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盛松 《天风》2008,(3):32-33
因为经上说: "人若爱生命,愿享美福,须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也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因为主的眼看顾义人,主的耳听他们的祈祷,惟有行恶的人,主向他们变脸." (彼前3∶10-12)  相似文献   

2.
徐晓鸿 《天风》2018,(12):15-17
并云:此等向天下世尊圣化行,亦无几多时,所以分明自尔已来,弥师诃向天下见也1。并说:就这样往普天下按照基督的教导去行,要不了多少时候,因而显明从此以后,救主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向五荫身,六百四十一年不过已,(基督)道成肉身至今,已有六百四十一年,于一切处,谁有智慧者,此变见并化术,若为向天下少时闻,亦不是人处傍能处2。  相似文献   

3.
劳里 《佛教文化》2011,(5):114-114
朱士行是曹魏时代颖川地方人。少年出家,当时柯迦罗传人《僧祗我本》创行羯磨受戒,他依法成为比丘。这以前中原已有离俗为僧的汉人,而受戒者以他为先,故人称他为汉地真沙门第一人。  相似文献   

4.
默想(10)冷淡事奉天主你既然是温的,也不冷,也不热,我必要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默示禄3、15) 圣伯尔纳多用简约几句话尽情地描绘了冷淡修道人的形象。任何修院中都能找到冷淡懒惰的修道人。他们负了进修院之轭,可是尽量设法抖落或减轻修院生活之轭的分量;他们的谈论完全是世俗化的,只思念自己,使自己痛块、舒适:他们也  相似文献   

5.
锁链     
一位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都知道他是个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送给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相似文献   

6.
陈德群 《天风》2003,(1):24-24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后3:16)。圣经是神写的话(太4:4),基督是神活的话(启19:13)。彼得写道:“第一要紧的,该知道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彼后1:20-10)注意:“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是指圣经上所有的预言,都不是出于先知或作者自己的观念、意见、想法或解释;它是源于神,是发自圣灵的感动,说出神的旨意、意愿  相似文献   

7.
俱足     
如果不能克服昏睡的欲望,我宁可堕崖而死!静琳法师面对著呼啸的山风,默默下了死志。 她在白鹿山上修练了六年,在人迹罕至、野兽横行的穷山峻岭里刻苦修道,好不容易断绝对宝、衣食、感情的欲念,想不到,却出现了昏睡状态,每次跌坐入定就想睡去,一睡就是几天,睡得她深心不宁。唉!修道人修持禅  相似文献   

8.
关于欲望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相似文献   

9.
《谢主曲》对我们每一个修道人来说,简直太熟悉了。因为在每日的晚祷中都会颂读到它。可是有没有想过有些修道人在颂读《谢主曲》时,只是两片嘴唇上下张合了几下:有些修道人记忆力强,在颂唱时根本不用看,张口就能唱来;还有些修道人,他们或许太忙了,在颂读时真可谓是与时间赛跑啊!一分钟就办完事了,有的甚至还不到一分钟。嗨……。可想而知,他们在颂读《谢主曲》时只是在用口去读,却没有用心去想。真的很少有人去默想圣母在颂唱《谢主曲》时的那种欢愉心情……这首《谢主曲》的默想是我从《圣母的默观生活》这本书上所摘抄下来的,为的是拿来…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贵州省黔灵山弘福寺从农历四月十五日开始,成功地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传戒法会。此次传减法会是按照中国佛协《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进行的,对受戒人页进行了严格把关,保证受戒人员的素质符合有关规定。法会自始至终得到中国佛协、省审宗教部门的关...  相似文献   

11.
济物利人,是成道的根本;立身积德,是证圣的基础。内心寂静不动妄念,则有如明月之皎洁;人能闲暇自在,本性则似太虚。心识的作用是好动的,必须要用精神力量来控制。精神爱静,不要让心里作用来扰乱。屏息以修养天赋之气,要是心不定则不能静。修道人本性假使不能宽厚温和,则不能合道,安心习坐则可达到极清静的境界,渐渐进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忘我境界。于是,在静中得静,在动中亦得静,动与静中都得静,就常清常静了。如非礼勿视,是眼睛的清静;非礼勿听,是耳朵的清静;非礼勿言,是口的清静;非礼勿动,是身体的清静。希望修道人能静悟玄机,安心习坐…  相似文献   

12.
正刘一明宗师对"志"有这样的理解,其说:"所谓志者,刚决也,果断也。有此刚决果断之志,则世事不能染,恩爱不能牵,私欲不能起,名利不能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患难不能动,只知有道,不知有他,只顾性命,不顾别事,一切身外之物倶不能碍的,可以闻道,可以修道。"刘一明宗师的修道思想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而本文只想简单地谈一下《通关文》中关于修道的一些思想理念,或者说刘一明宗师通过《通关文》给修道者传达的一种基本的修道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修道是道士成道的基本要求,道教认为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成道的目的。而要修成大道,首先要把自身中一些坏的习气除掉,让自己的行为没有缺点或减少瑕疵,如此一来,才能与修道的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13.
第十一世班禅受戒仪式在重举行扎什伦布寺举行祝贺庆典据新华社消息,6月1日,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受沙弥戒仪式,在历世班排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措钦大殿释迦牟尼像前.按照宗教仪轨庄重举行。6月3日,扎寺举行受戒庆典,向十一世班禅表示热烈祝贺。6月1...  相似文献   

14.
无为子 《天风》2010,(8):64-64
<正>中国有句古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意思是说人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它提醒人不要为荣华富贵、金银财宝、名利地位所缠累。正如耶稣那句经典的话:"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6,(7)
十一世班禅受戒仪式在扎寺举行──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宗教局代表祝贺受戒圆满成功新华社日喀则六月一日电(记者倪四义、多吉占堆)今天,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受沙弥戒仪式,按照宗教仪轨,在历世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庄重举行。今天,藏历...  相似文献   

16.
正《太上感应篇》是修道的门径,从修道德、积阴德、炼心性三方面对我们的修行做出了指导,让我们明白是非、善恶。按照道教的说法,出家人与俗家人不同:世俗人的生老病死归阎王爷管,死了以后根据自己的业力一个殿一个殿地过堂受审;道人冠巾出家后归三官大帝管,不仅有三官大帝的护佑,还有历代祖师的加持。"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只要你是道门弟子,就会得到法脉的传承。反  相似文献   

17.
庄子从道与人之关系角度出发,在《大宗师》中构建了一套实现人之自然本性的系统。通过预设真人这一理想人格,彰显人之自然本性及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再通过对常人修道之可能性与修道之过程的论述,实现常人向真人的转化;最后以道之化化解生之困境与死之必然性对人自然本性的束缚,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庄子对人之内在自由的发掘与阐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戒者,禁止之义,乃归真之要,修行之务。天真皇人云: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式不习。既入戒坛,秉诚受戒,务要举止安详,动合威仪,远踪五祖,高蹈七真,立品成人,庶称全真榜样,戒子家风。一、戒乃收束身心、调养中和之要行,若执性狂傲,举动轻浮,不得受戒。  相似文献   

20.
七月廿二日圣女玛大肋纳(悔过模范) 谁都知道耶稣特爱的徒弟是心灵莹洁、童贞独身的若望。可是,根据福音经上的记载,我们可说耶稣另有一个特宠的女弟子,即圣女玛大肋纳。对她,耶稣毫不顾忌地暴露他特殊的宠眷,并预言她的事迹将流芳百世,闻名全球。而这个女子却是当地有名的风流少女,被人不齿,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