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沈铭贤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33(21)
内在自生,问题导向、案例推进和体制化、规范化是生命伦理学兴起和发展的三个特点,表明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科学家在科技伦理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生命科学和医学走到了前台,科技与伦理的矛盾冲突也有所不同.为此,要努力探求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和谐伦理的现代需求与组织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的伦理危机是由现代性伦理需求的供给不足所导致的.传统道德哲学不能满足有机团结的、远距离的现代社会及其行动结构所提出的伦理需求.伦理视阈中的组织,是实体性的道德责任主体和创生性的伦理实体.组织所具备的这两大伦理特征,能较好地承担现代社会的伦理需求.组织伦理的研究可以帮助解决现代社会的伦理危机,实现伦理和谐. 相似文献
4.
从组织工程学看知识创新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组织工程学体现了知识创新的创造性特征 ,创造性是知识创新的首要特性1985年Russel的一篇关于选择细胞移植的评论文章中大胆提出器官移植的新方法———即仅选择器官或组织的部分进行移植 ,他讨论了胰岛细胞的抑制和肝细胞的传递 ,但是这种把细胞悬浮在组织上是不能形成组织结构的 ,它因缺少固有的起始结构和引导组织再建的支架 ,而没有取得成功。 1984年Boston儿童医院进行了肝移植手术。但由于器官缺乏 ,在Vacanti领导下该院新建立的组织工程和移植实验室与麻省理工学院的Langer教授指导的聚合物实验室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原则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生命医学伦理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方法,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原则主义被不同行动主体在多层次、多领域广泛应用。然而,新兴技术引发道德难题的情境化、多元化、大众化等特征,使得原则主义在方法论意义上面临着诸如融贯性、伦理洗地、人类中心主义等多重困境。实际上,原则主义是当前科技伦理治理的有效工具,能够发挥构建科研文化的认知作用,在实践上也有利于科技伦理的多元主体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伦理风险评估和敏捷治理,并能够为新兴技术的政策制定和立法提供价值基础。而当代原则主义的构建应遵循人与技术物相互融合、协同演化的基本理念,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6.
边林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3,34(17):19-23
人文与医学的渐远和分离是生命科学与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医学的人文性是医学的本质规定性,人文走进医学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完成回归的过程.医学道德与医学的关系是人文与医学关系的一个缩影.两者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分离,使它们从浑然一体分化为不同学科,如今的回归并非学科重归医学,而是医学道德回归家园.在社会与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求回归之路成为可能,但受到多种条件限制,回归之路定很漫长. 相似文献
7.
医学科研与医学科研伦理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科研中出现许多伦理问题。其必然性在于科学与伦理的不同:即属性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变革速度不同。医学伦理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医学科研活动是善的,什么样的科研行为是应该做的。医学科研中要把握医学伦理观,体现医学科技观,富有医学创新观。 相似文献
8.
9.
伦理审查委员会应以转化医学发展为契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引入科学审查委员会审查机制,克服科学审查的不足;以新的标准建设伦理委员会,克服伦理自身的不足;引入伦理与行政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克服持续监管的不足;拓展伦理教育咨询,克服研究者伦理方面的认识不足。伦理审查的规范化运行有利于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张廷干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7):3-6
基于本体思维的"原子式探讨"不能实现医学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由本体伦理思维到伦理生态思维的道德哲学范式转换为探讨医学伦理精神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和价值资源.伦理生态视阈中的医学伦理精神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张力系统,其建构在于:重建伦理主体的自身精神生态、"医学伦理-卫生经济"政策生态、医学伦理-社会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已成为医学界共识。推进医学人文发展的核心是为了实现人性化的医疗,然而,在当今人性化医疗的进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是医学法律与伦理之间的某些矛盾或混沌状态更为突出,因此,实现医学人文各层面的有机契合是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医患双方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务必要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追求和谐的整合原则指导下,努力实现医学法律与伦理之间的无缝契合,推进人性化医疗的系统性整合。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社会技术系统论视角下的工程伦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STS研究中的技术研究从技术决定论、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向技术与社会共同塑造理论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对于工程伦理学研究的反思。诞生于这一学术运动中的社会技术系统论,有助于从关注社会技术系统复杂性的视角对传统工程伦理学的外在主义进路进行批判。基于社会技术系统论建立的解释—操作—对话模型,是开展社会技术系统语境下的工程伦理学研究的一项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6.
17.
在世界新宗教运动中,神秘主义兴起,伪科学大有泛滥之势。人们在批评伪科学时,往往把伪科学的兴起归结为科学素养的不足,但这只能部分说 相似文献
18.
Ian A. McFarland 《Modern Theology》2003,19(2):181-202
Scholarly studies of the science and religion question tend to take their cue from the subjective attitudes of individual writers. A potentially more useful approach focuses instead on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and religious statements. Such a strategy generates two main types: a compatibilist model concerned only to show that religious and scientific claims are mutually consistent and an integrationist model that posit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ological and scientific language. Investigation of the two model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suggests that a compatibilist approach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way in which Christian language is deployed on the ground. 相似文献
19.
陈化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4,45(2):1-6
在全球范围和中国语境下开启的新医科范畴,推进了医学伦理的纵深发展并打开新的向度。医学伦理作为动态平衡且不断发展的概念,伴随医学使命而生。在新医科语境下,医学伦理面临来自以利益为主线、以知识权力和专业技术两翼构成的三维挑战。这种挑战植根于医学能力的提升,社会资本的介入,医生的专业权力以及生物科技融合发展带来的专业话语。实践挑战的本质是理论困境,解决实践难题根本上需要理论突围。需要建构基于责任伦理为关键词、以公共伦理融合个体道德、以专业伦理深化常识道德的医学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20.
Conflict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everyday activities of families during mealtimes was examined with a view to determining consistency and continuity on two occasions one year apart. In particular, the use of authority, the part played by each member of the family, and the ways in which conflicts were terminated was addressed. Data derived from Jewish families was considered not only to enable comparisons to be made with data derived from the broader community, but to illuminate the issues pertinent to the exploration of conflict within the family. It was observed over a period of time that there was a continuity of conflict culture within each family. Additionally it was found that generally, family conflict interactions terminated in standoffs rather than resorting to full blown conflicts and the outcome was, on the whole, favourable to all parties, with conversations continuing to be pursued without further conflict. In some instances termination of the episode was through an external agent, rather than a family member. The key part that family members play in deflecting conflict, especially the part played by mothers and siblings was noted.
The extension of existing conflict coding schema to accoun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authority moves, so as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authority based on status and that which invokes an idea of shared responsibility or a common code of conduct is recommended. A further extension of the coding schema to account for paralinguistic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