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把教内一些非专职教牧称为"平信徒",大多数时候,这词是用于自谦或推诿,如当人说"我是平信徒"时,其潜台词可能就是"你不能以专职教牧的要求来要求我"!那么,圣经里有没有"平信徒"?"平信徒"注定得"平凡"吗?谁都清楚,圣经中找不出"平信徒"一词,这词在教会史上何时或如何形成,笔者没有考证过。或许这是早年教内出现"圣职阶层"之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发挥平信徒作用是推进民主办教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普世性问题。中国教会现阶段如何发挥平信徒作用,概括起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平信徒如何发挥自身作用;二是教会负有领导责任的主教、神长如何发挥平信徒的作用。三是发挥平信徒作用也是推进民主办教的具体体现。一、平信徒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回顾历史,我们深深体会到,平信徒在天主救赎工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平信徒在坚持信仰,努力开展福传工作和尽好  相似文献   

3.
金幢教自创教之初就杂糅了儒、佛、道三教的思想,教义教理上外佛内道的特征显著;在信仰体系上,金幢教迎合了中国传统的多神崇拜观念,既崇拜本教的神明和创教祖师,又崇拜佛教和道教的某些神明;在组织结构上,与其他民间宗教有很大不同,祖堂和分堂的关系错综复杂,分堂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宗教仪式方面,金幢教的仪式种类十分丰富,外佛内儒的仪式过程相对繁复.目前莆田金幢教约有近180座佛堂,主要分布在沿海乡镇.在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金幢教也面临着教内分派传教、各自为政,佛堂首领及信徒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吸收信徒越来越困难的问题.可以预见金幢教的传教脚步将日趋缓慢,但是还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其将与民间信仰结合越来越紧密.  相似文献   

4.
爱国与基督徒属灵生命成长的关系,在信徒中一般可分为三种不同的领会:一、大多数信徒认为两者间不矛盾的,荣神益人,爱国爱教是相一致的。无论在教会侍奉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都作美好的见证,教内教外有好名声。二、另有一部分人则认为两者“一致性”缺少圣经和神学根据。他们多半停留在感情与直  相似文献   

5.
炎光 《天风》1995,(10):37-40
今年四月,我们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教会采访时,有幸遇见了许多少数民族弟兄姊妹和教牧同工,对主内肢体的感情有了新的体验。每到一处,感动或思索就伴随着我们。下面,向弟兄姊妹介绍一些访问的见闻,以唤起我们主内同喜乐共忧思之情。信徒见证满山间少数民族的信徒热情、纯朴、善良,在他们中间,你会感受到从主而来的温暖和亲密。这些神的儿女为教会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忠成 《天风》2014,(2):13-14
作为教牧人员,我们应当明白教会担负的重要使命和事工,包括崇拜、教导、团契、服务和见证。目前,教会信徒流失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农村教会的中青年信徒很大一部分外出工作或到城市创业,只留下了年老体弱的"留守信徒"。而城市教会从近几年的统计来看,虽然人数不断上升,但在主日崇拜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也就是说,城市教会一方面是信徒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不时有人悄然离开。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5,(7)
<正>当下的中国教会拥有大量在不同教会间流动,而不归属于任何一间教会的信徒。如何看待这些流动信徒?本文希望与主内肢体做一点探讨。一、为何会有流动信徒1.信徒在自己的教会受伤,游走而寻找疗伤。有些信徒原本隶属某教会,但可能在教会有了痛苦的经历,从此不想去自己的教会,而到处游走。他们或许是真诚却遭遇挫折的信徒,需要教会挽回。2.信徒因工作的调动,以致不能委身某一教会。有些信徒工作地、居住地都不稳定,常随  相似文献   

8.
张忠成 《天风》2014,(2):13-14
作为教牧人员,我们应当明白教会担负的重要使命和事工,包括崇拜、教导、团契、服务和见证。目前,教会信徒流失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农村教会的中青年信徒很大一部分外出工作或到城市创业,只留下了年老体弱的"留守信徒"。而城市教会从近几年的统计来看,虽然人数不断上升,但在主日崇拜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也就是说,城市教会一方面是信徒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不时有人悄然离开。  相似文献   

9.
近来我国基督教内时常有人提到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思想建设是维护基督教基本信仰的,绝不冲击或改变基督教的基本信仰。经过神学思想建设,我们的基本信仰得到更合情合理的解释,从而使信徒更理解和确信自己的基本信仰,使教外朋友也更愿意聆听教会有以告人的福  相似文献   

