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晓鸿 《天风》2018,(1):26-28
《一神论》这份出土于敦煌的秘笈,由三篇经文组成,经过日本学者羽田亨(1882-1955)的考证,该经卷的顺序应该是:《喻第二》、《一天论第一》和《世尊布施论第三》,1918年刊布,经文书写在黄色麻纸上,全卷长640厘米,宽25.4厘米,其中第二与第一的次序弄反了,这可能是抄写者的疏忽造成的,也可能是装裱者大意造成的。《喻第二》有60行,  相似文献   

2.
犹太教最重要的经卷是《塔纳赫》 ,也叫作《圣经·旧约》 ;《塔纳赫》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 ,也叫作《律法书》或《摩西五经》。《妥拉》经卷是记录《妥拉》全文的羊皮经卷 ,也是每座犹太教会堂的必备之物。因为它的内容是神圣的 ,所以 ,这部承载着《摩西五经》的经卷自身就是一个圣物。犹太教规定 ,《妥拉》经卷必须使用希伯来文方体字母、没有标点 ,没有元音字母标示 ,不得刻板印刷 ,要以手工方式誊抄在248片羊皮纸上。誊抄规定也十分严格。如 :整部经卷抄写上不能有任何错误 ,书写的方式必须与古代习俗保持一致等 ,因此只有具备丰富…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图书馆藏有《碛砂藏》一册。经折装,版长55厘米,宽24.5厘米。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行17字。单号版的第一与第二半页间、双号版的第二与第三半页间的夹缝处上方刻“白二”字样,下方刻版次顺序号。第一版顺序号为“乙”字,其下有刻“徐刊”字样。此经卷端题“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其下为双行小字“一名不可思议解说”;再下为千字文编号“白二”。次行低格小字标责任者“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第六译”。卷末铃长方形木记。木记略显倾斜,上  相似文献   

4.
徐晓鸿 《天风》2017,(1):20-22
正《序听迷诗所经》~1是敦煌出土的唐代景教重要文献,一般学者认为它是唐代景教文献中译成汉文最早的经卷,甚至有学者认为其出自那位"翻经书殿"的首位来华景教名僧阿罗本之手。1923年,日本人高楠顺次郎(Takakuso,1866-1945)从一位中国人手里买到了它,经羽田亨(1882-1955)、佐伯好郎(1871-1965)的推动,一度在日本形成对景教文献研究的热潮。国内较早研究《序听迷诗所经》的是辅仁大学校长陈垣  相似文献   

5.
《毗卢大藏经》若干问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刻《毗卢藏》是我国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以往国内的研究囿于资料匮乏 ,难以深入 ,日本学者的研究还是初步的。本文立足于国内图书馆和寺院所藏善本经卷 ,尤其是近年来从日本购回 ,藏于福州法海寺的复印本 ,着力探讨《毗卢藏》的雕印和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是唐代景教敦煌文献的一篇赞辞,全卷18行,每行约14个字,总共199个字。有人认为,按卷末所记作者应是景教徒索元;也有人认为,索元只是本经卷的抄录者。对索元本人,我们已无可考证。据日本学者佐伯好郎(1871-1965)考证,它应是纪念"耶稣登山变相日"所用的诗歌,若果真如此,那它就是一篇实用的唐代景教赞美诗了。  相似文献   

7.
乌日切夫 《世界宗教研究》2022,(1):117-120+129-130
<正>一、万历版《甘珠尔》的版本概述据载,藏译古印度佛教经论大约从7世纪中叶开始,历时一千多年,从吐蕃王朝的第33代国王松赞干布(604-650)在位期间开始。北传《大藏经》一般以写本和刊印两种形式传播。从出土的单刻经卷和佛画残片来看,刊印藏文文献至少从西夏时期已经开始,据记载藏文刊印《大藏经》从元朝开始,也发现了一些具有明确记载的单刻藏文刊印文献和插图,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遗存下来的刊印藏文《大藏经》实物。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在日本》和《道教在韩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是孙亦平教授所撰写的新作。近年来,孙教授将道教研究视野从中国扩大到整个东亚地区,创造性地提出"东亚道教"的概念,并撰写了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地研究东亚道教的著作《东亚道教研究》,填补了学界"未曾有过整体性东亚研究的空白"。(1)《道教在日本》和《道教在韩国》是孙教授在此基础上对道教在日本列岛与韩国半岛的传播和发展所做的专题  相似文献   

9.
在希伯来圣经中,《约伯记》颇具特色,其文本中对立的激烈程度和意义的含混,令读者印象深刻。笔者从《约伯记》的文本入手,认为该经卷突出呈现出一种张力(Tension)关系,这种张力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两种思维逻辑间的张力、信仰与怀疑的张力以及人的界限与神的意图间的张力;张力关系的三个方面又分别与《约伯记》成书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神学观念和哲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约伯记》的张力考察,笔者在阐明《约伯记》所具有的文本特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经卷所蕴含的丰富的神学、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正>《道德经》同《论语》一起,被誉为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日本老子研究家金谷治(1920-2006,三重县人,东北帝国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专业毕业。后任东北大学教授,名誉教授等)先生著《老子》(东京讲谈社,2017年1月16日第45刷)一书,自1997年4月出版以来,至今已再版45次,为《道德经》在日本的普及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9,(7)
《传法宝纪》,一卷。唐京兆(长安)杜(月出)(字方明)撰。有敦煌写本三种,现藏于法国国民图书馆。第一种保存了杜(月出)为《传法宝纪》作的序言、目录及菩提达摩(亦作“磨”)章的部分,其余的并皆亡佚。此为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的本子;第二种仅存道信章的后部分至法如章的前部分,凡二十五行,余并亡佚;第三种为全本。由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在1936年发现,1943年在《续禅宗编年史》上作“附录”发表,后由柳田圣山校订、注释,编入《初期禅宗史  相似文献   

