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共同体作为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内含道德要素,而道德作为共同体的本质和纽带则是共同体生活的自然结果。共同体不但生成社会意识从而形成人们价值与行为的道德共识,而且塑造生活世界从而形成道德行为的赏罚机制,还衍生社会关系从而形成普遍化与多层次的道德文化,这使之成为道德生成与发展的前提性基础。依据道德的经济社会制约性原理,自然共同体产生朴素的集体主义道德意识,虚假共同体衍生阶级或个人的本位主义道德,真正共同体生成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集体主义道德既是生产社会化时代利益整合的客观结果,又是人的社会本质与整全个性的德性复归,还是人的道德自由与道德自觉的逻辑前提,具有坚实的社会、历史与价值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西道堂自创立之初就提倡教育为本西道堂思想直接源于刘智先生的著作。马启西先生深谙刘智先生思想精髓,并坚信弘扬刘智先生思想,"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果实的必由之路。从1890年始,启西先生就在西凤山设帐讲学,以刘智著作为范本,弘扬伊斯兰之真精神。  相似文献   

3.
4.
数字化生存共同体与道德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提供了一个审视赛博空间中人类生存道德状况的理论框架.网络道德的现状反映了"实存"的数字化,只有在数字化生存共同体中才能得以超越.与数字化生存相应的道德态度的基础是以获得内在自由为基底的一个有机系统,主要包括内在自由与责任、网络非利己主义、尊重网友的个人自由和生存实现能力以及坦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珠江三角洲的道德实践中抽象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五对道德范畴 ,即合理利己与利他精神的统一 ,自主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勇于竞争与乐于和谐的统一 ,公平正直与勤奋务实的统一 ,胸怀广阔与爱国主义的统一。这五个层次的道德范畴依次从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人际环境、与利益环境 ,与国家关系上展开 ,是一个五层次相整合的基本的道德范畴框架 ,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6.
尊重——公共生活的基础性道德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是公共生活中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诉求.康德伦理学揭示出了属于现代公共生活的尊重类型,它不仅与私域生活中以情感为基础的尊重有区别,更与传统社会的等级性尊重不一样.尊重作为公共生活的道德价值,既需要通过制度的安排去实现,又要在人们平等的相互对待行为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的效果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过分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主体精神的自觉,导致道德情感的冷漠,教育的效果不佳。因此,要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从激发主体自身的道德情感入手,而道德情感的激发又必须鼓励主体积极参与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8.
郭台辉 《现代哲学》2007,(5):105-110
共同体主义是以批判自由主义而著称的一个政治哲学流派,而鲍曼却从经验层面质疑共同体主义本身的意义。共同体是安全和谐的象征,但被现代民族国家摧毁和置换之后,成为一种人们想象出来的安全感。当代社会对共同体的强烈向往是人们对自由与安全失衡的心理反应,是由于人们在民族国家衰微之后拥有更多的自由但却又陷入社会的不稳定状态中。共同体主义并不能解决自由主义面临的危机,二者都无法解除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人们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测评中国道德状况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测评当今中国道德状况就是测评我国当前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在知德、情德、意德、行德等四个方面的表现情况。中国道德状况测评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金字塔形指标体系。居于金字塔顶部的是宏观指标体系,居于金字塔中部的是中观指标体系,居于金字塔底部的是微观指标体系。我们建构中国道德状况测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连贯一致性原则、广泛代表性原则、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理性学习的局限:道德情绪理论对道德养成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概括了道德情绪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并从情绪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理性"德育方法的不足,提出要全方位实施道德情绪教育,发展人类的品德.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学已经走向了"后学院"时代,在应用语境下与社会之网紧密纠缠。然而,随着科学语境的变迁,科学道德问题却日趋复杂,不断凸显出科学共同体自由和自律缺失所带来的道德困境。反思之后的理性选择是:在科学与社会适度"亲和"下保持道德张力,积极培育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和自治能力的科学共同体,以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的辩证融合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创新进步。  相似文献   

