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一直都很好奇,类似于"美女都娇气""努力的女生都不好看""有钱人家的孩子都吃不了苦"这样的逻辑到底是怎么来的,就像热衷于摄影的朋友,通常会对一种看法十分无语:看别人拍出了好看的照片,第一感觉是——相机高级?镜头高级?很贵吧?与技术无关,给我一台好相机,那我也行啊。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惯性思  相似文献   

2.
车林莉作品     
正作品简介:"朋克养生"是一种90后新兴生活方式,也是具有讽刺意味的90后集体自嘲现象。当代很多年轻人有熬夜的习惯,他们虽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坏习惯,但也开始以特别的方式养生。该系列作品是以此种现象为创意来源,从而设计出"朋克养生"系列手机壳。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塞尔的意向性分析经常被认为在追随或重复胡塞尔的工作。塞尔本人固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如果对两人的意向性分析进行详细的对比考察,就会发现,塞尔的确在很多方面重复了胡塞尔的工作。不过,胡塞尔和塞尔的意向性分析在结论上的惊人相似掩饰不了其哲学方法上的根本差异:前者运用的是"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后者运用的是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将这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方法,用于讨论同一个哲学问题,却可以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这足以表明:现象学传统和分析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是一种非竞争性的甚至是互补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道》是金岳霖的主要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逻辑与中国哲学相结合这一特点。很多人觉得《论道》不容易读懂,原因在于里面包含很多逻辑的背景知识。在《论道》一书的"序"中,金岳霖这样写道:"近来经奥人维特根斯坦与英人袁梦西分析才知道逻辑命题都是穷尽可能的必然命题。"[1]这里  相似文献   

5.
正Max Pazak在全球顶尖的广告公司奥美集团担任艺术总监,一次与女文员Kayli到南非开普敦出差,看到那里有很多衣不蔽体的流浪者,Max说:"要是给他们送些衣服就好了。"Kayli说:"是啊,现在很多像我这样的白领,有很多多余的衣物。"办事那几天,Max看到在寒冬腊月,很多人还穿着单薄的破衣,很多穷人流浪街头。他便想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做出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让人费神费力。在面临种种生活琐事时很多人难以取舍,如周末究竟要宅在家里睡大觉还是呼朋唤友出门游,究竟要喝一杯奶茶还是选择继续减肥的目标这样的日常小事让人费尽精神,磨磨唧唧,决定不了。而面对人生的重大决策更是让人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抉择:如究竟要考研深造还是要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究竟要结婚生子还是要再享几年单身生活这些人生大事真是让人耗尽心力,拖拖拉拉,难以取舍。这种难以做出选择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冲突中的选择冲突。  相似文献   

7.
佚名 《天风》2010,(2):57-57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心境;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相似文献   

8.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河东集》里讲到这样一则故事: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一带)地方江河很多,当地的人经常和水打交道,大都擅长游泳。有一天,山洪瀑发,江水骤涨。有五六个人划着一只小木筏,横渡湘江。不料,刚行到江心时,木筏就被波浪打散了,大家只好跳进江里,游水过去。水流激湍,风急浪高,大家都奋力向前游着。但其中一人,虽然用尽全力也游不了几尺远。  相似文献   

9.
圣经中有"义人"、"称义"、"公义"等词语,在这些词语中"义"所指为何,笔者一直不太清楚。在现今的教会之中,很多的信徒在谈到"义"(righteousness)这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称义"、"义人"、"义行"等,但是当理解这个字的时候头脑之中会有"侠义"、"忠义"、"义气"的意思。这样的理解非常不可取,因为"义"的含意很丰富,不但儒家著作里有很多含意,在圣经中也有很多含意。本文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分析儒家著作里"义"的含意,第二大部分分析圣经中"义"的含意,第三大部分是将之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草如烟     
正野草,也称杂草,是人给定义的,草似乎并不在意,我行我素,在草的眼里,无处不是它的疆域,便是人最缜密的思维,少一闲置,思想变会抛荒。"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人到哪里,草就能到哪里,人能到的地方,草能到,人到不了的地方,草便在那里恭候着人。草似乎没有到达不了的去处。  相似文献   

11.
正在电视剧《爱的追踪》中,马德庆对他的妹妹文皓说:"你看你做的那些不该做的事,害得大家都不安生。"而她却说:"不安生才是人生。"说实话,人生,很多时候,都是不安生的。这一点,文皓说得没错。可是,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这样,那么他就是失败的、悲催的。人在世上,  相似文献   

