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智敏 《天风》2009,(8):46-47
不知从何时起,教会内有人反对读书,认为读一本圣经已经足够了,可是保罗不是这样。保罗读"皮卷"(圣经)也叫提摩太把"那些书"带来阅读(参提后4:1 3),可见,有效的牧养需要传道人多读书,信徒的成长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2.
张耀法 《天风》2005,(3):30-30
圣经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4;太19:5)是不是意味着婚后可以不供养父母,远离父母?绝对不是。有人因不喜欢跟父母(公婆)同住,于是引用圣经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与圣经的原意和历史事实不符。 人在结婚后是否还要与父母同住,可按个别情况而定,如只据以上几节经文就说要与父母分开,分住,这  相似文献   

3.
<正>打从孩子能够坐起来以后,我就每晚给他们读圣经故事。孩童的理解力有限,能被编进儿童圣经的故事也不多。陪孩子们看了大概两年后,儿童圣经里的故事我们都读过了、讲过了。虽然孩子当时还在幼童阶段,喜欢重复听同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4.
正对圣经如何解释、如何研究,这是一门学问,可以称之为释经学,也可以称之为圣经诠释学。基督教是普世宗教,圣经是世界性经典。西方人读圣经、研究圣经,有西方人的思维,有西方人的方法;东方人读圣经,自有东方人的方法,而基督教从地缘上说,是出自东方的,而不是西方的。所以用东方人的思维来解释圣经,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们中国人对圣经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一种特别的领悟能力。作为东方人的我们,大可使用中国思维来解释圣经,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圣经的丰富性有一些独  相似文献   

5.
渊声 《天风》2011,(10):64-64
问:我是一个初信不久的信徒,牧师教导说读经是信徒灵命成长的粮食,不读经属灵生命就会枯萎。但每当我读经时就发现有好多问题和困惑,圣经实在好难懂,影响了我继续读下去的信心。请问,圣经读不懂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周志治 《天风》2003,(12):15-15
基督降生的马槽,是我们基督徒的座标,我们的生活必须以他为中心。圣经是我们信仰的最高权威,我们应该立志读它、研究它。当代著名的圣经学者巴斯德博士说:“不认识圣经的人,他的教会不算完全;不详细研究圣经的传道人,不配侍奉基督的教会;不立志了解圣经的圣侍人员,他的工作不会有价值;不充分领会圣经的基督徒,他也不能过完全的基督徒生活”。  相似文献   

7.
你们要完全     
阚保平 《天风》2002,(5):14-15
我们所读的经文里,耶稣是在谴责法利赛人,批评他们特别喜欢在人面前装模作样,好像自己多么敬虔、多么虔诚,但实际上他们心里都是罪恶。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们一切的外表似乎都有了:祷告、圣经又熟、经常禁食,又不做这个又不做那个,但唯独内心没有;耶稣对法利赛人的批评也是对我们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避免像法利赛人一样;他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8.
用心识人     
所谓 "知音难寻",因此常有人就这么把人分成"喜欢的人"和 "不喜欢的人"。 其实,人有千百万种,不宜用简单的两分法归类,更不能用这种方法去认识人。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不同的磁场,光凭一眼好恶立判优劣就有失公允。有  相似文献   

9.
交真朋友     
柯国龙 《天风》2002,(2):21-21
有人说朋友遍天下,知心无一人,也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一生常因着受环境或者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一个基督徒也是世界上的公民,还未脱离这个世界(约17:15),还有各样的交际与应酬,但是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至关重要,圣经告诉我们不可滥交朋友,免得自取败坏,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分享圣经中告诫我们几种人不可来往。 1、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大张嘴的,不可与他结交(箴20:19)。这等人喜欢蜚短流长,说人  相似文献   

10.
計文 《天风》2014,(11):1-1
<正>一些人有一个非常普遍而又具有毁灭性的日常习惯,就是拿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与别人和别人的生活比较。对他们而言,生命宛如一场竞赛,自觉或不自觉地总要在"比较"中走完一生。比的结果是,赢的人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输的人则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失落。有人在"比"的状况中咬咬牙,努力追赶;有人却在"比"的过程中心态失衡,产生羡慕、嫉妒,甚至咬牙的恨!圣经中就有一个因"比"而走入生命死胡同的人,那就是扫罗王。人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是当众人对奏凯而归的大卫唱出"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时,扫罗的心态发生倾斜,  相似文献   

