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形象思维的问题的讨论,近来已展开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形象思维要受抽象思维的指导”,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一种“与抽象思维相平行的形象思维”;而且在形象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方面,也有个别的提法是不够确切的。这些意见,都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实现着思维对世界的认识。目前,在形象思维的讨论中,有的观点认为,形象思维是可以脱离语言,运用形象进行思考的思维;还有的观点认为,形象思维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非逻辑思维。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形象思维问题讨论重起于1978年《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之后,一直延续到1981年,三年来,仅学术性专论公开发表的就达50余篇。争论的中心是:形象思维是不是一种相对于抽象思维而独立的思维方式(形式),并作为艺术创作(包括认识过程和思维过程)的特殊规律。依照对这一中心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分为肯定论、否定论和保留论。形象思维问题讨论已趋沉寂,回过头来审视一番这一讨论的概貌,不是无益的。一、肯定论的形象思维观。肯定论把形象思维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初期只限于探讨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把形象思维定义为:(一)“艺术上的典型化“(浦满春:《形象思维探讨》,《红旗》1978年第2期);(二)“创造性的想象”(孟伟哉:《关于艺术创  相似文献   

4.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基本类型,是以表象或具体形象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用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形态。从生理机制看,它主要是右脑的机能。形象思维的内容可以是现象,如儿童时期的形象思维;也可以是本质的,如文学艺术家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形式有形象观念、想象观念和典型观念等。它的方法有叙述法、描写法、联想法和想象法等。同抽象思维相比,它有两个基本特点:(1)生动具体的可感性。形象思维的表述必须借助于形象观念等思维形式。形象观念是指带有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多样性并能给人的形状、大小、声音…  相似文献   

5.
关于形象思维,不仅是文艺创作的特点和方法问题,也是思维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它涉及到形象思维在思维理论中的地位,形象思维的认以作用,形象思维的结构和它的物质基础等等问题。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一形象思维仅仅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的特点和方法,似乎没有什么争论。但形象思维是否能同逻辑思维平起平坐?它与逻辑思维是并列关系还是从属关系?看法可能就不尽相同了。这首先就涉及形象思维在思维理论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6.
形象思维是一种与抽象思维(用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思维形式的思维)相比较而言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形象特征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以形象观念作为基本形式的思维,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加工成新形象或新形象的过程系纺。客观事物除了具有一般形象特征外,还具有典型形象特征。例如,水有清沏和浑浊的形象特征,漓江的水有清沏的典型形象特征,红水河的水有红的黄型形象特征。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各  相似文献   

7.
贺萍 《美与时代》2007,(2):96-98
形象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现象和本质,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之一.人们较早地就认识到形象要素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艺术创作与形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形成了视觉艺术是以形象思维作为基础的、本质的思维方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思维是一种与辩证思维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用绝对同一、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进行的思维活动。因而是一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是形象思维类型的,也可以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类型的。绝对同一观点是形而上学思维的根本特征。所谓绝对同一观点,就是否认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不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它认为“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以外,都是鬼话。”这种绝对同一的观点必然导致形而上学思维的外因性、孤立性和静止性。所谓外因性,即不是从…  相似文献   

9.
作者联系历代中外文艺家的创作实践,运用文艺学、哲学、美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成果,对形象思维进行了较系统较深入的剖析,从而把握住形象思维的发展脉胳,概括出形象思维的特征、规律。形象思维学作为一门思维科学,不仅可  相似文献   

10.
灵感是主体结构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马长英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古往今来一直是哲学家们注意的课题。柏拉图认为是神赐的;现代西方有人认为灵感是在幻觉条件下产生的,甚至用致幻剂来诱发灵感;弗洛伊德等则用无意识理论来说明;还有顿悟说等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揭示出灵感产生的生理机制及客观条件。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灵感是主体结构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两种思维方式的转化与灵感的产生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是认识的理性阶段,也是认识的过程与结果。思维有两种基本方式: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目前也有人把直觉、灵感看成是第三种思维方式,这是一个有待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灵感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正是在这两种思维的作用与转化之中,灵感得以产生。钱学森说过,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两种思维(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苦苦思索来作准备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们都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射,形象思维侧重于对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抽象思维侧重于对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从哲学角度讲,它们都是主体对客  相似文献   

