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医学传入中国后,通过早期僧人的行医,为佛法初传作出了贡献.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中土其他医疗资源的挑战,佛教医学通过调整治疗方法及无条件救济底层民众,改变了初传时的不利状况,到唐代时更是融入了国家的救济体制.佛教医学在汉唐之际发展极大,为佛教的发展争取到了信众和统治者的支持,同时也影响了中土医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佛教医学是佛教哲学融摄了印度医学而成的具有独特医学体系的宗教医学。中国佛教医学是佛教医学和中国医学相互融合的医药学。以其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丰富的医疗经验、特殊的诊疗方法、宝贵的单验秘方、奇妙的气功疗法和优秀的养生保健之法,对于治疗人的心身疾病,促进人的健康长寿,乃至开发人体潜能,都有不可思议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因此说,它是佛教文化的精华、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文明成果、世界医药文化中的宝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研究、开发、实用等价值。而五台山佛教医药研究所就是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施医舍药、治病救人、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佛教新闻     
《法音》1994,(7)
首届佛教医药研讨会举行本刊据新华社福州5月24日电(记者刘伯鹏)我国首届佛教医药学术研讨会暨传统医药文化学术会议于5月24日在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结束。研讨会认为,佛教医药学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自成特色,蕴含大量宝贵的医学史料、医学文献、医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诊疗经验。加强佛教医药学的研究和开发,必将从多方面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医药学科研、教学和医疗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四川佛教慈善切靥会成立本刊讯四)11省佛教协会第五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决定成立的“④入l佛教希望。…  相似文献   

4.
医学的专科发展给医学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医学已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由此,对于医学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临床科室的整合是医学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中心的建立对于方便患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服务等均起到极大的作用,其优势已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5.
陈明 《宗教学研究》2000,2(1):36-43
佛教医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界定了佛教医学与印度佛教医学各自范围。从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方面,概述了印度佛教医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它的四个特点。又大体略述了佛教律藏药事的构成内容,最后概括了律藏医药的五大特点以及律藏药事戒律的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教医学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医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界定了佛教医学与印度佛教医学各自范围。从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方面,概述了印度佛教医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它的四个特点。又大体略述了佛教律藏药事的构成内容,最后概括了律藏医药的五大特点以及律藏药事戒律的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古代医学发达,吐鲁番出土回鹘文写本对此多有记载。从中不难看出,其医学深受印度医学与佛教医学的影响。维吾尔医学之基本理论奠基于古代回鹘人对寒、热、干、湿四种状态的理解与运用,显然是对佛教医学理论中地火水风四大物质运动不调而致病学说的借用。这种辨证、施治方法一直影响至今,成为今天维吾尔医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佛教哲学是佛教独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佛教徒进行修持以期解脱的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深入研究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哲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与佛教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四谛”、“缘起性空”“四大增损”、“五大归纳法”等内容。“四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四谛所依据的哲学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亦名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也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相似文献   

9.
运用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则对脑出血微创治疗进行分析,确定系统论的临床指导性作用,并揭示在医学科学临床中灵活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和系统论科学方法,可以拓宽临床的诊疗思路,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最佳方案,对医学临床研究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多学科和多元的研究批判方法,对源于西方文化背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代医学模式下的诊断和治疗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准确诊断的可能性是多少?现代医学诊疗的是"病症"还是"病人"?进而提出了后现代主义下医学诊疗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