12.
共同善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公共与私人、共同体与自我之间的冲突常常会导致现实中面对"共同善"时难以回避的道德两难困境。对共同体与个人何者优先的不同回答,会导致对"共同善"概念的不同理解。若把共同善建基于个体自我关切的互惠互利,则容易陷入"单元论"的谬误;而在交互主体性的视角中强调共同体之优先性,虽在概念上更为完备,但同样难以回应多元文化"不可通约性"的诘难。因此,要回应这一诘难并为共同善进行辩护,其中一个方案是论证"共同体感"的先天价值,为共同善建构稳固的道德情感基础。而在实践中,共同体感的先天存在无法避免共同善所遭受的冷遇及不同个体在实践中所呈现的特殊性,这一难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共同善的道德实践机制,这为激发道德感知与规范情感的道德赋能概念创造了理论和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齐格蒙特·鲍曼通过对社会学家极少关注的大屠杀现象的研究对社会学的去从予以追问.鲍曼指出,正是现代文明而非原始野蛮参与了大屠杀的暴虐.对于大屠杀中遍及各处的道德盲视,社会学家必须表达他们的声音,并将道德问题重新引入社会学.但鲍曼对道德性质的理解和对道德盲视的忧虑却欠缺社会性与政治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认为,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实践不仅反映了穆斯林“认主独一”世界观的信仰过程,而且呈现了人类作为真主代治者的社会善功价值.本文通过呈现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之一的西道堂的生态实践,试图阐释在伊斯兰教信仰体系中真主、人、社区和自然之间复杂、多重的互惠关系.本文认为,穆斯林的生态实践不仅基于对真主的信仰表述,而且透过宗教仪式赋予其神圣性和文化意义,并产生实际的生态效应,展示出伊斯兰教“两世并重”的生命本质.  相似文献   

15.
王莹 《伦理学研究》2005,(2):111-111
道德是理性人的本质要义,它既是人崇高、善良、美好的象征,又是人抵御各种不良行为诱惑和侵蚀的堤坝,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道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无穷的魅力。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  相似文献   

16.
滕尼斯较早根据人类群体生活结合状态的差异作了共同体与现代社会两种类型的划分。共同体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是持久和真正的具有道德性的共同生活。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现代性的展开以多种方式加剧了对逝去道德共同体的乡愁:眷恋其自然而然性、默然一致性、和睦性以及道德性等。同时现代社会也创造了道德共同体再建构的新形态:即业缘群体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共同体、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社区地缘道德共同体、基于政治认同的民族国家道德共同体以及基于规避现代社会风险意义上的人类命运道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的基本矛盾是由其运作机制反思性唯我主义所导致的人类生存的具体性与抽象的客观体系的矛盾。重建现代性就需要克服反思性唯我主义。黑格尔的承认的辩证法、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马克思的实践的共同体,是现代性重建的三种不同路径。实践共同体就是马克思为之奋斗终生的人类理想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哲学表达。  相似文献   

18.
马春雷 《世界哲学》2016,(3):114-120
休谟道德哲学是否暗含着一种实践道德的倾向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麦基基于狭义的道德,修正休谟的效用与约定的概念,创造出一种休谟式的实践道德体系。其中,麦基赋予休谟道德哲学的实践认识是否合理,他所建构的规范伦理学体系是否自足,以及如何从当代规则后果主义的视域中审视麦基的贡献与不足等问题仍然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汤云 《世界哲学》2012,(5):141-151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的认知基础从实在性的转变为建构性的。这一改变对人们关于政治、道德的理解均有深远的影响,现代语境下出现的道德问题只有置于该语境之下才能得到充分的认识。虚无主义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文章讨论了现代社会所发生的"认知革命"、道德的建构性质的凸显及其与虚无主义的关系。文章还分析施特劳斯关于虚无主义的观点,基本结论是,施特劳斯并没有抓住虚无主义作为"关系危机"的实质,因而其解决方案很可能将社会拉入更深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0.
冯波 《现代哲学》2020,(5):31-39
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NiccolòMachiavelli)对待道德的态度是双重的,而不是矛盾的。研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的思想关系,有助于解决卢克斯所提出的、马克思对待道德的矛盾态度问题,有助于理解和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葛兰西与阿尔都塞对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借用。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为"对事物的想象",又要求复归"古代的德性"。马克思批判道德为意识形态,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仍具有道德谴责意味。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又实现道德,这正是黑格尔"伦理生活"之义。同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也存在很大的思想差异:第一,他们对伦理生活内容的理解不同,马克思的伦理生活是消除民族差异和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马基雅维里的伦理生活是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共和国奠定基础的君主国;第二,他们所认为的伦理建构所需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马克思强调经济条件,马基雅维里更加关注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