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由山东大学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在多方友人的大力协助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今天正式开幕了! 本届《周易》学术讨论会,在“《周易》与哲学文化”的主题下,将对《周易》的经与传、易学发展史、易学与中华传统哲学文化的关系、易学与当代文化建设及经济建设、易学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现代知识体系的整合、触通,以及易学研究的方法论等一系列新老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周易》号称传统儒学最高的哲学典籍,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活水,它对绵延达数千年之久的伟大中华文化慧命的生衍,产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现代文化学、人类  相似文献   

2.
稿约     
本刊主要刊登象数易与义理易、《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研究、出土易学文献研究、易学与哲学文化、易学的现代价值、易学研究方法论、易学史料学、易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稿件。欢迎广大易学专家、学者和易学爱好者赐稿。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独特的一部典籍,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基元性和范导性的作用。在今天,以《周易》为核心对象的易学研究,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中的“显学”,横跨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随着出土文献研究的深入和新的思想观念的兴起,近年来易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既有传统问题的推进...  相似文献   

4.
新出版的中小学"国家纲要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中,《周易》分册为高中二年级下学期课本。本文以编者视角,总结把《周易》编入基础教育教材的体例特色、编撰经验、心路历程和学脉渊源,并解析《周易》分册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国家文件精神之关系。以往的各类易学书籍虽丰富多彩,但一直缺少一部适用于中学生的易学教材。本书的出版和使用将前沿易学研究成果带入中学课堂,使易学教育迈入了新阶段。这对于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真 《现代哲学》2000,(4):121-123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对《周易》的研究,滥觞于先秦,经汉代的“独尊儒术”,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称之为“易学”。《周易》作为集中国文化古老智慧之大成的“元典”,不仅受到经学家的重视,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乃至自然科学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出于对近代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失坠的关切,杭辛斋走上了一条与同时期其他易学家不同的易学研究道路。他希望通过阐明易道重树民族文化信念。为实现这一理想,杭辛斋整合了传统易学的诸流派与传统文化的诸派别,并积极引入近代西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知识,试图构建一个涵摄范围极广的大易学体系。在整合传统易学方面,他主张破除汉宋易学的门户之见,以"讲《易》"替代"诂经",并提出"辞、象、数、气、占"五位并重的易道观。这种努力客观上成为了对传统治《易》方法以及传统象数易学的总结与革新。此外,他对《周易》"象辞相应之理"的过分探求,以及将近代西方学说与易学两相附会的做法,大体可以归因于历史观念和历史方法的欠缺。  相似文献   

7.
刘大钧先生,1943年生,山东邹平人,著名易学家,现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易研究》学刊主编,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易学研究,以弘扬大易文化为己任,于上世纪80年代率先倡导并开展了传统象数易学研究,为传统易学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山东大学易学学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易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史哲》《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出版《周易概论》《周易经传白话解》《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纳甲筮法讲座》等著作多部,主编大型易学文献《百年易学菁华集成》初编(2000多万字)、续编(3000多万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三十多年来,刘大钧先生筹备召开了十余届国际易学与海峡两岸易学及儒学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国际易学与两岸易学及儒学的交流与发展,并以"大易"系列的形式,主编了历届易学儒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余部,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界泰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在给汤一介先生的信中称赞刘大钧先生:"其沉潜易学之深辟,诚当代巨儒。"日前,刘大钧先生接受了《孔子研究》杂志彭彦华主编的采访,就易学研究已获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阐发了自己的见解。现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台湾、港澳近些年来掀起了《周易》研究热潮。1968年11月12日,台湾政府明确规定孙中山百龄晋一诞辰这一天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节”,自此以来,文人学士莫不注重《周易》以及诗、书、礼、春秋四经的研究。一“易学应用之研究”“台湾中华民国孔孟学会”理事长陈立夫以“易学应用之研究”为题,邀约海内外精擅易学者撰写易学文稿。1975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了由陈立夫主编的《易学应用之研究》第一辑。1982年6月,又出版了本书的第二辑。这两部书写作历时8年,收入论文21篇,计60多万字,为近年来台湾学者对《周易》研究的主要成果。该书称:“本辑之旨,重在应用,  相似文献   

