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爱与宽恕     
陆道骆 《天风》2005,(6):38-39
“假若今天我们让愤怒和仇恨笼罩着这个日子,她将是第一个责备我们的人。”1991年11月1日,一位名叫卢刚的留学生制造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惨案,开枪射杀了6条生命,其中有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副校长安妮·克黎利。11月4曰,爱荷华大学2.8万名师生全部停课一天,举行安妮·克黎利博士的追思礼拜。圣派翠克教堂斜射进的阳光下躺着安妮·克黎利博士,棺木上放着呈十字架排列的红色玫瑰,她象征着生命不息。安妮·克黎利的好友德沃·保罗神父在对安妮一生的回顾和追思礼拜时讲述了上面这一句话。追思礼拜前,  相似文献   

2.
宽恕和爱     
赵英秋 《天风》2004,(11):23-23
耶稣的教训及使徒们的书信所要求基督徒做的已远远高过"宽容"二字,圣经不只是让人宽恕,而且还要主动地爱自己的仇敌,以怜悯的心去宽恕一个仇敌,不计较他的过犯,一个充满怜悯之心的基督徒是蒙神所喜悦的,正如耶稣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5:7)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见到秦姨我便没有好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小芳 《天风》2005,(7):30-31
据香港《时代论坛》(2005年5月29日)报道,“今年佛诞假期间适逢停办26年后复办抢包山活动,令长洲太平醮更为瞩目。不过,在举行启动仪式舞狮点睛之后,约三十多名基督纯道福音教会的信徒,手持木制长矛及十字牌在长洲巡行,又在北帝庙外呼喊‘基督不怕撒但’、‘耶稣万岁’等口号……”“醮”是一个通过道士、和尚为媒介与灵界沟通的大规模祭祀活动。对此事件,长洲基督教浸信会传道温以壮博士说,“若在人家祭祀过程中作出任何骚扰,是很大的不敬。”据香港  相似文献   

5.
从公正到关爱,宽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岑国桢 《心理科学》1998,21(2):163-166
  相似文献   

6.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医生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宽恕别人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却也不容易,关键是,心灵如何选择。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恕,那么他能将阳光洒向大地。古语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我们为何不能宽恕呢? 当心灵为我们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宽恕     
李国祥 《天风》2005,(8):15-15
在一次激烈的遭遇战中,有两名年轻的士兵和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俩互相鼓励,相依为命,有一天,他们打死一只小鹿,靠鹿肉艰难地度过了几天。鹿肉所剩无几,背在一个士兵的身上。除此之外,他们再也没法找到可以充饥的东西。他俩又与敌人遭遇上了,经过激战,他俩巧妙地避开了敌人,来到一片茫茫无边的森林里,他们都以为这里是最安全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宽恕     
43年的时间似乎已经很长,长得足以使人忘记一个熟人的名字,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有一位我曾经很熟悉的老夫人,我现在已经记不起她的姓名了,她原来是我在威斯康星州的迈阿密送报纸时认识的一位客户。那是1954年的岁末,那一年我12岁。虽然已经隔了  相似文献   

9.
宽恕     
因原罪的遗害,人对得罪自己的人,都不容易或不愿意宽恕;甚至为显示自己的威力才智高人一等,而设法趁机报复,以展示自己并非可欺之辈。在古犹太人的法律中,也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之说。主耶稣曾教导我们,应爱自己的仇人,为迫害己者祈祷,因万民皆是耶稣以宝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特质宽恕量表》测量了102名大学生的特质宽恕能力,并通过Flanker任务和情景回忆法评估了被试的认知抑制和人际宽恕水平,目的是探讨特质宽恕、认知抑制与人际宽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抑制、特质宽恕与人际宽恕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除认知抑制与仁慈动机之外);(2)特质宽恕对回避、报复和仁慈动机均具有预测作用,而认知抑制则只对报复动机具有预测作用;(3)特质宽恕与认知抑制对回避动机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对仁慈动机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董元静 《天风》2017,(1):15-16
当新年的钟声回荡在神州大地,当第一缕春风携来芬芳的暖意,团圆两个字如火焰燃亮在心间,一年一度的华夏大迁徙便拉开了壮观的帷幕。不管路有多远,不管山有多高,不管风雪怎样吹拂,都挡不住人们思亲归回的脚步,挡不住家庭团圆的魅力和吸引。  相似文献   