10.
单渭祥 《天风》2023,(2):29-31
<正>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西3:13)当冲突来临时,能沉着应对、保持理性,并非易事。面对冲突,不同类型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反应,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回避型——“我不想面对!”大概是基于“以和为贵”等传统认知,或受到“得过且过”等心理影响,加上我们中国信徒非常认同“教会是家”的观念,许多人觉得教内发生冲突是件“家丑”,耻于见人,于是面对教内冲突,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自近代大规模传入福州以来,在西方文明理念和中国社会进步大潮的推动下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得教内女信徒的地位有所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基督教教义天然的保守性和近代中国社会改良的滞后性,女信徒的教会地位又有一定的局限。教会中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的实现最终有赖于全社会女性地位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2.
"清真"一词是阿拉伯语"伊斯兰"的汉译。广义的"清真"与"伊斯兰"的概念完全一致,泛指伊斯兰教的信仰体系、伦理道德、宗教功修和生活方式;而狭义的"清真",指符合伊斯兰教律法的生活资料和饮食文化。穆斯林素以擅长经商闻名于世,商业不仅是穆斯林的传统谋生行业,也是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穆斯林无论走到哪里,就将商业的气息带  相似文献   

13.
德教是由上个世纪的中叶,从中国东南沿海传至东南亚,在东南亚华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它已接近成型,有自己的教主、神灵系统、教义、经典;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仪式、祈祷方式、通过扶鸾沟通神人;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德教会的组织和称之为德生的宗教信徒。应该说现代宗教学所界定宗教的基本要素,德教或多或  相似文献   

14.
传道人     
迟国俭 《天风》1997,(6):38-38
如何办好教会,如何提高信徒素质,已成为当今教会的首要任务和责任,这是各位弟兄姊妹所共识的,也更是各位同工、教牧人员的当务之急和心灵共鸣。教会要兴旺,必须先提高信徒素质,而提高信徒素质,必须先有高素质的传道人带领才能做到。 我认为“传道人”  相似文献   

15.
宗教面临教与教之间、教内不同流派之间、信徒与非信徒之间、宗教与社会之间、信徒与国家之间以及人与神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这些矛盾成为宗教多难和谐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宗教与各维度间都存在共通之处,这是化解矛盾和加深联系的纽带。通过悬置信仰发展交融点,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相互尊重思想作为解决矛盾的黄金原则,最终可以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6.
近来我国基督教内时常有人提到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思想建设是维护基督教基本信仰的,绝不冲击或改变基督教的基本信仰。经过神学思想建设,我们的基本信仰得到更合情合理的解释,从而使信徒更理解和确信自己的基本信仰,使教外朋友也愿意聆听教会有以告人的福音。因此,首先,我们不要害怕神学思想建设,我们大可欢迎神学思想建设这件大好事。基督教存在到今天已有两千年。在这两千年中,它的神学思想建设一直在进行。它越来越建设得美好。不说建设,说发展也可以,说调整也可以,说提高也可以。  相似文献   

17.
范爱侍在《天风》2004年第3期撰写文章认为,教会工作需要的是脚踏实地肯干的人,尤其是有高度责任感、勇于挑起担子、敢于承担责任、执着地履行职守的人。教会人员首先要守好讲台,让教会的讲台成为纯正福音的出口,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让异端邪说借用放毒,严防境外势力通过宗教、文化、旅游、商业等渠道,进行渗透;其次要看好羊群,重视牧养工作,组织信徒,加强信徒间的关心与互助,而且教会人员应走出办公室,访病问难,增强教内的凝聚力,以便有效地抵制异端邪说;最后要管好钱袋,鉴于社会上许多人栽倒在钱财上,除了教会内应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教会人…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9,(11)
<正>编者按:教牧人员应有怎样的追求、如何成为信徒的榜样,圣经中便有据可循,从使徒保罗的谆谆教导到彼得的"灵程八步",为今日的教牧人员提供了最好的借鉴。本期我们继续邀请几位牧者同工,从圣经真理出发,探讨教牧人员如何在侍奉实践上不断学习,成为教会的好管  相似文献   

19.
王圣民 《天风》2003,(5):22-23
在教会中,尤其是一般平信徒,对教牧同工有一种期待,透过教牧同工美好的形象,感同身受上帝对人类善美的赐予。 实际上,牧者的形象是不同的,他(她)有很多示范性,对信徒的影响是非同一般。当你站在圣台上,信徒会将你看得很神圣,你的很多方面都会被放大,当你从台上走下来,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形象还在起着作用。教牧同工在信徒的心目中,无  相似文献   

20.
传道人     
如何办好教会,如何提高信徒素质,已成为当今教会的首要任务和责任,这是各位弟兄姊妹所共识的,也更是各位同工、教牧人员的当务之急和心灵共鸣。教会要兴旺,必须先提高信徒素质,而提高信徒素质,必须先有高素质的传道人带领才能做到。 我认为“传道人”三字正好巧妙地指出了作传道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