11.
●形象思维方法是毛泽东的重要思维方法。●毛泽东的形象思维方法奠基于中国文化和革命实践。●毛泽东的形象思维方法是以具体形象表达深刻思想。●毛泽东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开展党内斗争。●毛泽东常常运用形象思维方法启发教育党员干部。●毛泽东的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互补相促。  相似文献   

12.
绘画与逻辑     
人们的思维有抽象思维(或叫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曾经有人认为:文学艺术家用形象思维,理论家用抽象思维。意思就是说,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可以不用抽象思维,可以不受逻辑思维规律的制约。这样就否定了逻辑思维规律的普遍有效性。因为,文学艺术创作固然要运用形象思维,但是仍然不能脱离逻辑思维,仍然要受逻辑思维规律的约束。试以绘画举例说明。据说古代京城画院,有一次在考画师时要求以‘深山藏古寺’这一句诗为题来作画。于是有的考生画深山里林木环抱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右脑善于进行形象思维,左脑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固定看法,会导致人产生一种误解,似乎人的右脑只能进行形象思维,左脑只能进行抽象思维。作者研究结果是人的右脑除能进行形象思维外,还能进行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左脑则除能进行抽象思维外,还能进行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而且,左、右脑的思维形式主要由拥有左、右脑的人,即思维主体的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实践经历、其脑内存贮的调近代思维的规则以及思维实践时左、右利手决定。  相似文献   

14.
艺术形象思维这个词组屡屡在人们语言中媒体中出现,至于它的内涵与外延部分至今也未有一个确切的界定。这是因为这个词组内的三个词(艺术、形象、思维)也难以规定一个确切的定义,同时,艺术、形象、思维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在变化中存在的概念。但是,  相似文献   

15.
李欣复教授撰写、山东教育出版社,998年5月出版的<形象思维史稿>是一部填补了我国形象思维研究空白的专著.钱学森先生在序言中对这本书总的评价是:"对文艺思维研究是大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继承性是个历久而常新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对此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六十年代围绕道德继承性和道德阶级性关系的讨论,再一次是近年来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讨论。 六十年代的那次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叫“平行继承论”,认为道德具有阶级性,剥削阶级的道德与劳动人民的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劳动人民只能继承劳动人民的道德传统,剥削阶级只能继承剥削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钱学森提出“把形象(直感)思雏作为思想科学的突破口”,并预言“思维科学的研究将孕育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在那次会议前后,钱老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为思维科学研究和《形象思维学》理论体系的创立提出许多开拓性的见解,并以科研系统工程的战略眼光组织有关研究人员合作攻关。20年来,思维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充分证明钱学森的科学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一)多年来,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民主只是手段,不能把民主看作目的。有的同志并且把认为民主是目的的观点说成是资产阶级观点。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很值得讨论。本文准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哲学会美学组,于9月18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会。在会上发言的有李泽厚、孟伟哉、郭拓、王方名、张帆、郑涌等同志。讨论会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贯彻了“百家争鸣”的方针。发言的同志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志还针锋相对地对其他同志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现把讨论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及其观点、论据作简要的归纳和介绍。  相似文献   

20.
现代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多层次、立体型、网络状的。居于最高层次的是宏观的哲学认识,其次是中观的心理层面的认识,再就是微观层面的生理的或本能的认识。由于受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以往的认识论只重视研究宏观的理性认识,而忽视中观和微观的非理性认识,这是我们以往在认识和实践中失误的主要的理论根源。认识是从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因此,为了弥补以往认识论研究中的缺失,就必须研究非理性认识及其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