12.
“人际宽恕”乃是过错行为的受伤害者对过错方的一种原宥行为。德里达提出“唯有宽恕不可宽恕者方为宽恕”。该主张从当事人双方的相互行为后撤,强调受害者单方面的无条件的“赠予”性宽恕。但这种主张却忽视了过错方视角以及与之相应的宽恕的“挣得”性特征。思考“不可宽恕者”这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宽恕”需要综合考量当事人双方选择上的开放性,尊重当事人尤其是受害者的“体验之秘密”。为此,我们借助道德心理学分析,趋近对“不可宽恕者”的性质与面貌的同情性理解与准确的呈示,避免像德里达那样简单地回避或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宽恕自己     
宽恕,是天主要我们格守的一条重要诚命。《圣经》上说:“如果有人对某人有什么怨恨的事,要彼此担待,互相宽恕;就如主怎样宽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宽恕人。”(哥3:13)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宽恕他人时,总会感到心灵的欣喜与宽慰。因为我们信守了天主的诫命,我近来在思索和实践宽恕的道理时,发觉其中有一个小秘密,就是当你宽恕别人时,实际上也是在宽恕你自己。或者至少可以说,宽恕别人时,你同时收到了宽恕自己的双重效果。日常生活中,有人有意无意伤害了我们,我们虽按主的诫命很快表示谅解宽恕,可往往心中仍存着委屈,觉…  相似文献   

14.
学会宽恕     
洪天凑 《天风》2002,(7):24-25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某日,吉伯和马沙这两位朋友结伴旅行。途经一山谷,马沙不慎失足,吉伯眼疾手快,伸手拼命拉他,将他救起。马沙遂在一石头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马沙一命。二人继续前行,来到一河边,吉伯与马沙因小事争吵,吉伯怒不可遏,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很是委曲,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后来,有人知晓此事,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的回答甚是巧妙:“我永远都会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的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掩卷沉思,心潮起伏。它留给人的是太多、太  相似文献   

15.
我的全家几乎都是信奉天主的,奶奶、妈妈、姨妈、表姐都是虔诚的热心教友,我从很小就认识了天主,会念许多经和知道教会许多道理。我11岁那年便与9岁的妹妹光荣地领洗成了天主教徒。从此,圣经、弥撒圣事和众教友的关爱,让我充实温馨地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学校,我常...  相似文献   

16.
宽恕的力量     
利比里亚的女总统瑟利夫,在未当上总统之前,曾经3次流亡几内亚。每一次走在流亡的路上,她都在想,有朝一日必将卷土重来,搞垮她的政敌,使曾经让她饱尝艰辛的人也尝一尝颠沛流离的滋味。但一次不平凡的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郭文文 《天风》2006,(5):35
在一个小村子里,住着四户人家,不知什么缘故,其中的一家与另外三家关系都不太好。有一天,这家人外出串亲戚。家里没有一个人, 不巧的是就在那天,他家里的一堆秸杆起火了。另外三家人都看到了,但因彼此之间的矛盾,没人去救火,只是站在自家门口看了看便回去了。后来,那家人回来发现秸杆被烧了,跑过去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原来被烧着的不单单是秸杆,而且还有三个面目全非,差不多已快被烤焦的小孩。经过辨认,这三个小孩不是别人,正是另外三家的,一家一个。父母悲痛不已,可怜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因贪玩, 点着了秸杆,又因成年人的矛盾而错失了生还的机会,人死不能复生,这一切又是谁的错呢?  相似文献   

18.
宽恕的智慧     
有个心理学家一次为大家准备的题目是"宽恕你的敌人"。在长时间训练后,他问在场的人有多少打算原谅他们的敌人,大约一半人举起了手。显然,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19.
高祖权 《天风》2002,(7):61-61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与美满的婚姻,但是很多的婚姻并不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和谐与美满。理想的伊甸园式的生活模式,应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完美的伴侣,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有时候往往一些突如其来的因素和事实还会对某些脆弱的婚姻构成冲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家庭中要求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发言权,“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模式也不再是新鲜事。而且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小的夫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rumination and forgiveness in male and female respectively. One hundred and twenty-seven college students (88F and 39M) completed self-report measures of rumination and forgivenes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appare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rumination and forgiveness; rumin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forgiveness in women-but not in 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