12.
正这个世界,充满着形形色色的悖论,有些看似荒谬,却又无懈可击。关键是,它们在生活中一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将一如既往地存在下去。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舍默曾为我们讲述了经济学上的"银行家悖论":假如你是个银行家,有一笔可供借贷的款项,如果你把钱借给信用记录差的人,你冒的风险就很大,他们可能还不了钱,甚至搞得你破产。这样就形成一个矛盾局面,最需要钱的人,信用风险都很大,因此得不到贷款;而最不  相似文献   

13.
祈愿如你     
《天风》2020,(5)
正我是从上小学那会儿开始喜欢上写作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想为生我养我的母亲写点什么,表达感恩之情。可总是下不了笔,总觉得驾驭不好、表述不了母子间那份浓得化不开道不尽的感情。或许,对于每一个为人子女的人来说,母亲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留下最深痕迹的人。今天,我下笔写母亲,不是说我已经准备好了怎么写,而是我改变了想法。我不要等到完全准备  相似文献   

14.
正昨天晚上,一个女生读者在网上找我。她说:"自卑怎么办?我严重自卑。"我忙着写稿,随便回了她两句:"学习,健身。"我的意思很简单,一个人自卑,无非两个原因:外在或内在。外在的话,就去健身。不是说相貌不重要,而是相貌与生俱来,改变不了,那就尽力改变能改变的,比如身材,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你身材好了,外在的吸引力必然增加。内在的话,很简单,学习吧,多读书,多思考,多跑图书馆。使自己懂得更多,思想  相似文献   

15.
智慧语丝     
正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有意思的生活。——胡适不要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而要用对方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乐嘉如果一个一直对你不好的人偶尔对你好一次,你会无比感动;如果一个一直对你好的人偶尔对你不好一次,你就会无比愤怒。——木心不要光研究胜利者的传记,也要研究一下失败者的传记。胜利者的传记里有很多夸张的东西,而失败者的传记里有很多东西都是真实的。我的经验是,碰到任何困难都要赶快往前走,不要欣赏让你摔倒的那个坑。——黄永玉  相似文献   

16.
正苏轼在《老人行》中写道:"本来面目长如故。"意思是说,不管时间、环境、地位、遭遇等怎么变,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应该总是跟原来的一样。而这样的始终如一就是一种节操,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持着。可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变得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物质至上……他们甚至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进而变得心口不一、投机取巧、坑蒙拐骗,完全偏离了做人  相似文献   

17.
成功是什么?     
利未 《天风》2014,(11):I0001-I0001
<正>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人们想得最多、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成功"。媒体不时推出一个个成功人士,介绍他们的成功之道。一时间,"成功"似乎成为众人追逐的目标。什么是成功?过去,国人追求理想,为理想而奋斗,实现理想就是获得成功。今天,财富是很多人的理想和目标——拥有大笔的钞票就是拥有了成功,成为"首富"就成了金字塔尖的人,会有人如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你。为了这样的成功,有置法律法规于不顾的罪犯,有置百姓生命于不顾的商人,也有置道德廉耻于不顾的路人甲……可这样的人成功了吗?真正的成功绝非如此。  相似文献   

18.
陈企瑞 《天风》2014,(11):26-29
<正>经文:《哥林多前书》13章至14章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很多弟兄姊妹都很羡慕有属灵恩赐的人,认为神特别恩待这些人,圣灵的大能特别降临在这些人身上;在羡慕之余,还可能会自问:"我能追求属灵恩赐吗?我可以得着吗?如果有属灵恩赐,我该如何使用呢?如果没有,是不是意味着我就比别人的灵性低,不讨神的喜悦呢?"相信教会很多肢体曾经有过这样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属灵恩赐呢?也许很多人会说:"讲方言、说预言、医病、赶鬼……"但属灵恩赐仅仅  相似文献   

19.
生活启示录     
《天风》2014,(1):16-16
<正>1.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参诗90:9)2.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箴11:2)3.气球:只要被人一吹,便飘飘然了——"鼎为炼银,炉为炼金,人的称赞也试炼人。"(箴27:21)4.指南针:怎么摆放,都改变不了它向"南"的心——"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4:14)  相似文献   

20.
解行相应     
药店里的药材很多,都是用来医治疾病的。但却没有万能的药。有些药能医这种病,不能医那种病;有些药适合小孩子,而不适合中年人。病对待每个人是那样的“公道”。有病就要服药。藏经阁的佛经很多。有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所有言论无非谈佛理,谈法门,都是医治众生疾病的。因此称赞佛陀为大医王,经论称为法宝。众生的根基不同,法门也有多种多样,通称八万四千法门。内中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佛陀教导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