11.
一个读了圣经而不做革命之梦的人是误读圣经的人。作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斯特·布洛赫恰恰在基督教中发现了"希望"要素,这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思想的创新所在。圣经宗教的本真遗产是对尘世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基督教以及以后的基督教思想中所剩下的正是我们人类应当追求的自由的王国。在布洛赫那里,所谓"元宗教"并非"非宗教",而是遗产中的宗教,这意味着既与神的信仰决裂,又超越传统无神论去证实宗教的连续性。作为一种"元宗教",布洛赫宗教无神论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没有超越者的超越活动",创建一种既不同于有神论也不同于无神论的"没有神的王国",即全面发展人的本性,全面实现人的自由,走向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王国"。  相似文献   

12.
丁主教所著的《怎样读圣经》是一本深受教牧同工和信徒喜欢的书。丁主教用十八个小标题阐述了基督徒如何读好、读懂圣经。书中既包含着丰富的灵性经验,新的时代亮光,又有平信徒所能明白、看得懂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丁主教深邃的神学思想。《怎样读圣经》不仅回答了弟兄姊妹在读经时的困惑,也给我们指出了一些读圣经必不可少的方法和途径。对弟兄姊妹明白圣经、丰富灵性生命、挖掘圣经中的宝藏、抵制异端邪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对书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王建德 《天风》1996,(1):44-45
本《汇编》是一本工具书,供不懂希腊文(新约圣经原文)的中国基督徒和世界各国华人基督徒使用,帮助他们深入明白圣经真理。这类书国外很多,几百年前就有一位司德朗先生(J.Strong),他为了帮助不懂希腊文的英国人,把新约圣经每一个字都编一个号。  相似文献   

14.
我爱圣经     
<正>我与圣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十一二岁的我,正处在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年龄。我有个闺蜜,她的继母慈眉善目,对她如同亲生女儿一般。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晚上到她家去。昏暗的灯光下,阿姨们聚精会神地诵读着圣经,很多字都是繁体字,她们读不下去的时候,我和闺蜜就会认真地帮她们查字典,每每认识一个生僻的字,阿姨们就会说好多祝福我和闺蜜的话,我和闺密总是相视一笑。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20,(4)
正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沉淀,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读书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我国古人以读书分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人视读书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方式,于是有了这样的吟诵:"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人视读书为高山流水觅知音,淡泊了名利,只为实现鸿鹄之志。细细想来,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的读书之人,岂能不忧国忧民忧天下?读书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烙印。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张合安 《天风》2005,(5):10-11
"福"是每个人的向往和追求,但不同的人对福的理解不同。有人说健康是福,有人说平安是福,有人说悠闲是福,有人说有钱是福,有人说有个美满的家庭是福……到底什么人有福?在旧约圣经写到:"藐视邻舍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箴14:21)在新约四福音书中,主耶稣讲过许多关于有福的真理,如:在登山宝训中就连续讲了八种人有福,而"施比受更为有福"是唯一在四福音之外主  相似文献   

17.
蒙闽 《天风》2010,(6):30-31
关于神学的资源问题,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主张神学的资料有三种:圣经、教会史、宗教与文化史;也有人强调神学的基础有四类:圣经、传统、理性、经历;约翰·麦奎利则解释神学的构成因素有六种:经验、启示、经典、传统、文化、理性。这三人都是二十世纪有口皆碑的牧者与神学家,他们毕生所进行的思考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许多信徒已知道圣经是神的话。一个基督徒要使灵命丰盛,必须多读圣经。但是每当打开圣经,看一会就觉得昏昏沉沉,眼睛发涩,老想睡觉,怎样才能读圣经不发困呢?这是许多人的问题。 想多读圣经是非常可贵的。因为“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神学的资源问题,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主张神学的资料有三种:圣经、教会史、宗教与文化史;也有人强调神学的基础有四类:圣经、传统、理性、经历;约翰·麦奎利则解释神学的构成因素有六种:经验、启示、经典、传统、文化、理性。这三人都是二十世纪有口皆碑的牧者与神学家,他们毕生所进行的思考很值得我们去借鉴。神学思想建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9,(12)
<正>三、吃灵修大师毕德生写了一本关于如何读圣经的书叫做《圣经好好吃》。作者建议我们不仅要读圣经,更要把圣经中神的话语当做属灵的食物吃下去,滋养和更新我们的灵性生命。近两百年来,圣经学界受到圣经考证学的影响偏重于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去读圣经,常常忽略了把圣经的话语当做属灵的食物吃下去,滋养和培育属灵生命。旧约的先知耶利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