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宋代历史上,司马光既是举足轻重的一代名臣,也是博学多识的卓然大儒。他在“熙宁新政”、“元祐更化”中无可取代的地位,使之成为长期以来研究北宋政治史的重要对象。他所主持撰写的不朽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也以其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在中国史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同时,生当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沛 《学海》2001,(4):38-43
20世纪历史剧变,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中国史学的发展是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史学理论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主要成就,首先是理论上的成就.这些特点也是中国史学的优点,规定了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今日的中国正处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历史研究不仅面临着尖锐的挑战,而且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政治史学的沉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军 《学海》2001,(4):51-55
20世纪西方政治史学在整个史学领域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其地位和作用没有也不可能因新史学的批判而消失,相反,新史学因纠正其初期对待政治史学的偏激态度而重新定位.史学不能离开政治史而获得发展,政治史在新史学中复兴的原因有多种.20世纪的政治史学同19世纪的政治史学有很大不同,因为人们对政治概念本身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它的范围更加扩大,与其他史学分支的联系更为紧密,在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政治上保持更好的平衡.了解西方政治史百年发展的特点,有助于认识西方史学现状和促进我们的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向死而生     
皇甫谧成名很早,26岁就以一部《帝王世纪》闻名于世。《晋书》里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他致力于博据考稽,建树史学,几乎没有人怀疑他会成为一代史学大家。然而,42岁时,一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5.
吴光 《中国哲学史》2007,(3):100-111
梨洲先生黄宗羲(1610~1695)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民主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也是一位有创新思维的哲学家。对他的政治思想和史学成就,学者们论之甚详,绝大多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对他的哲学思想,则论析较少,评价颇不一致。或认为是王学(心学)的“殿军”①;或认为是“宋明道学的  相似文献   

6.
"安提阿的提阿菲罗斯"对于早期基督教史学可谓至关重要。在其传世之作《致奥托莱库斯》(To Autolycus)中,他不仅首次地编撰了富有基督教特色的编年史;还对众多传统西方史家与史著做出评判,建构起一整套带领"意义"脱离于"言语"的史学阐释体系。帮助早期基督教把传统史学的叙事"言语"留给了文本本身,而将历史发展的隐含"意义"带到了受众面前,有力并富有技巧地宣扬了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7.
正任继愈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创建者和第一任所长,他的学术领域涉及宗教和无神论、中国哲学史、佛教、道教、儒教、史学、社会文化,以及图书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研究他关于宗教与无神论的学术思想极其重要,也完全必要。这里,我想谈三点看法。其一,从任先生的学术生涯中认识他的学术思想的本质。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任先生34岁,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他在《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自传"中说:  相似文献   

8.
滕固是我国一位很有成就的美术理论家,也是我国现代绘画史上最早的专业史学家,终其一生投入在美术史的研究与考古工作中。他是将西方风格学史研究法引入中国的绘画史研究的第一人,利用德语国家的现代艺术哲学、史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绘画史进行探究,重视对作品风格的分析。他改变了传统画史的叙述风格与组织结构,对现代画史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建立现代化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体系的过程中,滕固史学的探究深度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西方现代美术史的研究方法,他仅只是介绍,缺乏自己的理解。按他的学识与见解,他有能力成为中国绘画史学科的建设者和领军者,但受时代背景的约束,没能从观念上突破,进行系统的学科建设。滕固史学即使有着许多局限性,但对于现今乃至以后的中国画的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的本质     
<正>人类文明走过了几万年的历史,有文字的历史也有了几千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将向哪里去?这样一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中国著名启蒙主义学者梁启超先生对历史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他说我们过去的旧史学是"只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只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的空名之学"。因此,他提出史学革命,就是要"叙人类文明之进步"。如果我们要叙人类文明之进步,就必须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要上升到历史科学的高度。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审美的历程"使艺术在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之后,人类文  相似文献   

10.
正四、瑰丽多姿的北美《周易》研究再从亚洲遥看北美。北美汉学界《周易》研究名家辈出,而且各有专精,在过去半个世纪,可以说有着前所未有、将来也可能未必再有的好机遇。从哲学角度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夏威夷大学成中英(Chung-ying Cheng)、安乐哲(Roger T.Ames)和宾州州立大学伍安祖(On-cho Ng)。伍安祖是研究《周易折中》作者李光地的专家,又专精中西史学及诠释学,他绾合诠释学、宗教和传统经学的理论考察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六经与古史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已经是一个无须论述的问题,但他在古代史学方面的贡献和作用,很少有人注意。这是由于他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同时其史学贡献在后世又为经学所掩。为了说明古代历史的真相,有必要将这一段被深埋的史实发掘出来,以为古代史学史填补一项空白。相传“六经”为孔子所修定,这个说法久已受到怀疑,但“六经”系经过孔子而传授下来,是无可怀疑的。旧日有“六经”皆史说,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章学诚持之尤力(《文史通义·易  相似文献   

