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医学和养生学,大量吸收有文化素养的儒生学医,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文人热衷于养生的风气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形成了宋儒养生流派。他们集我国古代传统养生之大成,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一系列宝贵的养生经验,如静坐、炼气、节食、饮茶、用香、间接服食丹药、使用药枕等是他们特有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形成了皇族、贵族、平民三级医务制度.疾病预防及保健养生意识大为提高,对传染病、侵袭病已知道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一反汉代谶的纬神学思想,出现了"养性"、"养心"、"养神"、"养形"等养生观念.其中一些疾病治疗及保健养生之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闻的密切关联.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儒家的养德、致中和、卫生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佛家的思想对中医养生文化起到补充作用.相互间不断发生碰撞,彼此交融渗透,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道教的饮食养生文化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不单单是因为道教中积累了大量的可供今人借鉴、利用的饮食方法和技术.实际上,道教的核心饮食养生思想及原则,更彰显出了其永久性的价值和魅力.从某种意义而言,更加清晰、深入地了解道教饮食养生思想内核,并把握其内在的科学精神实质,是进一步把道教饮食养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养生学家的思想和实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坚持“天人合一”和心身(神、形)统一的整体观念的前提下,重视精神调节的作用,把“养心”与治身结合起来,以达到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的目的。本文从人的心理和伦理相互作用入手,试图论证道德调节在精神调节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提出养生伦理学(或称保健伦理学)的初步构想。以求时贤指正。 一 中国的养生思想同中国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是水乳交融,难解难分的,老庄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既是他们的人生信条,又是他们的养生准则。孔子的节欲,既是他的哲学主张,又是他的养生思想。在《论语·季氏》中提  相似文献   

6.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的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提倡养生的集大成者.然而道教养生号称有三千六百法门,应该从哪里人手呢?当然应该先从道理学起."本立而道生",养生之术是标不是本,这个本就是养生的道理、理念.简而言之,有三个原则,就是"自然养生"、"清静养生"、"以德养生".  相似文献   

7.
编于两汉之际的<黄帝内经>,对医学普遍问题中的养生有较深入的研究.从医学哲学层面初步探讨<黄帝内经>养生的基本原则、一般特点及境界层次.认为挖掘和研究<黄帝内经>丰富的养生思想,不仅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养生保健,而且对建立和谐人生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想尔注>以"道"为养生本体,以"信道守诫"为养生原理,以内修养气宝精,外修行善守戒为养生方法.其养生观特色是:反对存思和祭祀,没有复杂的外丹炼养术,没有符箓养生.  相似文献   

9.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着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鼓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相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健康人格对于人的身心有积极的养生作用,历来为医学家、养生家、伦理学家所重视。他们认为,人格修炼就是重视心理层次的提升,求得心身系统的平衡与和谐,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人格完善就是求得身心健康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