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罪悔改     
梁林天慧 《天风》2010,(4):52-53
<正>有些信徒以为一生只需要在接受耶稣为救主时,一次痛悔认罪;有些人却把为罪痛悔视为每周崇拜的一种仪式,每周以例行公事的心态进行。圣经《约翰一书》1章9节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  相似文献   

2.
林志华 《天风》2003,(8):10-11
经文:约12:32-34 主耶稣是神,是基督,是弥赛亚。这里说基督是永存的,他本来不会死,不必死,也不该死,但为了世人的罪的缘故,自己甘心情愿地死了。圣经说:“他为人人尝了死味。”许多人有这种疑问:基督是永活的神,怎么能被举起呢?怎么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呢?钉在十字架上不是很羞辱的事情吗?因为这是神的预定,  相似文献   

3.
经文:约翰一书1:3—10 约翰一书的主题是要住在神的爱和光中。要住在神里面,首先就要与神相交。就如年轻的恋人,首先需通过相互来往、交谈,然后逐渐了解,藉着爱使两人联系在一起,我们和神之间也要这样相交。神是光,在他里面毫无黑暗,而我们确是原本住在死荫黑暗之中,要与这圣洁的光相交,只有先在主的光前认罪悔改,让主的血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然而有的人虽然自称是信主,也聚会,却不肯承认自己的罪,认为自己是好人。有的人信了主,行动没有改变,缺少见证。圣经明明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  相似文献   

4.
正保罗在哥林多书信中提到,教会是在神的率领之下在基督里夸胜,并藉着我们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林后2:15-16)为什么同一种香气,能叫人死,也能叫人活?保罗本是一位博学的学者,他善于运用比喻,用当时罗马社会耳熟能详的事例表述信仰生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5,(10)
<正>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写道:"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约翰所记述的,是来自"天上"的一段对话,一呼一应之间,给了"在主里面而死的人"一个极其宝贵的应许——"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两千年来,这个鼓舞人心的应许激励了无数基督徒,为了"作工的果  相似文献   

6.
二、主观方面 4.灵证 "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弗2∶1)这里的死是指着灵死,活是指着灵活.《诗篇》23篇说:"他使我的灵魂苏醒."(参诗23∶3)在浪子的比喻中,我们看到一个奇迹:"他醒悟过来."(参路15∶17)这是福音的大能.奥古斯丁曾经生活糜烂,死在罪中.享受罪中之乐的同时,灵魂却在神的震怒之下.一天,他在园子里,听见邻近一个屋子中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拿着读吧!拿着读吧!"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7,(6):46-47
正对于"生",人们想得多,体验得多;而对于死,人们既不愿想,也不敢想,又无法主动地去体验。也许正是基于此,古代先贤便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从基督教教义和生活的反思中,人们又可以毫不犹豫地提出:"未知死,焉知生?"一个没有充分认识死亡真面目的人,不可能充分掌握今生存活的意义;从不思考死亡的人,也从来不会思考生活。  相似文献   

8.
尚杰 《哲学研究》2012,(11):61-69,129
<正>一德里达2001年到2003年所开的课程《兽性与主权》(The beast and the sovereign)①,有厚厚的两卷,其中第二卷的大部分探讨与死有关的哲学——死亡哲学。开篇以思考一个"深渊句子"开始:"我孤独地与你在一起"(奥古斯丁这样的宗教思想家在《忏悔录》里使用"你",意味与作为绝对他者的神对话)。人与世界是一种孤独的关系。德里达延续着他独特而怪异的哲学思考方式,他将17  相似文献   

9.
一粒麦子     
李栋 《天风》2006,(6):10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 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 经文:约12:20-26 约翰福音书中12章20-26 节,记载的是耶稣在世上最后一周,这离开耶稣受死、走向十字架的日子不过就几天的时间了。这时有几个希腊人来求见耶稣。他  相似文献   

10.
也談"罪"     
劳睿 《天风》2001,(3):26-26
"罪"字在中文的翻译中,往往会让人有一种被无辜判罪的感觉,好像从没偷过东西的人被迫承认自己是小偷.  相似文献   

11.
桑伟 《天风》2003,(11):4-5
什么叫试探 试探,是指一种诱惑,或是攻击、败坏等,目的是引诱人犯罪跌倒。试探来自撒但,因为他的名字就叫“那试探人的”(太4:3)。经上指出:“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1:14,15)。  相似文献   

