。在刊载时有所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