9.
由“理”和“象”所昭示的两种不同思维形式出发,形成了解读《周易》文本的两大阵营——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义理易学阵营中的王弼、程颐易学凸现了《周易》“理”世界的超越性,象数易学揭示了《周易》“象”世界对于彰明“理”世界的关键性。朱熹基于《易》本为卜筮之书的立场,既强调了“理”世界的超越性,又突出了“象”世界对于彰明《周易》“理”世界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10.
保巴作为元代易学家代表之一,在认同程朱易学前提下,以“照着讲”兼“接着讲”的形式,对《周易》经传所内蕴的符号、意义世界进行了一定诠释.通过研究发现,在这种创造性不足的形式下,其易学还有着“自己讲”的创造性诠释的内容,他的以“心”为根基解读圣人作《易》、四圣《易》道与《易》之符号、意义世界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圣人的洁静精微之心在建构《周易》符号、意义世界中的作用,以及《周易》符号、意义世界洗心、养心的重要功能.按照其“以心会心”的思想,我们只有能够契会圣人之心,才能更好地理会《周易》符号、意义世界;也只有理会《周易》符号、意义世界,才能更好地契会圣人之心.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所有文化元典中,《周易》当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这是因为,《周易》影响所及,使中国所有传统文化流派,如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等,都与其有着不解之缘。所以,《周易》向有“群经之道”的称号,存世之著述如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近乎“天书”的神秘性和高度抽象特点,使几千年来历代治易者虽皓首穷经却迄今无法从根本上揭开它包含全部谜底。这一方面说明,易学研究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说明,易学研究领域尚有着巨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周易研究》自1988年创刊以来至2005年底刊登的64篇有关“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的论文进行归类阐述与分析研究,梳理了《周易研究》所关注“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的脉络,为今后本刊确立研究重点与方向提供了系统的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0月24-25日,中韩易学高端论坛在山东大学成功举行。本论坛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与中国周易学会主办,韩国茶山学术文化财团协办。《周易》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华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易学很早就传入到朝鲜半岛,为韩国文化所吸收,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易学思想和解  相似文献   

14.
<正>刘大钧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全书共54万字,415页。本书辑录论文25篇,为2013年8月16至18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选集。此次会议延续了历届研讨会"史思并重,多元融合"的学术理念,以"易学与中国哲学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为主题,围绕三代文化与《周易》成书、《周易》文本结构与言说方式、《周易》经传哲学、出土易学文献研究、历代易学研  相似文献   

15.
蒋凡先生是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专家,其大作《周易演说》(以下简称《演说》)极好地体现了打通文史讲哲学的特色,在众多《周易》研究的著述中独树一帜。数千年来,《周易》一直被视作“大道之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伦理、艺术、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而且,17世纪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文明史上亦占据了相当的位置,启迪着新学科、新理论,甚至被当成管理科学与决策科学,受到人们推崇。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易学研究亦蒸蒸日上,呈现多元化倾向。学者运用新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和研…  相似文献   

16.
经国家教委许可,“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刘大钧同志任中心主任。“中心”下设《周易研究》学刊编辑部,《周易》经传研究室及《易》学史研究室,它是我国唯一易学专职研究中心机构。除对《周易》经传、易学史及《易》学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外,还注重以现代知识体系为武器,对《周易》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渠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述了焦循的旁通、相错、时行三说,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看法:1.焦循以普遍联系和爻位运动的观点研究《周易》,把《周易》六十四卦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生生不息”的动态系统,比之孤立、静止地研究《周易》一卦一爻,更有意义。2.焦循独特的易学构架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的考据基础之上,不宜武断否定。3.焦循易学构架并非纯象数的研究,而是以象数为载体,阐发儒家的道德义理和自己“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4.焦循以“声训”为媒介的两卦或数卦之间的关联是否《周易》本义值得讨论,其“声训”缺乏充分的文献旁证是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8.
《周易》新证读《周易图象几表》札记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周易》的主观能动思想《周易》象数与古代科学中国《周易》研究之新进展刘先枚蒋国保金景芳杨钧唐明邦唐明邦金春峰刘蔚华潘世宪徐锡台《易经》与量子力学的形而上学方以智的易学方法论评议〔美国〕康灵撞科学易理《易经》与针灸冯子道中国古代算筹二进制数表和《周易》《周易》通读手稿《易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迪智能逻辑初探(专著)罗炽安智珠麻福昌张吉良张吉良舒默尹奈“河图”、“洛书”数图试析易学方面的一次考古发现谈《周易》八卦释四位奇偶数和四位(包括五位)…  相似文献   

19.
张其成博士的新著《易道:中华文化主干》,于1999年由中国书店出版。笔者认为,这是一部推陈出新、富有创见的易学论著,并拟从三个方面略作评述。一、汇集各家之说,精心考辨,扬榷是非《周易》经传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也是我国学术史上争论最多的一部经典。张其成先生“执迷”于易学研究,对易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条分缕析,精心考辨,尔后扼要地加以概括、评述。比如,关于《周易》的性质,作者分别对古往今来最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周易》是卜筮书”、“《周易》是哲学书”、“《周易》是历史书”、“《周易》是万世经…  相似文献   

20.
《周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典籍之一,作为“五经之首”、“大道之原”,几乎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首屈一指的、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周易》“弥纶天地之道道,“易与天地准”,不仅着重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阐发,在易学理论建构的同时,还强词“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思”、“无为”,重视灵感思维的价值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周易》理论的某些部分是一种潜意识活跃时激发灵感对天地万物产生的意象感知,是对宇宙万物、社会人事的一种灵感式的总体把握,因而与灵感思维具有一定的联系。《周易》不仅仅是人的理性、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