12.
独具匠心     
正戴维斯一早就来到办公室,急急忙忙地对助理约翰说:"赶紧叫人来开保险柜,我把钥匙给弄丢了!"约翰说:"我去找马克来!"马克?他行吗?"戴维斯盯着约翰。约翰说:"马克是有名的开锁专家,你就放心吧!"戴维斯听了却付之一笑,说:"那你快去吧!"戴维斯之所以笑,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马克能打开他的保险柜。因为五年前他曾找他开过锁,结果马克根本就打不开  相似文献   

13.
认识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尽管人的天性中不情愿承认自己有罪,但圣经都已作了明确的宣告。怎样认识基督教所讲罪的涵义?罪的严重性在哪里?你有没有离罪得释放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保罗给各教会的书信中常把嫉妒与别的罪同列。嫉妒这个罪,人们往往不像对别的罪那样谨慎。有时自己还觉察不到或不以为然,甚至不认为是罪。嫉妒属于不义。“凡不义的事都是罪。”(约壹5:17) 在一个环境里,同自己工作或生活的人中,有的人工作能力比自  相似文献   

15.
正教廷于2008年3月9日提出"新七罪宗",这新七罪宗为:基因改造、人体实验、污染环境、社会不公、令人贫穷、贪财无度、服用毒品。教廷列出的新七罪宗,针对当今世俗社会一体化时代所衍生的各种问题,也借此提醒现代人罪恶感越来越弱的趋势。教廷圣赦院吉罗蒂大主教说:"今天罪过的影响不但是个人,还有社会,所以大家现在更须躲避犯罪。"因此,旧七罪宗是指个人行为,而新七罪宗大都是指集体行为。这新七罪宗的提出是天主教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6.
镜天 《天风》2007,(12):18-19
耶稣基督为世人的罪,将命倾倒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在巨大的痛苦中,他讲了七句话(俗称十架七言),其中一句就是嘱咐自己的爱徒约翰说:“看你的母亲!”就把母亲交给了约翰。按照教会传统的说法,约翰在此后就把马利亚接到以弗所,陪伴其左右,直到她离世归天。“看你的母亲”,不但是耶稣对母亲孝行的体现,完成在家庭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晏婴是春秋的齐国的大夫,他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曾多次向齐国国君进谏,要求改良政治,他的劝谏,多为善讽,很少直说,所以被称为“滑稽”的开山鼻祖。有一次,齐景公的一匹马被马官杀掉了,景公大怒,操起戈就要承马官。这时,晏婴上前来对景公说:“你这样做,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明白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景公说:“好吧.”于是圣晏举目戈走近马宫,对他说:“你为我的国君养马,却把马杀掉,此罪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此罪…  相似文献   

18.
任何宗教语言的特征是它的指使性.本文依据约翰神学的文献,即<约翰福音>、<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启示录>指出:约翰神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宗教语言的指使性特征:"我是"的宣告、耶稣的对话性言说、吁请的祈祷;而它在时间观上的长时段的末世论的涵义意味着:作者约翰强调时间中的永恒与现在的关系,换言之,他认为永恒中内含现在、而现在中却内含着永恒.这种语言观、时间观,和约翰神学的以人与上帝的公义关系为基础的神义论的正义论相关,和它把基督信仰看成是上帝之言成为肉身的历史事件与耶稣的肉身成为上帝之言的神学事件的信仰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从世俗的伦理原则看,杀人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而战争却是成千上万地杀人的运动。墨子云:“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如此说,战争似乎没有道德可言。然而,战争乃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必然的运动,在这种以野蛮为直接形式的运动中,曲折地表现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战争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领域,不同于动物的弱肉强食,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与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充分地揭示了道德行为包含的矛盾性和相对性,所以,研究战争中的道德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一次,乾隆问刘墉:"京师九门,每天出多少人,进多少人?"刘墉回答:"两人。"乾隆觉得诧异,刘墉解释道:"万岁,我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人,男人和女人。"乾隆又问:"那我大清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说生一人,死十二人,接着告诉乾隆他是按属相说的。譬如今年是马年,出生的人无论数量多寡都属马;而不管多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