12.
刘芹 《管子学刊》2009,(4):61-65
王培荀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型的过程中,对传统史学多有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念与认识,在传承之中体现出创新意识,他的史学思想和史料观对后来晚清民国史家新史学的观念形成起到启迪作用,具有进步性。王培荀勤于撰述,记载保留诸多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后人研读、了解明清两代社会状况不可或缺的资料,方便学者,嘉惠后人。  相似文献   

13.
王卫婷 《学海》2005,(2):198-199
南京出版社 2 0 0 3年 1 1月出版 ,9+42 3页  关于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的研究 ,百多年来 ,学者们的精力似乎主要集中在玄佛道等问题上 ,对史学则重视不够 ,如就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言 ,前不及两汉 ,后不达隋唐 ;又南方史学的研究成果 ,整体上不及北方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无论北方还是南方 ,以垂训鉴戒为基本特征的史学都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当然 ,由于南北史学处于不同的环境中 (如十六国北朝之胡族政权环境与东晋南朝之汉族政权环境 ) ,因而南北史学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开展这一研究课题 ,首先必须明了南北史学的基本面貌。就南方史…  相似文献   

14.
正刘攽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个爱开玩笑、耍贫嘴的高手。有些人对他的名字不熟悉,但如果提到《资治通鉴》就不会陌生。司马光在主编《资治通鉴》时,刘攽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他的史学造诣很高,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都对他称赞有加。但就是这样一位官员,生活中却有些"不正经"。刘攽有两位交好的同僚孙觉、孙洙。一次,孙洙向刘攽要一幅书法作品,刘攽写好后就让小吏  相似文献   

15.
<正> 朱熹一生编著过《资治通鉴纲目》、《宋八朝名臣言行录》、《伊洛渊源录》等多部史书,创立了我国纲目编年体史书新体裁,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用理学统率史学,这一思想被后世奉为圭皋,捧为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研究和剖析朱熹的史学思想,其意义不仅止于填补朱熹学术研究的一个空白,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整个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冯潇 《学海》2023,(6):201-210
霍布斯鲍姆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成员一道,总结出一套以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和阶级斗争分析方法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但在关于方法论的具体理解上,他与E.P.汤普森存在一定差别。同时,霍布斯鲍姆与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基于共同的研究旨趣,试图打破“独断的结构”,扩大历史学研究的视野,突出普通人民在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推进20世纪史学研究方法的现代性转向。在此基础上,霍布斯鲍姆回应现实需要,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运用于世界近现代史的重新建构之中,通过史学作品的大众化传播,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刻板模式,令读者能够广泛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他较好地处理了政治立场与学术立场之间的关系,发掘并践行了具体的、可传播的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研究方法,重视学术研究的大众化普及,由此奠定了他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并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晓鹏 《孔子研究》2020,(3):101-109
儒家伦理与传统史学,首先表现为经与史的关系。历代政治的兴衰是传统史学书写的主要内容,儒家政治与伦理一体,使得史学成为儒家伦理的载体。"经世致用"的特点和"历史审判"的功用也是伦理史学的重要成因。史学的伦理化导致了传统史学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矛盾,二者相互交融。1959年之"替曹操翻案"运动,使历史评价的标准由"道德评价"转向"事功评价",是新中国成立后挑战儒家伦理的典型事例。这一运动导致了历史与伦理的决裂,对儒家伦理史学的解构带来重要影响。今天,应当重视"史学伦理"的研究,重建历史与伦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彭玲 《学海》2005,(2):196-197
商务印书馆 2 0 0 3年 1 1月出版 ,3+2 39页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历程、探讨史学发展规律的历史分支学科。 2 0世纪 2 0年代 ,梁启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史学史”的概念 ,1 92 7年在清华大学讲授《补中国历史研究法》时又提出了“史学史的作法” :“中国史学史 ,至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 :一 ,史官 ;二 ,史家 ;三 ,史学的成立和发展 ;四 ,最近史学的趋势。”白寿彝先生称梁启超为史学史设计了一幅“蓝图” ,而自此以后 ,中国史学史的作法也一直按照这个“蓝图”发展 ,直到近些年其研究路径才有了若干的突破和创新。胡宝国著《汉唐间…  相似文献   

19.
正战国时期的舌辩之士中,真正能建立"不世之功"且善终的,大概只有范雎一人了。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肯定范雎是贤者,而且说他"垂功于天下"。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将范雎称为"倾危之士"。两位史学大师对范雎的评价,为什么截然不同呢?范雎出道之前的经历,称得上坎坷。他虽能言善辩,怎奈家境贫困,只能在魏国大夫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侯外庐在北平求学期间,认识了李大钊。在李大钊的引导与影响下,侯外庐摆脱了种种杂乱思想的束缚,尤其是认清了无政府主义的本质,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积极探求真理的决心。李大钊对侯外庐的影响非常深远,使他致力于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探索中国历史道路的独特性。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有两点意义:首先,侯外庐的史学实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和历史观的转换,即确立服从政治需要、学以致用的史学观,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观。侯外庐创造的历史体系尤其是思想通史体系,对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影响都很深远。其次,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习及其形成的诸多论断至今深有启发,仍不过时。特别是侯外庐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并行研究的治史方法和"实事求是""独立自得"的治学精神成为后学者的典范。这些都奠定了侯外庐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