12.
此写经出自敦煌石室,卷尾题"灵宝昇玄内教中和品经卷第七",1962年购自北京琉璃厂古旧书店,全名为《无上灵宝昇玄内教经》,共10卷,此件为卷7《中和品》.现存3纸,经笔者检验,乃以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染成黄色的楮皮纸,纤维匀细,纸上有细帘条纹,为内地所造佳纸.每纸直高24cm,横长50cm,是敦煌写经纸中尺幅最长的单张纸.三纸总长148cm(首幅纸缺一行).每纸28行,行17字,写以楷书,字径1cm,有界行,行高20cm,行距2cm.以自动厚度计测得平均厚度0.1mm,纸较薄,不易抄造,非陇右所能为.笔者早年与启功和赵万里(著名文献学家、敦煌学家——编者注)先生交好,并请二位先生对此经卷做过鉴定,均认为是唐代真迹.  相似文献   

13.
海外消息     
《天风》2015,(3)
<正>全球13亿人缺乏母语圣经英国威克里夫圣经翻译会于近日发布的《圣经与语言统计2014》显示,现在全球约有7000种语言在活跃使用中,但只有2800种语言有一卷或以上的圣经书卷译本。此外,至少13亿人口没有他们第一语言的整部圣经,而其中有超过6.34亿人只有新约译本,余下的则只有部分经卷或相关翻译工作正在进行。科学家在木乃伊身上发现第一世纪《马可福音》手稿阿卡迪亚神学院(Acadia Divinity College)教授克雷格·埃文斯博士(Dr.Craig Evans)近日  相似文献   

14.
葛天  张萍 《法音》2022,(9):19-26
<正>一、引言《唐大历六年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为纪念荐福寺临坛大师智舟法师所立,现存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太壶寺。碑高234厘米,宽74厘米,最厚30厘米。碑阳、碑右、碑左、碑阴均有文字。碑阳隶书16行,每行36字格,右下角缺佚12字,为世所重。宣统三年(1911)《重修泾阳县志》[1]对该碑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15.
庞超  刘恒武 《法音》2019,(6):49-52
正《今昔物语集》作为一部成书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民间故事集,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平安时代不同群体的情况。僧侣,作为平安时代重要的社会道德群体之一,在《今昔物语集》中出现频率较高。纵观《今昔物语集》,可以发现故事中的僧侣,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被载入史籍)、有名有姓的僧人;第二类是使用了历史上存在的僧人名字,对他们的经历加以改造所形成的僧侣形象;第  相似文献   

16.
倪梁康 ,江苏南京人。 1 95 6年生。 1 98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 ;1 985年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1 985年赴德国弗莱堡大学留学并于 1 9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 :《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 (三联书店 ,1 994年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存在信仰》 (德文版 ,克鲁威尔国际学术出版社 ,1 999年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 ,1 999年 ) ;主要译著有 :《现象学的观念》 (上海译文出版社 ,1 986年 )、《逻辑研究 (两卷三册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 994- 1 9…  相似文献   

17.
<正>1952年,在扬州南门水关附近发现了一块用拉丁文老哥特式字体镌刻、属于方济各修会的墓碑。该墓碑残高58厘米、宽48.8厘米,现藏于扬州博物馆。夏鼐先生在《扬州拉丁文墓碑和广州威尼斯银币》中对这一墓碑(见图1)进行了识读和考证,认为这是记录一个叫喀德邻的女子埋葬于此的墓碑。碑文拉丁文字母全文高约3厘米,  相似文献   

18.
<正>王颂,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从东亚汉语佛教圈的宏观视角出发,以中日两国佛教为对象,把握汉语佛教圈的共性与特性,专长于华严宗的历史与思想研究。出版有专著《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日本佛教:自佛教传入至二十世纪》(《世界佛教通史》全集第九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7,(12)
<正>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五届副会长、《天风》主编(1980.3-2002.5)沈承恩牧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0月20日下午3点30分在上海蒙召归天,享年86岁。2017年11月2日下午1时30分,沈承恩牧师的追思礼拜在上海国际礼拜堂举行。基督教全国两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上海市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上  相似文献   

20.
管子研究在西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对《管子》的评价和翻译的最初尝试是在十九世纪末期。主要是从威尔汉姆·格鲁勃(Wilhelm Grube)(《东方各地文献》第八卷:《中国文献史》,莱比锡1902年C.F.郎格斯出版社)、汉斯·乔治·冯·德·加布兰兹(Hans Georg von derGabelentz)(《日本研究社文集》1886年第五集:《管子哲学著作》,及《管子批判初备》,柏林普鲁士王国科学院会议报告,1892年2月18日全体会议,第127—152页)和查尔斯·约瑟夫·戴·哈莱兹(Charles Joseph de Harlez)(《亚洲杂志》1896年第Ⅸ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